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傑作機[10]: Grumman F6F-5 Hellcat

滿帥的
redshoulder wrote:
第十彈:Grumman...(恕刪)
b28599 wrote: 
該書作者談論到
F-6F 是太平洋主宰者
可惜僅有跟德軍少數踫上一戰
對象則是英國海軍的「地嶽貓」
關於「坂井」所述即出自於
此介紹F6F所言...(恕刪)

英美兩國在1944年都有將F6F用於歐洲及地中海戰場的紀錄。總計F6F系列僅在歐洲戰場參與過一次戰鬥機對戰鬥機空戰,兩戰場總共擊落16架德機:英軍在歐洲戰場擊落八架(其中三架為Bf 109 G);美軍在地中海戰場擊落八架。空戰中英軍可能遭德軍戰鬥機擊落兩架Hellcat Mk. I (F6F-3);美軍則因地面防空砲火及飛行事故損失17架F6F-5。

在英國方面,1944年4月3日追擊德國俾斯麥級戰艦鐵必制號(Tirpitz)的鎢作戰(Operation Tungsten)中,皇家海軍艦隊航空隊(Fleet Air Arm,簡稱FAA)搭載於HMS Emperor (D98)航艦的Hellcat Mk. I (F6F-3)機群以及搭載於光輝(Illustrious)級HMS Victorious (R38)航艦的Corsair Mk. II (F4U-1A)機群皆出動,分別執行艦隊防空及高空掩護攻擊機隊的任務。HMS Emperor航艦即前美國海軍博格(Bogue)級USS Pybus (CVE-34)護衛航艦,1943年五月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後,迅即於八月根據租借法案移交予英國皇家海軍。

1944年5月8日,HMS Emperor航艦部署的第800海軍航空中隊Hellcat Mk. I機群,在護衛Fairey Barracuda梭魚式艦載魚雷攻擊機/俯衝轟炸機任務中,遭遇德國空軍第五戰鬥機聯隊(Jagdgeschwader 5,簡稱JG 5)的Bf 109與Fw 190混合編隊。空戰後英軍宣稱擊落兩架Bf 109及一架Fw 190 (由Blythe Ritchie中尉駕駛序號JV132、機身識別碼E-F的Hellcat擊落),但因防空砲火或空中互撞損失兩架Hellcat。德軍紀錄則為第五戰鬥機聯隊三大隊(III./JG 5)損失三架Bf 109 G:兩架屬十中隊(10./JG 5)、一架屬八中隊(8./JG 5),但亦宣稱擊落英軍三架Hellcat。當時III./JG 5下轄七至十二等六個中隊,駐紮於莫曼斯克(Murmansk)西北方約一百三十公里,位於芬蘭/俄羅斯邊境的貝柴摩(Petsamo)。此地原為芬蘭城市,戰後成為俄羅斯領地,改名為佩琴加(Pechenga)。這就是F6F在歐洲戰場經歷的唯一一次戰鬥機對戰鬥機空戰。


之後於同年5月14日,第800海軍航空中隊再度擊落五架德軍第406海岸飛行大隊一中隊(1./Küstenfliegergruppe 406)的He 115水上轟炸機。此役Ritchie中尉擊落1.5架,使個人戰績累積至六架,躋身空戰王牌之列。

在美國方面,1944年8月15日盟軍由地中海側登陸南法蔚藍海岸的龍騎兵作戰(Operation Dragoon)中,(上一)部署於USS Tulagi (CVE-72)護衛航艦的第一偵察戰鬥機中隊(VOF-1)以及(下二)部署於USS Kasaan Bay (CVE-69)護衛航艦的第74戰鬥機中隊(VF-74)都配備F6F-5,作為登陸部隊密接支援與武裝偵察之用。




1944年8月19日,VOF-1的F6F-5機群擊落三架He 111轟炸機;VF-74則擊落一架Ju 88轟炸機及一架Do 217轟炸機。稍後於8月21日,VOF-1擊落三架Ju 52運輸機。照片中為VOF-1的白8號F6F-5,座艙左側下方四個德機獵殺標誌分別代表Alfred R. Wood准尉擊落的1.5架He 111及Edward W. Olszewski少尉擊落的兩架Ju 52。


