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四驅車的外殼 真的與 空氣力學有關係嗎??

這幾天無聊買了2台田宮的四驅車來玩玩

除了買了6顆田宮原廠馬達

順便租了一下 爆走兄弟的漫畫來回味一下當初的童年

漫畫中好像他們對於 全覆式的外殼有相當的講究

所以我便有此一疑問

到底外殼 真的會影響車子的動態嗎??

當然我小時候我也玩過無殼三輪車 我知道那種不用海綿接車 手會爛的感覺

那種三輪車真的很快


但是現在我只想追求盡量的原廠以及質感的外觀

因為現在也出社會了 當然車子不會像小時候這樣拿來摧殘

所以目前在家試跑時都是不上殼的 怕撞傷就醜醜了...

而且 現在也不會一味追求速度

同時也要求穩定度

在不裝多層導輪的情況下

有辦法克服飛車的問題嗎?

可以利用殼的空氣下壓力來解決嗎? 還是需要加掛配重?

王逸祥 wrote:
空氣下壓力


跟汽車的導流一樣,時速夠快就可以。

前提是設計時已經有經過風洞測試證明。
不過通常都只是好看而已…
若妳不希望我離開 就別拒我於千里

王逸祥 wrote:
這幾天無聊買了2台田...(恕刪)
要克服飛車 還有一種就是降車身 我之前有看youtube 一段影片 車速很快只裝4顆導輪 而且還是用無刷馬達 他底盤是自己做的 底盤是自己裁rc的碳纖底盤 底盤離地只有零點幾公分



王逸祥 wrote:
而且 現在也不會一味追求速度

同時也要求穩定度

在不裝多層導輪的情況下

有辦法克服飛車的問題嗎?

可以利用殼的空氣下壓力來解決嗎? 還是需要加掛配重?


現在如果走田宮流,就算你上紅頭馬達 車重120g,車速頂多讓你飆到30km
那種速度,就算加倍風力也對下壓力沒影響

反而是車殼的殼重反應還比較直接
像我個人量過透明殼大概10~20g,一般車種塑殼大概近30g,全覆的更重

以現在北區主流的技術跑道而言
飛車抑制上比較傾向加煞車跟裝掛鐘來處理

---
題外話,我有個小學時代朋友跟你同名同姓,該不會就你本人吧

我也是回鍋的六年級....
應該算有巴....
印象很深刻....
以前的愛車是用炫風衝鋒的殼
某次跟三輪車對撞後車殼左前那塊被撞掉
從此每逢左彎必飛出軌道....
MY Blog--> https://s22472684.pixnet.net/blog

nocar wrote:
現在如果走田宮流,就...(恕刪)


我本人不姓王

哈哈

掛鐘是甚麼意呢??
王逸祥 wrote:
掛鐘是甚麼意呢??

一種活動配重塊
拿來當跳躍後落地反作用力的
減少彈跳次數




配重塊裝法很多
看這邊就知道
金黃色或銀色卵型的就是
有一種改法是從後方用懸的掛在車上方
大部份人是叫吊鐘或掛鐘(蕩啊蕩的...)

最右手邊那台黑的就是後方上掛的常見改法
第三排也有幾台是這種配置


過跳台後車身會比重塊先降下
這邊可看得出來配重塊都已浮起


---
上週日在小巨蛋的比賽車

簡單的下壓力測試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sPSzFki1Bo&feature=context-gau

要說沒有影響,倒也不是全然沒有。

nocar wrote:
現在如果走田宮流,就...(恕刪)


基本上要把車身大小跟重量算進去..還是有影響的^^當然車越輕會越快阿
don20412 wrote:
簡單的下壓力測試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sPSzFki1Bo&feature=context-gau

要說沒有影響,倒也不是全然沒有。


實驗精神不錯
但我對該實驗內容覺得沒代表性
因為
第一他的噴槍的氣體出速多少他沒算出來,他只作到固定位置跟定壓.
第二他的噴槍只對中央吹,以他實驗設計的風力測試來講不夠具客觀性
這個還比較有點樣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ETURj1qjN0&feature=endscreen&NR=1
有進有出,整體切面範圍流速穩定
這種測試也比較準確

另外就是我前面講的,32四驅車重以現在主流改裝,不是井衍的車都是150~200g左右
車速20km就算技術軌道中很快了
20km風力配上小的可憐的尾異面積,那不如直接加個配重來的直接


實驗中最大數據3g,扣掉我問題2的影響
3g出現的比例差不多在一般車體1~1.5%
關係真的不大
影響是有,但這種程度的下壓力/車重比例不會反應在成積上

而且天知道要吹出3g的下壓力.20km的風夠不夠....
另外我倒覺得改裝的外露零件,輪胎造成的亂流跟不穩定比加不加尾翼影響還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