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
通常地板都沒有做防水層, 也沒有筏式地基, 所以地基問題要留意,
如果有裂痕或者是高低傾斜, 就要注意地基是不是出了問題.
由於地基通常只有水泥, 所以遇到下雨天, 濕氣就會往上衝, 家具都會發霉,
然後夏天白天要通風, 不然會濕, 晚上也要通風, 不然會燜,
冬天要看地方, 但是寒流來的時候, 地板超級冷, 睡也睡不好,
所以老房子以前都會把床架高睡, 通常會架高到75cm~80cm, 免得地氣影響到睡眠,
更不能放彈簧床墊, 沒幾年底部一定是發霉長青苔,
老家的三合院, 當年整理的時候, 就在地面鋪上黑色PVC布, 然後灌水泥隔絕濕氣,
不然直接鋪木頭地板, 沒多久就會變形, 鋪磁磚也會長青苔, 或者濕滑,
這種房屋, 隔音非常困難, 因為要通風, 所以房門不能常常關著,
即使是關著, 天花板很容易讓聲音傳來傳去, 整間屋子沒有秘密可言,
小時候就常常聽到長輩在做愛做的事, 後來只好做輕鋼架鋪隔音棉, 才有隱私可言,
但是屋頂就是怕漏水, 如果還是傳統的磚瓦屋頂, 漏水很常見,
後來也是換了鐵皮屋頂, 但是隔熱要做好, 不然夏天會熱到冷氣也無用,
我們是先架鋼梁, 然後一層木板, 一層5cm保麗龍+防水布, 再一層仿磚瓦造型鍍鋅板,
raindou1110 wrote:
若以不破壞地版原則
先上防水布後 鋪一層磁磚 後上木地板
藉以阻擋水氣上升 不知是否可行
幾個依據給你參考, 當年老家的條件
1. 南部, 北迴歸線以南, 一年之間很少會有低於20度的氣溫.
2. 平地, 沒有靠山, 水氣比較少.
3. 古早時代是農地, 所以基本上地算窪地, 當年蓋的時候有用石頭墊高過.
4. 有點海拔, 大概不到50米, 但是旁邊有大河經過, 距離大河約1公里.
基於以上的這幾點, 對於地基的部份我們特別有去找人來開挖鑑定,
鑑定的結果是底下2米左右是大石頭, 再下面是細沙,
地基朝東南微微下陷, 傾斜度約1.5度左右,
地基改善工程
1. 把舊的水泥通通挖起來見土, 古早時代的水泥品質其實沒很好.
2. 先鋪約5cm左右的水泥抹平抓水平.
3. 鋪上PVC防水布, 然後是鋼筋水泥, 約15cm.
4. 釘角材架高, 鋪保麗龍, 上面蓋合板.
5. 再一層PVC防水布, 然後木頭地板.
不過即使這樣, 比較靠近外牆的木頭地板在五年後還是變形了,
估計是因為外牆防水不夠, 所以濕氣有滲進來, 後來改鋪磁磚,
古老的三合院, 要住就要配合古早的習慣,
像是床要架高, 然後床底下要淨空, 房間沒有門只有布簾, 通風為第一優先,
不過我們家比較現代化, 處理完地基之後,
裡面的裝潢其實跟一般的住宅差不多,
屋頂漏水早就換成鐵皮屋, 外牆怕漏水, 早就抹平釘防水布穿鐵衣,
早就沒有古蹟的可能了, 不過遠遠的看還是古香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