VOF-1與VF-74兩中隊在支援地面部隊的兩週期間總共損失17架F6F-5及七名飛行員,全為地面防空砲火擊落或飛行事故損失,並無空戰損失。VF-74中隊長Harry Brinkley Bass中校亦在8月20日遭防空砲火擊落陣亡。他在1942年五月上旬珊瑚海海戰時於USS Lexington (CV-2)航艦第二轟炸機中隊(VB-2)飛Douglas SBD Dauntless無畏式偵察/俯衝轟炸機,母艦遭日軍艦載機擊沉後生還,後轉飛戰鬥機。

太平洋戰爭最後一日的空戰

1945年8月15日

0415時:美國海軍快速航艦特遣艦隊(TF 38)派遣103架機群空襲東京地區數處目標。約在同時,英國皇家海軍無情(Implacable)級不倦號(HMS Indefatigable, R10)航空母艦派遣六架Grumman Avenger及護衛的八架Supermarine Seafire L/F Mk. III前往攻擊東京灣區一處化學工廠。

0540時:部署於USS Essex (CV-9)的VBF-83代理中隊長Thomas Hamil Reidy中尉(生涯戰績十架)在前往目標攻擊途中,以F4U-1D擊落一架中島C6N彩雲艦上偵察機。為盟軍飛行員當日首架戰果

0545時:部署於USS Belleau Wood (CVL-24)的VF-31四架F6F-5在前往目標攻擊途中,擊落四架A6M零式艦上戰鬥機與一架中島キ43一式戰鬥機「隼」。其中Edward Walter Toaspern少尉(生涯戰績七架)擊落兩架零戰五二型,為擊落五架以上的空戰王牌飛行員在二次大戰的最後戰果

0545時:英國皇家海軍攻擊機及護衛戰鬥機群遭12架零戰攔截,擊落七架零戰,自身損失一架Seafire L Mk. III。為英軍在二次大戰最後一次空戰纏鬥。英軍遭擊落的護衛戰鬥機領隊,隸屬第894海軍航空中隊的Frederick Hockley少尉跳傘被俘,但在2100時日本已宣布投降之後,遭日軍秘密處決。與此事件相關的日本軍人在戰後均於軍事法庭以戰犯論處,處以絞刑或長期監禁。

0620時:部署於USS San Jacinto (CVL-30)的VF-49四架F6F-5與VF-31機群共同前往目標攻擊途中,於水戶市擊落六架零戰。

0640時: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兼太平洋戰區盟軍總指揮官尼米茲(Chester William Nimitz)五星上將命令TF 38指揮官海爾賽(William Frederick “Bull” Halsey, Jr.)海軍上將即時取消所有攻擊行動,並召回前往東京區域執行任務的前兩波機群。

0705時:部署於USS Hancock (CV-19)的VF-6四架F6F-5由中隊長Paul Herschel中尉率領返航途中,在相模灣遭七架日機攔截。擊落一架零戰與兩架三菱J2M雷電局地戰鬥機,自身無損失。

0720時:部署於USS Yorktown (CV-10)的VF-88六架F6F-5於埼玉縣所澤市遭17架日機攔截。擊落五架中島キ84四式戰鬥機「疾風」與三架雷電,自身損失四架,四名飛行員失蹤。咸信為二次大戰的最後一次空戰纏鬥

0743時:部署於USS Yorktown (CV-10)的VF-88兩架F6F-5於東京橫田飛行場附近擊落三架彩雲艦偵。

0830時: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於白宮舉行記者會宣告日本即將接受波茨坦宣言(Potsdam Declaration)無條件投降,盟軍停止所有攻擊行動。


0945時:美國陸軍受命原地待命。

1020時:TF 38前兩波攻擊機群全數返航著艦完畢。

1050時:尼米茲五星上將通令盟國海軍停止攻擊行動以結束對日本的敵對狀態。

1122時:部署於USS Hancock (CV-19)的VBF-6 Robert S. Farnsworth准尉以F4U-1D執行戰鬥空中巡邏時,在TF 38上空擊落一架中島B5N九七式艦上攻擊機。

