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一張google街景開場:
比囤房稅更重要的稅:低度利用稅



這是台北常見的都市景觀,

明明享有500%起跳的高容積(15層起跳),

卻維持四層以下的低度利用,久久不動。



有人會說,如何處分財產是個人自由,

但我們基於公共利益限制最高容積,難道不用限制最低容積嗎?



當都市計畫制定高容積區域時,一定有提升公共利益的預期效果,

如果任由該地主守舊、甚至荒廢,對全民都將是傷害,

也與都市計畫的初衷背道而馳,

如果高容積土地都能有效利用,就能大幅增加精華區房屋供給,從供需法則來看,能有效緩漲房價,

反而囤房稅,誘使地主不蓋房,改為繼續養地,免得「囤房」。



低度利用稅比囤房稅更重要的是,

它跳過處理囤房,直接處理囤地,

許多低度利用的地主,享受著超低地價稅,在土地利用上毫無成本概念,甚至住在國外,不思投入與產出(蓋大樓收租金也是一種產出),扼殺區域發展之機會,

如果低度利用稅被執行,

將能引發土地持有者正視土地價值,引導資本進入開發,創造土地應有產值,同時帶動區域發展,完成都市計畫的構想設定,

而緩漲房價、促進公共設施更新,也是很好的附加效果。
(平穩的房價促使資本流入設計、製造)



有人說,維持空地或老公寓是因為產權複雜、難以執行,

但無論多複雜,國稅局不都課的到稅嗎?

實行低度利用稅就是企圖藉由稅金的力量,促使產權問題得到解決,

而收來的稅金,則用來彌補區域發展所受的損失,例如改善公共設施、維護老舊街廓等。



在執行上,低度利用稅就是一種空地稅,

專門課徵維持空地或只蓋幾棟矮房子的地主,

當然,你只要切結變更用地,就能免除這項稅,

例如用停車場養地的,只要變更為停車場用地,就能免除本稅,

想當古蹟的,改為古蹟保存區(搭配良好的維護配套),也能免除本稅,

但相信精明的地主,應該會趕快蓋起20層大樓,

類似這樣的案例,都能引導都市一步步正向發展。
renewhouse wrote:
在執行上,低度利用稅就是一種空地稅,

專門課徵維持空地或只蓋幾棟矮房子的地主,

那沒錢蓋房子的,你要出錢嗎?
g話連篇 一堆
你家先執行再說
叫別人家蓋大樓
結果只有一家4口人住

然後不可以有公園
因為違反低度利用
道路也一併實行算了
道路車子沒有塞車,一律懲罰
隨風浮雲 wrote:
那沒錢蓋房子的,你要出錢嗎?




蓋完房子後(4層變15層),哪個地主會沒錢?

這個政策就是促使地主與金融資源相互合作,創造土地應有的產值
renewhouse wrote:
蓋完房子後(4層變15層),哪個地主會沒錢?

蓋15層的錢那裏來?你要出錢嗎?

是誰規定蓋完15層都賣的出去,賣不出去的,你要出錢買嗎?

你不知道蓋房子是要先出錢,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而且空屋率那麼高,建設公司又不是每個案子都賺錢。

講的好像每個有4層房子的人,好像都有錢蓋的起15層似的。
隨風浮雲 wrote:
蓋15層的錢那裏來?你要出錢嗎?

是誰規定蓋完15層都賣的出去,賣不出去的,你要出錢買嗎?

你不知道蓋房子是要先出錢,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而且空屋率那麼高,建設公司又不是每個案子都賺錢。

講的好像每個有4層房子的人,好像都有錢蓋的起15層似的。




以房屋總坪數來說,都翻四倍了,

您還在為地主擔心?



金融資源本來就有相關配套,

更何況土地價高 建物價低(相對),銀行非常樂意放款。



如果繼續守著現況,台灣多數街景就像照片那樣。
renewhouse wrote:
如果繼續守著現況,台灣多數街景就像照片那樣。

這樣有什麼不好,有錢的人就去蓋大樓,沒錢的人就維持現狀。

renewhouse wrote:
以房屋總坪數來說,都翻四倍了,

您還在為地主擔心?

你以為沒有容積率和建蔽率問題啊! 說翻就翻。

能賺錢的東西,建商早就會去整合開發,就是因為持有者沒錢,而且既有的房子能使用坪數,絕對比改建後的坪數還要大,你都能想的到,別人會想不到?
renewhouse wrote:
先用一張google(恕刪)


是不是政府該先帶頭做?
不然就是只准州官放火.....

總統府容積蓋不夠,先拆重建吧!!

你會不會覺得你說的天真。
JIN DER LAND OFFICE
JINDERLANDOFFICE wrote:
總統府容積蓋不夠,先拆重建吧!!




總統府為機關用地,非商業區高容積率,

請先了解都市計畫再來討論。
簡單來說就是鼓勵大家都更,把不耐震的公寓改建大樓。

這在執行上超困難,我家就在談都市更新,而且還是有改建必要因為海砂屋

總歸一句,就是利益

第一,都更很難做到室內一坪換一坪另加車位

第二、現有房子可住,大家變動的意願不高、除非有更好的利益而且大很多
老爺別這樣,少奶奶會罵!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