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的體積不大,大小如同一般PC主機板包裝一樣。印著大大的AVID字樣與車身的俯視圖(正面是車頂俯視圖、背面是車底俯視圖)。

取下外包裝,還有一個瓦楞紙內盒,黑色油墨單色印刷,每一面都寫著power for winners,告訴你這一輛競速車種,要是拿來甩甩尾,車的靈魂可是會哭泣的。但小弟只是休閒玩家,只希望他是一台操控精準、穩定的好車。

開盒後滿滿的零件包,這是組裝的起點,組立的每一步驟所需的元件都已分裝在不同的袋子裡,並以英文字母分類好了。從A袋一直裝到O袋便可修成正果,很貼心的設計。


組立的第一步,當然是翻出說明書,第一面不外乎是注意事項與所需要的工具。除了少數的KIT組合,這類的RC都是單車體,輪胎、電子變速器、540馬達、遙控器等電裝都要另購,那又是另一批小朋友離家的理由了。但AVID連避震器矽油、馬達小齒都沒付,實在小氣了點。說明書中還少了一樣重要的工具-游標卡齒,對於組裝這種精密的模型,游標卡齒是必備品,而測量間隙的厚薄規也是很好的輔助道具。

組裝的過程不算難,取出圖中標示的零件袋依序組立即可。許多零件相當精細,一旦失手掉落、飛出,要在尋回就難了。建議先把零件依袋子編號倒在數個塑膠盒中再逐一拾取比較保險。

有不少塑膠射出的零件,難免有湯口與剪切痕跡,如同玩靜態模型一樣用小挫刀努力的修、修、修。

球接頭直徑5.8mm相當的厚實,比TAMIYA的規格還大上些許,希望會更粗勇。

先假組一下輪軸承座,還是有些微的間隙存在,這會影響到車輛的高速穩定性。何況現在的電車馬力強悍,動則時速6、70kM在飆,時速破百的也大有人在,非處理不可。


原車沒有附上多餘的墊片,只得取出手上庫存的TAMIYA墊片來應付。每0.1mm一各單位,配合厚薄規,逐一的加減,直到把餘隙都消掉。基本上,得將車上所有活動機件都盡可能把因為生產模具尺寸誤差產生的間隙消除掉才行,像轉向臂、C座、下A臂等等。


消除間隙後在插入定位銷前,活動的機件都得上一些潤滑油。盒中雖然有付,但我更愛用這一瓶,DAIWA的噴射式的齒輪油。剛噴出來時會較稀而四處流動,利於滲入細縫中,一會後又會稍稍凝結成膏狀,且這款油對塑膠沒有腐蝕性。這本來是我用來保養釣魚捲線器的道具,咳~那又是另一項敗家的嗜好。

高階RC車的地板(盤)多以碳纖版堆疊而成,就像真車的超跑一般,具有強韌與適度的彈性。而 AVID更在底板上用洗刀洗出個零件的鑲孔,讓零件定位更為準確,這在RC車上少有的設計,相當不錯。


盒中已經附上各種厚度、角度的墊片和懸臂基座,方便玩家微調車輪的各種懸吊角度,以應對不同場地與輪胎,比起真車有過之而無不及呀!TAMIYA TRF416則把這些列為改裝選購配件,別小看一塊小鋁塊,售價至少NT300起跳,全部買其又要好幾張小朋友出走,這也是小弟放棄AMIYA TRF416的主因。

準備將下擺臂裝到底板時才發現,忘了先把底板作封邊處理。碳纖版的切口邊緣,纖維容易因外力而剝離,因此需要用高流動性的瞬間膠跑一便所有切口邊緣,好讓瞬間膠滲入輔強。怪的是說明書裡完全沒提到這檔事,是廠商對自己的碳纖版膠合有信心嘛?

中階以上的RC車,在轉軸處多半附有滾珠(針)陪林來減少磨差損失,不過不知到這些陪林不知已出廠多久的,安裝到車上前最好還是重新餵油,這罐高滲透的潤滑油也是保養釣具用的,同樣沒有腐蝕塑膠的疑慮,比起WD-40好用多了。

車輛過彎一定要有差速器的輔助,讓內外輪得以不同轉速前進。而滾珠差速器幾乎成為現在RC車的主流,比起典型的盆型齒輪差速器構造更簡單、小巧、也更好調整。

這10顆小剛珠取代了傳統盆型齒輪,讓左右輪有差速的效果。有一跟調整螺絲可以調整兩端壓迫鋼珠的緊度,鎖得越緊可令差速效果越低,甚至無差速效果,讓車子容易做出甩尾動作。傳統的盆型齒輪差速器則只能以替換不同黏度的潤滑油來達成相似效果,相當不便。

輪軸與軸承座間還是有不小的間隙,同樣需要加墊片消除,傳動軸整組是以鋼製成,,連內側直徑2mm*10mm長的固定銷表面都相當滑順,並削上導角,做工精細的讓我大感訝異。仇後端的滑塊也較一般的RC車厚實,希望能較耐磨。小弟前一台車鎖配的鋁合金的傳動軸,雖然輕量,但曾在暴力馬達的摧殘下,在一次甩尾中其中一支應聲而斷…,而另外三支也扭曲變形。

精美的避震器,讓人愛不釋手,比起真車的避震器,構造算是陽春,但確實也有避震的效果。彈簧兩端也研磨平整,讓接觸面更大,動作更確實。這些小細節都做得很完美,讓人有物有所值的感覺!

前輪轉向C座內孔間隙實在大的離譜,大大影響轉向精確度。卻又不能用墊片或軸套來填塞,不得已只好用塑鋼土處理。先將塑鋼土塞入洞中,在將螺絲噴上翻磨用的離型劑後插入定位,過了兩個鐘頭後拔下螺絲~噹噹。


軸隙是OK了,但不該變的厚度也增加了,只好再用研磨砂輪加工一下。當然這整填隙方式會造成轉向臂控制額外的阻力,伺服機要扭力稍大的機種才能應付得來。原廠怎會有這種嚴重的設計缺失呢?上網找了一下,果然原廠另有選購鋁製附陪林的前輪轉向C座套件,嗯~1.4張小朋友,夠狠!搶錢啦…。

經過12個鐘頭後,終於把車子組裝完成。再把電裝配置上去,試運轉,嗯~運轉滑順,動作確實,就等天氣放晴後再來做動態調整了和試車了。AVID的作工與設計不輸給日系大廠,價格卻又便宜不少,C/P值極高。說真的這麼美的一台車,還真有點捨不得下場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