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明:以下改裝有可能損及機身或廠商保固,若欲參考者請明白此點;若因改裝發生損失,本人不負任何責任。
1. 370馬達散熱片。這個東西遙控車用很多,很容易買~ 現在車車很多也是無刷了,散熱鰭片很短。這是碳刷馬達用的,鰭片長。

2. 要比對一下長度。有的車子馬達比較長,散熱片就長,裝在CB180 的馬達上會遮住通氣孔。

3. 萬一不小心買到長版,就只好裁短。不然得重買~ 最好是量一下長度,問清楚再買。

4. 通常模型店都只會直接把散熱片夾上馬達;但是我強烈建議還是要抹上這個東西─ 散熱膏之後再夾上。因為如果有縫隙,非但不會散熱,還會保溫~ 反而傷馬達。這到處電子材料行都有,也很便宜。

5. 單片夾好後的樣子。夾的時候要先比對馬達螺絲孔位,看準鰭片不會卡到主體或干涉其他飛機零件運作之後再壓下。

6. 這次多買了兩個,本來要給180Q裝... 後來發懶,也想惡搞,來個兩片版~ 兩片版自然無法直接上,夾腳會互相干涉。兩個散熱片夾腳都得先鋸掉一邊,然後每個散熱片兩邊都鑽孔,好用來連接。

7. 散熱片處理好的樣子。

8. 我是用銅線穿過纏緊,固定在馬達上。當然,得先抹好散熱膏。雖說兩片一定效果更佳,但其實裝一片就有效,我裝兩片有點找自己麻煩。後面就知道了。

9. 順便幫尾馬達上點散熱膏。不要嫌麻煩,一下子而已,但是能有極大的幫助。這個外殼固定扣的四個螺絲卸下 (不卸下也能拆尾馬達散熱片,但塗散熱膏後不好裝回,還是拆了方便 ), 然後從底下卸下散熱片。如果螺絲刀不夠細伸不進去,就得先拆方型鋁片再拆散熱片。

10. CB180 尾馬達散熱片特寫。這個是我塗過膠又擦掉的,所以稍微不明顯。但還是很清楚的看到,馬達接觸面一樣有溝槽跟咬花。這就是很多人尾馬達一直燒掉的原因。沒塗散熱膏或是墊上散熱墊片,散熱片上的溝槽跟孔隙都成了保溫室─ 跟真空保溫杯意思一樣,這樣比較容易明白吧?搞不好拆了它還好一點。塗膠在接觸面,讓接觸面能傳導熱量,散熱片才有作用。

11. 裝好了。圖中紅色箭頭指的是因為干涉,全包又無法調整避開,我得修掉部份鰭片。麻煩。另一個麻煩是,因為散熱片等於讓馬達直徑變大,我又是兩邊包,所以伺服馬達的線都不夠長... 得找時間拆下重拉線。更麻煩。所以除非不怕麻煩,不然裝一片就OK又省事。

12. 這樣效果到底如何?俗話說:「實驗出真知」,唯一的途徑就是實測。這是我測量的工具,溫度槍+ Type K 的測溫線 (我的烘咖啡豆器材總算有了其他用途 ) 、一個計時器。

13. 實驗就需要對照組─ 剛剛豬頭,沒在組合前先量好... 只好把我沒飛幾次、還沒加工的180Q脫下西裝再重組... 一直拆拆裝裝... 等一下實驗完又要全拆散才能裝回西裝裡,然後再組裝...真是組到靠北...邊站了~

14. 驗明正身,馬達上貼紙還在,尾馬達也沒抹散熱膏~

15. 實驗結果... 很抱歉,因為我實在只有兩隻手,很難又抓飛機又操作溫度計還能照像。這一段只能用文字敘述,不相信的話請自便,抱歉。 我的方式是用手抓住飛機,將測溫線貼在馬達表面靠近散熱片處,然後將油門推到底,計時三分鐘,並觀察記錄每分鐘的溫度。結果如下:
裝散熱片 起始溫度 主馬達尾馬達(後簡稱主、尾) 皆28度 一分鐘後 主 32度 尾 35度。 兩分鐘後 主 41度 尾 43度 三分鐘後 主45度 尾 49度
未裝散熱片 起始溫度 主、尾皆28度 一分鐘後 主 39度 尾 40度。 兩分鐘後 主 46度 尾 49度 三分鐘後 主61度 尾 63度
可以看出隨時間增加,未裝散熱片的溫度上升得更快。還有一點,停機後無風,溫度還會飆高~ 因為沒有風散熱,尾馬達甚至還有保溫器。這就是尾馬達常常熱衰竭的原因~ 再次聲明,這是我個人做的實驗,不求所有人盡信。若是懷疑請直接不信,謝謝。
16. 為了讓主槳的風能吹到整個散熱片,我幫我的機殼小小的剃了個頭─ 這樣馬達就全吹到,沒遮蔽了。

17.這樣搞一稿,CB180D 還是挺不錯的練習機,飛起來真的很穩,無風時室外也能玩玩。我的尾馬達買來就上散熱膏,飛半年沒燒過一顆。主馬達燒過,所以這次趁著換馬達加上散熱機制,並且實驗一番。這樣它應該又能撐好一陣子了。

謝謝收看,並祝大家飛行愉快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