1200時:日本昭和天皇玉音放送,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

1200時:部署於USS Shangri-La (CV-38)的VBF-85 Falvey McKee Sandidge, Jr.准尉以F4U-1D執行戰鬥空中巡邏時,在距離TF 38廿五公里處擊落一架海軍航空技術廠D4Y彗星艦上爆擊機。為F4U在二次大戰最後一次戰果

1300時:部署於USS Wasp (CV-18)的VF-86 F6F-5於戰鬥空中巡邏時擊落一架零戰。

1331時:部署於USS Wasp (CV-18)的VF-86 F6F-5於戰鬥空中巡邏時擊落一架彗星艦爆。

1400時:部署於USS Belleau Wood (CVL-24)的VF-31 Clarence Alan Moore准尉以F6F-5執行戰鬥空中巡邏時,在TF 38上空擊落一架彗星艦爆。此為Moore准尉的首次戰果,也是二次大戰美國官方最後一次空戰擊落紀錄

redshoulder wrote:
太平洋戰爭最後一日...(恕刪)


最後一天的空戰還可以打下這麼多日機

所以二戰後期日本空軍還是有反擊能力?

只是戰績不大好看…好像給人當靶打似的@@
F6F無人機

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海軍除役的艦載戰鬥機Grumman F6F Hellcat為數龐大。除了部份移轉予戰備訓練單位之外,亦有部份在位於賓州強斯維爾(Johnsville)海軍航空站的海軍航空發展部(Naval Air Development Unit, NADU)改裝為無人機使用,並在原機型編號附加K字尾,成為F6F-3K或F6F-5K。F6F無人機除了鮮豔的塗裝外,尾輪也改為固定式不可回收。


1946年七月間,美軍於馬紹爾群島比基尼環礁執行十字路口行動(Operation Crossroads),以海面上及海面下兩次核爆針對水面艦艇耐受度進行試驗。此行動中,許多F6F無人機用以收集核爆後的空中輻射強度數據。這些無人機群塗裝以亮紅色為底,搭配不同顏色的垂直尾翼以對應不同的無線電控制波段設定。




1947年由位於加州聖塔安納(Santa Ana)海軍航空站,負責拖靶提供射擊訓練的美國海軍第七飛行勤務中隊(VU-7)開始評估無人機作為地對空飛彈射擊訓練靶機的應用。此項作業在1948年之後移轉到洛杉磯週邊的中國湖(China Lake)海軍彈藥測試站(Naval Ordnance Test Station, NOTS)及木谷角(Point Mugu)海軍航空站,同時也由數支飛行勤務中隊繼續執行。部份靶機曾加裝熾燄噴射器以模擬噴射機熱源。作為無人靶機的F6F塗裝以全機亮紅色為主。




因第一代麻雀空對空波束導向(beam-riding)飛彈發展不順,連續發射失敗造成人員傷亡,因此中國湖一架F6F-5K無人機曾改裝作為飛彈發射平台。此機在右翼掛載一枚麻雀飛彈,並在機腹掛載攝影機莢艙以紀錄飛彈發射狀態。1950年1月27日締造首次由飛機成功發射麻雀飛彈的里程碑。




1952年十二月,試驗中的XAAM-N-2麻雀一型波束導向飛彈擊落一架木谷角起飛的F6F無人靶機,締造首次空對空飛彈擊落飛機的紀錄。1953年9月11日,試驗中的XAAM-N-7響尾蛇紅外線導向飛彈由Douglas AD-4 Skyraider發射,擊落一架中國湖起飛的F6F-5K無人靶機,為響尾蛇飛彈首次擊落飛機的紀錄。


此外,F6F無人機也曾由海軍飛行發展部第90導向飛彈組(Guided Missile Unit 90)改裝成為地對地導向飛彈。作此用途的F6F-5K維持海軍艦載機既有塗裝,於右翼加裝攝影機莢艙與無線電控制收發天線,並掛䵧不含穩定尾翼的千磅炸彈(不需空中投擲)。1952年8月28日至9月2日韓戰期間,USS Boxer (CV-21)航空母艦搭載六架作為導向飛彈用途的F6F無人機(編號V1至V6),分六次任務起飛,由Douglas AD-2Q Skyraider雙座電子干擾機導引,攻擊北韓橋梁、隧道、發電廠等設施,結果一次命中、一次近失、四次失敗。這系列試驗是由航空母艦發射地對地導向飛彈攻擊敵軍設施的首次紀錄。






