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作品其實進步很多 出模速度超快 價格當然比日本便宜 但在陸模中卻是數一數二貴
田宮還在用30年前的凸模具賺錢 而近年小號手凹線細分件加上可動構造, 相對很有競爭力
萬代年年在進步 小號手也越來越成熟 這樣下去田宮以後只能賣賣膠水了
-----------------------------------------------------------------------------
BB-39 亞利桑納 就是珍珠港帶著1000人領便當的那台,好萊屋與歷史課本都有教.....


今天只是要買罐高流動膠水(是真的....) 哪知一個不小心就把 BB-39帶回家了.....
我是喜歡這種短短胖胖的戰艦 艦體造型線條也比較多 大部分戰艦艦體像個布丁杯一樣光溜溜的
至於小號手這台模型嘛....先嘆一口氣...
這是小號手第一台1/200的戰艦作品.有很多的凸線凸鉚釘 稱不上甚麼厲害模具
反正買就先開箱吧 將來一定是個挑戰!
甚麼大和號 沙沙比 都不夠看 此盒子長約一米

打開後很像田宮遙控車有若干小盒子 誠意有到 拿來送禮也滿體面

艦體總長92cm 整艘船比例比較寬 感覺挺粗勇的
塑料顏色是一般灰補土色

模型細節精細度還尚可 算是有再用心做 不會輸田宮舊模具 但無論如何還是被現在萬代打趴
零件數未知 網路上有人說約1200pic(要命喔) 有附1/200的人物約30人
艦體以水線為分界分成上下兩半 想要完成品質一定要無縫處理
船身上半段與甲板射成一件 不但增加塗裝難度 將來想佈燈具走線也很麻煩
如果想改木甲板改套的 也不好施力鏟地板

內附基本蝕刻欄杆與金屬主砲管 但副砲還是塑膠 有改套可以補完 改套內沒有金屬車葉喔

甲板紋路 是凹線 很普通也不深

說明書36頁 排版寬鬆 很美國模型的味道 要花心思理解 不像日本的很好懂
製作邏輯也怪怪的 一開始不是先從塔台煙囪大零件組裝 卻先做機槍 探照燈 裝車葉 測距儀那些小玩意
如果是新手 不建議照說明書順序做 除非桌子很大可以擺滿做好的零件 而且不擔心遺失或壓壞

開箱就先開到這邊吧 .....
1.小零件多 原裝就有蝕刻片
2.畢竟是1/200 .較少零件與甲板射在一起 代表可以分件塗裝
3.舷側窗戶沒有打通 太閒可自己鑽孔打燈
4.凸模線在砲台 煙囪 兩個觀測塔塔頂較明顯 其餘就是門窗框線條 目前沒有太大違和感
5.小零件的湯口還滿大的 好處是不會亂掉下框架 麻煩是要小心切
6.除了艦身兩個巨大零件外 其餘收縮不多 就目前沒注意到明顯收縮
7.說明書算清楚 但是製作邏輯有點怪
想看特寫可以跟我說 我再拍出來
------------------------------------------------------------------------
2/2先拿來處理船體吧!
對船體的第一印象;模具不是很細緻 有毛邊 線條不夠深
上部與下部和起來有縮模公差!下船體內縮,無法100%對起來(差0.5-1.5mm) 還有收縮處一堆
這麼大的塑膠,這些問題倒是不驚訝 畢竟開箱前已經做好心理建設了
今天主題是先處理收縮與上下船體密合 先掃一掃表面 當做暖身 沒有很用心

填補收縮(大概近20處)噴完水補一定還會發現不少 順便說窗戶位置大小都不太正確

艦首下船體是最嚴重收縮處 大概補超過2mm厚度 披了四次補土 砂紙居然用到150號 以前頂多用到250最粗

同上張 下船體變型嚴重 想半天終於想出解決辦法.讓上下船體可以密合
利用模型廢框架來調整艦首寬度 .最寬頂開約2mm(也可以防止補土裂開)

模合線修補 心一橫 150號砂紙就磨下去了

中央部分也有塑膠收縮問題 需要頂開2-3mm
先拿一個廢框架塞進去 運用塑膠彈性先頂開船體 微調到所需尺寸

再剪一個適當膠條塞進去 我熱熔槍壞了 改用三秒膠
還有一些老模友很介意在看不見的地方擦手擦筆 搞得髒兮兮


完成後再加強結構 中央處我一共架了兩支調整棒 與一堆廢框架

完工後密合有改善 起碼上下船體接縫處是滑順的 不然本來錯位1-1.5mm高差


因為左右撐開了,導致前後反而對不緊 只好用膠帶緊迫一下,準確度才OK

經過無數次補土打磨 目前上下船體能密合了 目前仍有0.1mm左右的高差 總之先上膠封死再說吧
也好,封起來順便省去艦內打燈的慾望

這過年開四坑模型來做 ....比起來.真台是搞死人啦!

一樣時間可以組好一隻剛普拉,含無縫了 而現在還連說明書都還沒打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