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考
室內裝潢與室內設計,前者聽起來就LOW很多,但現實生活裡,其實大部份的室內翻修工程還是比較接近室內裝潢。在我的理解裡,室內設計可能必須帶有大量的設計思考,甚至是跳脫傳統做法的思考,方足以算得上室內設計。
現在電視節目有關室內裝潢的節目越來越多,雖說會發現有許多老面孔設計師,風格調性則大同小異。其中比較值得推薦的是”龐銚敲敲門”,裡頭介紹的常常可以帶給我們不同的思考點。另外國外的節目或網站,選擇就非常多,雖然不一定都適合台灣的住宅環境,但至少在思考的概念上是有所啟發的。
在設計的思考上,有幾個必須平衡的面向:
1. 需求:空間裡的人,才是使用這個空間的主角,所以常會說要 ”規劃一個自己的家,而不是某某設計師的作品”。
對需求的掌握,除了對居住者生活習慣的了解,往往建立在對日常生活的細膩觀察與體驗。比如現在上網已經是大多數人回家的休閒活動,很多人會一般看電視一邊上網,但傳統的規劃通常沒有把二者結合在一起。
又或者傳統公寓往往有個又長又窄的陽台,除了曬衣服別無他用,所以很多人的解決方案就是”陽台外推”,但問題其實是出在陽台太窄以致難以使用 ( 傳統寬度約在1M以內,合理寬度應在1.8M以上 )。但外推陽台又會帶來室內外緩衝空間的消失,導致室內通風變差、變悶熱。
國外住宅玄關多會規劃衣帽間,但台灣大部份只有規劃鞋櫃收納。
另外如豪宅裡”雙客廳”的設計,其實就非常人性化。玄關之後的客廳,往往保持得一塵不染,好像沒住人似的,其實家人日常使用的是另一處不那麼大的溫馨起居室小客廳,試想,一對夫婦獨自在家,坐在至少20坪的大客廳裡 ( 往往為了彰顯氣派,會配上冷調的大片石材、亮得刺眼的地板 ) ,不覺得冷清嗎?
2. 美學:創造一個漂亮的室內空間,這本來就是室內設計的本質。
室內設計的美學規劃,除了必須熟悉品類繁多、不斷推陳出新的裝修材料,對空間比例的精準拿捏、對於”點線面收尾”有足夠的施作經驗,才能將腦海裡的想像盡可能的落實為現實的立體空間。
應該選擇什麼風格?現代簡約風?北歐風?日式禪風?鄉村風?中國風?巴里島風?乃至混搭風?
一般而言,順著一個風格去走,是比較容易的。有一個比較簡單的秘訣,就是先決定喜愛的家具風格 ( 軟體 ) ,再去規劃設計 ( 硬體 ) ,那麼最終的空間風格就不至於與預期有太多差距。
比如買的傢俱統一為IKEA、或都是詩肯柚木、或都是品東西一系列,而非這家買一組,那家買幾件,失敗率都不會太高。但缺點是空間調性過於"死板",日後添購家具或是擺飾都必須具備一致性。
如果要效法設計名家李靜敏、王鎮等混搭的作法,難度變得很高,失敗率也會拉高很多。但相對的,這樣的空間確實能產生非常獨特的美學調性。混搭對歐洲人而言,其實不是那麼困難,甚至泰國,可能都做得比台灣好。關於這個困境,蔣勳老師可能是看得最清楚、致力創造質變的人。
另外,有些設計初看非常搶眼,但可能不耐久看,甚至住久了竟有空間壓迫感產生。比如大多樣品屋的華麗風格,真的是一個好的住宅空間?
除了對於風格的掌握,該風格的本質也必須”適合”居住者的生活習慣。比如目前最受歡迎的簡約風甚至是”無印良品風”,完工時拍的照片美到不行 ( 擺放的沙發靠枕等擺飾得有如樣品屋的DECO配置 ) ,但如果居住者沒有非常潔癖的生活習慣,搬進去之後,空間氛圍往往不再簡約……,這空間的美,只能維持幾天。
3. 舒適:空間是給人居住使用的,不是showroom。
有關通風、採光、General Design方面的規劃,確保居住的舒適,是經常被忽略的重點。
”病態建築”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空間規劃往往過於密閉,以至於全熱交換機這樣的產品會出現,但機器的換氣量總難以與自然通風相提並論。
關於"複製"國外最普遍的大片景觀窗設計風格,其實一點都不適合悶熱的台灣氣候──尤其大部份市區住宅窗外都沒有景觀可觀。其中值得一提的雨遮問題,雨遮在亞熱帶氣候其實是必須的標準配備,但也因為過去建築業生態讓雨遮價格變的異常不合理,而使雨遮蒙上污名。
有關舒適設計,改造自己的家進而業餘變專家的邱繼哲,這些年出版的幾本書就提供相當多的思考與案例。
一個最簡單的診斷方式──如果連室內植栽都活不好,那麼居住者大概都不會太健康。
4. 耐用與實用:
在傳統的設計裡,”耐用”有著很多的迷思與衝突。櫃體門片廣泛使用的鋼琴烤漆、天然或人造木皮塗裝面材、二底三度的粉刷工法、幾乎變成廚房基本配備的人造石檯面,大概都是屬於不耐用的類別。其實這些材料的廣泛流行是跟著室內設計風格走的,比如這些年受到喜愛被大量使用的梧桐木皮 ( 非常…非常脆弱 ) ,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
相對而言,鄉村風甚至是Vintage風格,在耐用面就比較容易勝出──它容許甚至彰顯使用的痕跡。
對於耐用性的體會,有經驗且專注的老師傅往往勝過設計者,因為他們在使用材料上,就必須根據材料的特性決定施做的工法 ( 尤其木工尤甚 ) ,也因此,創新的作法仍需建立在經驗深厚的施作技能,否則往往流於不負責的實驗。
在實用上,人體工學是首先要被考慮的。衣櫃深度至少56公分、流理台宜就爐台與洗台做不同高度設計、餐吊燈位桌面以上70公分左右、乃至輪椅迴旋半徑要求150公分等,這些都是設計上的常規。尤其大多數人住宅空間越來越小,小三房甚至二房已成趨勢,實用規劃,更顯重要。
實用規劃,其實就是落實住者的空間需求,必須依照住者的生活習慣去調整,才有可能創造一個"好住好用的空間"。比如,經常開伙的家庭,需要擠在一個小小的廚房嗎?