棕櫚谷之戰

以Grumman F6F Hellcat改裝的無人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秉持犧牲奉獻的精神鞠躬盡瘁,成全早期美軍空對空、地對空、地對地導向飛彈的發展。在此同時也身體力行,為美國海軍狠狠地教訓了美國空軍一番。

1956年8月16日午間,一架F6F-5K無人靶機由木谷角海軍航空站起飛,準備飛往海上目標區為導向飛彈試射而犧牲。然而該機起飛後不久就失去控制,自行爬升左轉往洛杉磯方向飛去。由於美國海軍當時並無攔截機部隊分遣予北美空防司令部(North American Aerospace Defense Command, NORAD),因此立即向木谷角西北方四十公里處的奧克斯納德(Oxnard)空軍基地尋求援助。於是兩架待命中的美國空軍第437戰鬥攔截機中隊Northrop F-89D Scorpion雙座全天候攔截機立即起飛前往攔截迷航的F6F-5K無人機。



F-89D為此機種的主要衍生型,將原有六門20 mm機砲取消,並在兩翼端加裝空用火箭莢囊。兩莢囊共裝備104枚2.75吋(70 mm)直徑Mk. 4 ”Mighty Mouse”摺翼空用火箭(folding-fin aerial rocket, FFAR),預期以大量火力投射攻擊來襲的蘇聯轟炸機群。本機以AN/APG-40空用雷達所獲資訊經AN/APA-84電子計算機運算後,回饋予Hughes E-6自動射擊控制系統,藉以提升無導向的空用火箭射擊精度。安裝E-6自動射控系統的同時,飛行員目視瞄準用的準星也隨之取消。






https://youtu.be/SWROSSHzOXA

這兩架F-89D在三萬呎高空順利攔截正在洛杉磯週邊隨興漫遊的F6F-5K,並在其飛向人煙較稀少的區域時準備射擊。然而無人機不規律且持續盤旋的飛行路徑使E-6自動射控系統因內建的保護設定而無法射擊火箭。當F6F-5K再次轉向朝洛杉磯都會區飛去時,F-89D飛行員於是決定改採手動模式射擊,但瞄準用的準星早已因安裝E-6自動射控系統而拆除。在洛杉磯西北方六十五公里的卡斯泰克(Castaic)近郊上空,兩架F-89D首次朝F6F-5K齊射共84枚火箭,但無一命中,且火箭掉落後引燃了地面灌木林大火。

失控的F6F-5K繼續往東方內陸漫遊,抵達洛杉磯北方八十公里處的棕櫚谷(Palmdale)近郊。兩架F-89D再發動兩次火箭齊射各64枚及60枚。然而這架無人操控、無導引、無武裝的舊式F6F-5K活塞動力螺旋槳飛機,在兩架現代噴射戰鬥攔截機朝其射罄搭載的共208枚火箭之後,依然未遭命中而繼續在空中漫遊。但終究耗盡燃油,而於棕櫚谷以東十公里的空曠處墜毀。兩架F-89D的第二次及第三次齊射未命中的火箭部份掉入棕櫚谷市區造成損害,但幸而無人傷亡。

棕櫚谷之戰以美國空軍兩架F-89D在三次火箭攻擊全未命中的狀況下,使美國海軍一架F6F-5K墜毀、地面部份車輛設施損毀,連帶使五百名消防員花了兩天時間撲滅千畝灌木林大火而告終。
感謝R大分享

原來這個格魯曼鋼鐵貓

仍然在戰後不遺餘力的工作

真可謂是勞苦功高


也看出來地嶽貓

在二戰期間戰損交換比

實在非常的高


裝甲航空母艦

英國皇家海軍的裝甲航空母艦屬於特殊戰術考量下的獨特設計,只有上世紀五〇年代開始服役的美國海軍Forrestal級超級航空母艦才有類似的設計。

裝甲航空母艦設計起源於上世紀三〇年代航空母艦戰術啟蒙期。英國皇家海軍巡弋的範圍首重海象極度惡劣且低溫的北大西洋以及近岸部署陸基飛機活躍的地中海,而亞洲殖民地所處的廣袤無垠印度洋與太平洋則居次。以第一線艦隊航空母艦而言,為防範惡劣海象、低溫與首波航空攻擊後遭受敵陸基飛機回擊,封閉式機庫與防空裝甲防護成為不二選擇。搭載機數也以首波攻擊為限,回航整備待敵回擊後再發動次波攻擊;且艦載機維修保養補充皆能由己方近岸基地或飛機維保航艦HMS Unicorn (獨角獸)執行。


