大家覺得房價高漲和景氣有關係嗎?

本身經歷過SARS 房價低迷 金融風暴 和 縣市合併後的 房價高漲

至今覺得如果是一般上班族,在縣市合併炒房後

原本就是租屋族的朋友,在薪水成長幅度不高的情況下

因為房價炒高,租金和物價也跟著變高,自然房貸或租金壓力變得更大了

再者因為房價高漲,很多商店、百貨收掉了,變成娃娃機店,夜市也沒落了

台灣景氣比之前下滑許多,而根本原因不是陸客不來,而是薪資和房價的關係不成比例

如此的惡性循環下→房價高→物價高→各行各業倒閉→裁員失業

難道真的沒有一個政策是可以規範這些建商或是一些方法改善這些問題嗎?

希望大家可以提供一些具體的想法,也希望這些想法能讓我們的執政者了解到,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
salonghair wrote:
本身經歷過SARS (恕刪)



你應該先搞清楚「因果」關係,
你都把「果」說成「因」。

「因」是什麼?
1.產業外移,就業機會減少。
2.教育齊頭化,人才競爭力不足。
3.產業結構「資本化」,所得M型嚴重。
4.政黨惡鬥國家空轉。
5.中國經濟封鎖打壓。

這五大原因,哪一項可解?
2001全球網路泡沫
2007次貸金融風暴
2011歐債風暴
下次2021靠左岸風暴???
那幾年都是近期低點
期待少子化不如期待左岸崩潰造成全球動盪實在
撈到一次至少可以提早20年退休
別在錯過摟
只是記得動盪時 先保工作要緊
房價低點都是大家沒工作的時候
不是大家不生小孩的時候
不用提什麼政策吧,我看版上一堆在嘲笑房價跌的文章,不就代表正在跌嗎?
可憐的是套牢的人?還沒買房的人應該開心啊!
現在該關心的是離2025 只剩5年,房價該如何變一折
1000萬的房屋 這5年是如何變成一百萬才是討論的焦點吧'
2020年 1000萬
2021年 800萬
2022年  600萬
2023年 400萬
2024年 200萬
2025年 100萬
是這樣跌法嗎?
我朋友一家四口窩在一個小房間 , 大女兒都快上國中了, 還堅信著房價會跌,別說把時間再拉更長吧?到底要等多久?

還是先叫他買塔位?放棄別買房。
早叫他買卻不買,現在想買才買不起
沒有極限 wrote:
不用提什麼政策吧,我...(恕刪)




天增歲月房折舊
春滿法拍套滿城

恭喜多多們的套房又折舊了一年10趴了

一年折舊10趴
十年直奔一折路上又一堆冤死魂
salonghair wrote:
...
再者因為房價高漲,很多商店、百貨收掉了,變成娃娃機店,夜市也沒落了
台灣景氣比之前下滑許多,而根本原因不是陸客不來,而是薪資和房價的關係不成比例...

您談的有幾個地方要確認其因果關係:

1. 台灣景氣比之前下滑許多:
我們看有家公司叫做台積電, 這家公司的股東及員工可能不覺得景氣下滑... 所謂景氣下滑, 就個體觀點來說, 一般指公司生意清淡, 營收下滑, 公司員工沒什麼獎金, 甚至減薪、無薪假、裁員... 而若你講的是總體觀點, 那就看 gdp growth rate 就好, 我知道有公司、產業差異, 所以您談的可能只是您看到的部分... (剛巧沒看到賺錢的部分)

2. 而根本原因不是陸客不來:
陸客來不來跟台積電生意好不好一點關係都沒有, 所以您談的可能是夜市/特定景區商店這些地方的觀察。但是不是總體情況, 不見得這個原因分析是正確的。

3. 台灣景氣比之前下滑許多,...是薪資和房價的關係不成比例
承前所述, 若您談的是「不賺錢的公司的員工」、「夜市/特定景區商店」的租金上漲, 那我想您觀察不算錯, 但他們不等於總體。我看到的實際情況是電子業特定一些廠商的員工在最近 3 年內出手買房例子很多, 最近一年內更是明顯, 但夜市好不好, 其實跟我們這些電子業的員工沒什麼關係的。

salonghair wrote:
如此的惡性循環下→房價高→物價高→各行各業倒閉→裁員失業
難道真的沒有一個政策是可以規範這些建商或是一些方法改善這些問題嗎?

我如果說「請政府協助這些不賺錢公司的員工轉業到像台積那麼賺錢的公司去工作, 領高薪」或是「把夜市跟特定景區商店收掉, 改成晶圓廠」, 不知道會不會覺得我來亂? 哈哈哈...