這樣的思考,比起"善加利用畸零空間"、"樓梯變身多功能收納櫃"更為重要。
5. 執行力:著手設計,除了平衡以上幾個面向,將平衡思考予以執行其實是相當困難的工作。
統合各面向時,尤其必須考量整體預算的分配,以最有效最經濟的方式去創造最大的效果,應該是整個流程最須注意的。
在沒有委託設計師自行DIY的情形,如果有足夠的規劃與監工能力,執行要求上也不是非常高的情形下,獨立完成自宅翻修,並不是太困難的事。
委託設計師時,最為人詬病的負面狀況,就是預算無止盡的追加以及施工品質的失控。當然,這裡面涉及很多情形,有些時候是乙方為了搶案先以低價估價再慢慢追加,有些時候是甲方在過程中要求施作更多項目而追加預算,有些是對施工品質的要求有不同認知,有些明顯是乙方胡搞瞎搞,毀了甲方對於新居落成的期待。
完成一個好的設計,其實並不容易。首先是預算,雖說不一定要花大錢,但不可否認的,巧婦難為無米炊,許多好設計確實建立在一定水平的預算基礎上才有機會實現。
再者,甲方對於設計過程的開放度,也左右著整個未來成果的樣貌。尤其是室內設計既通俗又專業,很多樣貌往往是甲乙雙方討論出來的共同決定。很多時候,其實乙方的角色是協助甲方確認需求與偏好的過程,乙方提供的是有關規劃與統合施作的專業服務。
在Mobile 01上,與大家分享。
不過台灣最大的問題是:房子太小.
因為房子小,公設多,所以寸土必爭.所謂的木作裝潢其實還是以收納為主.
佔用逃生梯,電梯間;甚至陽台外推,也都是這問題.
試著想想,4口之家,住號稱35坪的公寓,實拿27坪,客廳/餐廳/廚房/衛浴,慘一點的還要放神明桌,再加上3個房間,是能美觀到哪.(這是台灣一般人的生活水準,不要拿01月入數百萬的人出來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動空間,一堆雜物,又要放電視電腦,又要放音響,哪來那麼多空間?
所以一開始剛裝潢好都美美的,但日子久了後,就是雜物一堆,淹沒原本的設計.因為所謂的"設計師"是不食人間烟火的,設計的是展示間,而不是起居室.這在01開箱文屢見不鮮,大家也心知肚明,開箱一年後再回來看自己的貼文,一般會差很多.所以趁最美時趕快弄個開箱文,將它的身影留住.
而一般工班出身的統包(大部分是木作)看到這種問題,與主人溝通時就是偏重收納,一堆收納櫥櫃藏的美美的後,剩下的小空間也很難再弄出甚麼令人驚艷的設計,連廚房要搞個中島都很困難,更不用說放台有氣質的鋼琴了.
目前我看到好點的設計,3+1(瑪麗亞)口之家是50坪起跳.裝潢好跟住兩年後差別不大(不過大多要歸功瑪麗亞),就跟雜誌上看到的展示間一樣.在50坪以下,裝潢好跟住兩年後再去看,只能說:住的人看得順眼就好.
所以結論就是:量力而為.裝潢時記得這房子並不是兩人的甜蜜世界,不要買設計師只能看一個月的設計,要把家中人口增加的狀況考慮進去.外觀第一年90分,第二年40分,與第一年到第三年都是70分,我選擇後者.
,我想不管是設計師或是業主本身也都該深省,一個舒適的家,不是只丟給設計師來打造就好,往往業主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設計師設計出來的(作品),有時也過於主觀,於是業主開始唱起其實你不懂我的心.....,但真的,沒有誰該懂誰的心,業主自己的責任本該就是全心全意的搞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你給設計師模糊的答案,他最後也給你模糊的品質,誰對?誰錯?說不清楚是兩造最該解決的問題,個人認為預算很重要,100萬的預算,卻要求300萬的風格,可能嗎?有時好像做的到,但材料品質....業主後果自負,曾經看過一位版友的文章,國外一般家庭大部分都是靠擺設來呈現你想要的風格,我們卻是靠裝潢,來裝出你要的風格,差別在於一個是自己動手做,另一個是設計師幫你動手做,這也沒啥對錯,我想說的是(家),日後是業主要住進去的,不是設計師,每塊角落也會伴隨你跟家人一同度過人生的喜怒哀樂,所以業主你的課題就是讓自己更了解自身的需求是什麼,房子格局的規劃及基礎設施的完善,比風格還重要,預算不夠別硬撐,日後再靠擺飾來呈現你要的風格,這樣的選項也是不錯的,我自己也是位業主,房子遲遲未發包,因為還再努力做功課,雖然很辛苦,但我認為非常值得,因為你專業知識了解的越多,雞同鴨講的錯誤就越少,離你夢想的家就越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