然而三〇年代的軍艦設計仍受限於倫敦海軍條約。在噸位考量下,英國皇家海軍將盒狀封閉式裝甲機庫與裝甲飛行甲板結合,構成整體裝甲艦體結構的一部份。由於全艦裝甲比例高且部份位在艦體上部的機庫及飛行甲板,重心因而上移。在航行穩定性與首波航空攻擊為限的戰術考量下,即將原可輕易設置的雙層機庫改為單層。如此設計的產物即1940年五月開始服役的光輝(Illustrious)級航艦,當時搭載機數為36-40架。


但搭載機數仍是航艦戰力的指標。自光輝級航艦第四艦HMS Indomitable (不撓)起,裝甲機庫即改為雙層(此艦的下層機庫僅上層之半)以增加搭載機數至45架。


自此後英國皇家海軍在1944年中開始服役的無情(Implacable)級及1951年底開始服役的大膽(Audacious)級裝甲航艦皆設置雙層機庫。



日本帝國海軍在三〇年代亦構思建置具裝甲飛行甲板以防護空中攻擊的第一線艦隊航艦,並預計將既有的無裝甲飛行甲板航艦轉入二線作為支援之用。此戰術構想的產物即1937年開始設計、1944年三月服役的航空母艦大鳳。大鳳的裝甲飛行甲板覆蓋於無側面裝甲的雙層機庫上方,其裝甲艦體依傳統設計以機庫底層裝甲甲板為頂;機庫與裝甲飛行甲板並未整合於艦體結構中,而屬於搭建於艦體之上的上部結構(superstructure)。


航空母艦信濃的裝甲飛行甲板配置亦與大鳳相同。


大鳳與信濃的設計與英國皇家海軍裝甲航艦截然不同,原因在於1936年間日本帝國海軍即已廢棄倫敦海軍條約,不受噸位限制;且英國將裝甲航艦設計歸為軍事機密,亦未外流。

英國皇家海軍裝甲航艦在實戰中曾數次遭日軍機群攻擊命中,但不僅存活且能持續進行艦載機作業。


而美國海軍無裝甲飛行甲板的航艦遭受同等攻擊若不沉沒也將喪失功能,必須折返後方基地大修數月。雖然美國海軍擁有質與量的優勢,替補航艦、艦載機與人員不致捉襟見肘,但在太平洋戰爭中後期亦開始研究裝甲飛行甲板設置於Essex級航艦的可能性,最終以不及參戰的Midway級航艦實踐。而Midway級的設計與大鳳、信濃類似,亦與英國皇家海軍的裝甲航艦不同。
航空母艦的初期發展

法國發明家暨航空先驅Clément Ader在1909年出版的著作「軍事飛行」(L'Aviation Militaire)中,對後世航空母艦形態與操作方式多有準確預測。同年美國海軍駐巴黎武官在參觀飛行展後,回報應可藉軍艦上彈射或輔助艦艇構築平面甲板起飛等兩種形式使用飛機。兩者似為平行事件,並無交集。



之後美國民間航空先驅Eugene Burton Ely才以Curtiss Model D (Curtiss Pusher)在錨定軍艦臨時搭建的飛行甲板上進行兩次起降飛行實驗,分別是1910年11月14日於維吉尼亞州諾福克(Norfolk)停泊的USS Birmingham (CS-2)斥侯巡洋艦起飛、1911年1月18日於加州舊金山灣停泊的USS Pennsylvania (ACR-4)裝甲巡洋艦降落後再起飛。在第二次飛行實驗嘗試降落時,飛機裝置著艦捕捉鉤,藉甲板以沙包固定的廿二條纜繩攔截著艦。