實際上, 結構性失業 (或我們講是「低效就業」, 亦即是處於一種能力不匹配, 勉強做一份工作, 差強人意有點收入) 本來就很難解。「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這句話就是在跟我們講, 養成人才很不容易, 很花時間; 但產業變動快, 資本流動更快, 當資本無利可圖時, 會很快流進相對有利可圖, 或相對損失較低的地方駐留。

台灣很大一個問題就是在位者眼光愈來愈短淺, 愈來愈看不出未來的趨勢, 也愈來愈無法堅持長期經建基礎投資 (7~10年跨度的大型經濟計劃)作未來的就業機會大量提供之準備; 一部分原因是政黨惡鬥, 為反而反, 另一部分原因是技術官僚敵不過民粹壓力, 往往經濟計劃都在民粹中被妥協或放棄, 理由不一而足。

台積電是資本密集型公司, 利潤好, 但就業人數無法太多; 鴻海是較勞動密集的公司 (RD 不算, 但工廠算), 可是他們的廠多在中國大陸, 而且你看看他的利潤率, 就知道低技術門檻的行業, 很容易就成了紅海.....

~~~~
樓主您問的是「難道真的沒有一個政策是可以規範這些建商或是一些方法改善這些問題嗎?」

這不是單純建商的問題... 而我講的也是類似「長年不保健, 身體毛病多到甚至積重難返」, 但根本來說就是如此... 政府能做的, 就看想要治標或治本; 治本之策非七至十年難以奏效... 「試玉要燒三日滿, 辨才須待七年期」, 跟人才有關的事就是急不來, 但做對了, 它就是中長期可以維持 10~20 年的競爭力; 至於治標, 唉... 就蓋蓋社宅、搞些補助, 然後限制一個不要買太多間房, 或是累進稅率... 這些加加減減都在做啦, 但成效有限, 何也? 非治本之道, 事倍功半....
salonghair wrote:
本身經歷過SARS 房價低迷 金融風暴 和 縣市合併後的 房價高漲

至今覺得如果是一般上班族,在縣市合併炒房後

原本就是租屋族的朋友,在薪水成長幅度不高的情況下

因為房價炒高,租金和物價也跟著變高,自然房貸或租金壓力變得更大了

再者因為房價高漲,很多商店、百貨收掉了,變成娃娃機店,夜市也沒落了

台灣景氣比之前下滑許多,而根本原因不是陸客不來,而是薪資和房價的關係不成比例

如此的惡性循環下→房價高→物價高→各行各業倒閉→裁員失業

難道真的沒有一個政策是可以規範這些建商或是一些方法改善這些問題嗎?

希望大家可以提供一些具體的想法,也希望這些想法能讓我們的執政者了解到,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
2020-01-07 14:22 #1 (恕刪)


每天都看到這種要如何讓"別人"房價下跌的文章,你父母有沒有房,如果有,就先叫你父母用30,40年前的買入價賣年輕人後再po到01上面,在這邊勸這些跟你見都沒見過的人降價賣,我覺得不如勸你的親朋好友帶頭以身作則還比較有效,而且有第一例出現,久而久之就會有人效法了,你說對不對,尤其是那些帶頭看空但被嗆魯蛇時又義正嚴詞的說自己也有房的那些人最應該帶頭先勸勸自己的親朋好友用一折價賣,這樣才有說服力啊.
dancingra wrote:
您談的有幾個地方要確(恕刪)


D大說的非常好,文章造詣跟用辭也很深。

一個國家的貧富,
決定了國家人口貧富的百分比,
例如:
瑞士貧富%=20%:80%
美國貧富%=35%:65%
台灣貧富%=55%:45%
越南貧富%=75%:25%
剛果貧富%=95%:5%

不可諱言的,
台灣近30年來經濟力快速下滑,
國民所得跟不上國際的腳步,
導致國民薪資跟不上物價上漲,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會覺得房價高。

國貧則民貧,
物價不會因為你的貧窮而下降,
貧窮只能選擇次貨維生,
一件衣服U牌日本賣500元,
到台灣也是500元,
到剛果也是500元,
剛果人只能買30元的二手舊衣。

台灣越窮,被犧牲掉人口越多,
被犧牲者很多都是年輕人,
你説要有誰或政府來正視這個問題,
沒辦法,因為賺的錢少,
就一定有國民的利益被犧牲,
看看剛果滿街餓到骨瘦如柴的人,
他們的公平正義在哪?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你賺的錢少,你就過比別人差的生活,
你國家賺的錢少,你國民就過比別人差的生活。
其實也沒有什麼解不解的問題,
沒有人可以解。
xnn0159 wrote:
每天都看到這種要如何(恕刪)

感謝大大論點,但我沒說房價高漲不好,而是一般人薪資好幾年沒漲,供需不平衡,甚至跟以往經濟論點大相逕庭,只是詢問有無解法,大家集思廣益
dancingra wrote:
您談的有幾個地方要確(恕刪)

感謝大大論點,非常精闢

只是想到之前亞洲四小龍,以往台灣十大建設,現在卻沒有改善景氣提升國家的建設,浪費納稅人的錢

這真的需要良心政府來治理國家,以往台灣農業轉型工業,製造業,現在是否應該好好省思台灣的未來,但是現在台灣是民主國家呀,已經比現在的香港好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