來源:Eugene Ely Invented Naval Aviation, Exactly 100 Years Ago In San Francisco

但此後美國海軍以水上飛機作為航空發展方向。1911年十二月Theodore Gordon Ellyson上尉成為首名美國海軍飛行員,翌年11月12日在馬里蘭州Annapolis以編號AH-3的Curtiss Model E-8-75浮筒水上機藉錨定駁船上的壓縮空氣彈射器起飛,為全球首例。



全球首次艦上彈射起飛由美國海軍第三名飛行員Henry Croskey Mustin中校在1915年11月5日締造。他在佛羅里達州Pensacola駕編號AB-2的Curtiss Model F飛艇,於巡行中的USS North Carolina (ACR 12)裝甲巡洋艦後甲板搭建之彈射器起飛。



英國皇家海軍Charles Rumney Samson中校在1912年1月10日以Short Improved S.27自HMS Africa戰艦前甲板搭建的滑車軌道起飛,為英國皇家海軍由錨定軍艦起飛的首例。隨後在5月12日,Samson中校再以同型機於HMS Hibernia戰艦締造全球首次由十節航速巡行中軍艦起飛的紀錄。此舉不但證明飛機可由巡行的軍艦起飛,亦證實巡行的艦速可輔助起飛。




英國皇家海軍據此經驗,在1913年四月間將舊式防護巡洋艦HMS Hermes前甲板六吋艦砲拆除改裝滑車軌道,作為操作三架水上機的全球首艘水上機母艦,同年5月7日服役。該艦在1914年10月31日於多佛海峽遭德意志帝國海軍U-27潛艇擊沉,也成為全球首艘戰損的水上機母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德、俄、法、美、日皆有以貨輪改裝的水上機母艦,用以偵察、彈著觀測、海岸巡防,並執行對地與對艦攻擊。大英國協海軍亦在戰艦與巡洋艦前甲板主砲頂部搭建滑坡以俾搭載的輪式飛機起飛。水上機返航後可吊掛返艦;輪式飛機則必須降於陸上基地。





然而水上機的性能無法對付德意志帝國執行戰略轟炸的Zepplin硬式飛船。為此英國皇家海軍將建造中的HMS Furious (47)戰鬥巡洋艦前甲板改裝飛行甲板以俾輪式飛機起降。該艦在1917年6月26日服役。


同年8月2日Edwin Harris Dunning少校以序號N6453的Sopwith Pup降落於HMS Furious,締造降落於巡行中軍艦的全球首例。



然而Dunning少校在五日後駕序號N6452的Pup降落時滑出右舷墜海喪生。


HMS Furious在1918年7月19日凌晨三時以七架Sopwith Camel空襲位於德國與丹麥接壤處岑訥 (Tondern,今丹麥Tønder)的Zepplin飛船基地(一架起飛後發動機故障迫降於海面),獲取摧毀L.54及L.60兩艘飛船與一架偵察氣球的重大戰果,亦迫使德軍放棄此基地。這是全球以航空母艦輪式艦載機發動空襲的首例。但因燃油因素,進行空襲的六架中三架轉降丹麥,其餘三架皆在返航後於海面迫降,一人失蹤。



岑訥空襲兩個月後,英國皇家海軍HMS Argus (I49)在1918年9月16日服役,為全球首艘全通式飛行甲板航空母艦。該艦可搭載Sopwith Camel戰鬥機及Sopwith Cuckoo魚雷攻擊機共廿架,數量足以遂行有規模的攻擊,可謂現行航空母艦的雛形與海軍航空劃時代的里程碑。


英國與日本為現行航空母艦的先驅。日本在1922年底完成全球首艘非改裝航空母艦鳳翔,隨後英國也在1924年二月完成首艘非改裝航空母艦HMS Hermes (95)。



美國海軍在1921年六、七月間觀摩陸軍飛機攜掛炸彈攻擊德國降艦的連串成果才體認海軍航空的重要性,在1922年才獲國會同意改裝一艘舊煤輪為全通式飛行甲板航空母艦,即USS Langley (CV-1)。直到1934年6月4日首艘非改裝航空母艦USS Ranger (CV-4)才服役。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