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翔1/72 二號戰車J型(Pz.Kpfw. II Ausf. J)

>>有在玩WOT的都知道,有台3階德國金幣車裝甲有夠機車...

 80mm正面裝甲同階戰車幾乎難以擊穿,只能仰賴同隊TD或SPG支援,

 不然就是靠大家從不同方向一起圍毆XD

 但上天也跟它開了一個玩笑,配備20mm低穿機關炮讓它只能全程上金彈XD

 沒錯~它就是今天的主角-二號戰車J型(Pz.Kpfw. II Ausf. J)

 以下是全筆塗+手機拍照~還請大家多包涵


這是比較圖,上面是原本的二號戰車,下面是J型,根本是完全不同的車XD
鷹翔1/72 二號戰車J型(Pz.Kpfw. II Ausf. J)
本車採用三色迷彩基底,加上東線戰場的「光與影」迷彩
鷹翔1/72 二號戰車J型(Pz.Kpfw. II Ausf. J)
主砲是20mm KwK 38 L/55 機砲
鷹翔1/72 二號戰車J型(Pz.Kpfw. II Ausf. J)
正面裝甲來到80mm,據說已經媲美當時的KV-1,側面也都有50mm水準;底下的備用履帶是多出來的零件
鷹翔1/72 二號戰車J型(Pz.Kpfw. II Ausf. J)
側面人員脫出孔也不含糊
鷹翔1/72 二號戰車J型(Pz.Kpfw. II Ausf. J)
車用工具一個也不少
鷹翔1/72 二號戰車J型(Pz.Kpfw. II Ausf. J)
感覺就是個大屁屁戰車
鷹翔1/72 二號戰車J型(Pz.Kpfw. II Ausf. J)
車尾也有備用履帶
鷹翔1/72 二號戰車J型(Pz.Kpfw. II Ausf. J)
砲塔可轉動
鷹翔1/72 二號戰車J型(Pz.Kpfw. II Ausf. J)
是療癒的小模型呢~
鷹翔1/72 二號戰車J型(Pz.Kpfw. II Ausf. J)

solomon206 wrote:
是療癒的小模型呢~


很Q

但我不太瞭解原本設計者對履帶上面中間那段沒覆蓋的用意是什麼

nocar wrote:
很Q
但我不太瞭解原...(恕刪)


>>其實一開始我也不太瞭解...

 不過觀察德軍試作戰車,

 好像只要車體側面有類似人員脫出孔蓋設計,

 履帶上面的蓋板就會跳過那塊區域安裝,就成了現在這種露出部分履帶的設計XD
solomon206 wrote: 
其實一開始我也不太瞭解...
 不過觀察德軍試作戰車,
 好像只要車體側面有類似人員脫出孔蓋設計,
 履帶上面的蓋板就會跳過那塊區域安裝,就成了現在這種露出部分履帶的設計XD

因為二號戰車J型(Panzerkampfwagen II Ausf. J/VK16.01)的三名戰車乘員都是由車體兩側的圓蓋出入,圓蓋在車體中央,因此無法安裝履帶蓋板。二號戰車J型重裝偵察輕戰車(上)的設計概念類同於同時期的一號戰車F型(Pz.Kpfw. I Ausf. F/VK18.01)重裝步兵突擊輕戰車(下),乘員出入口也同在車身兩側。



二號戰車J型其實已進入量產,但僅生產區區22輛而已。這22輛二號戰車J型中的七輛、12輛新銳長砲管四號戰車F2(G)型、若干一號戰車F型以及若干俘獲的俄軍戰車(Beutepanzer)在1942年四月底配屬於甫成軍的66特種戰車連(Panzer-Kompanie z.b.V. 66),連長為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Hans-Günther Bethke中尉。該連戰車砲塔戰術編號即以連長的姓氏首字母虛線框B開頭,附帶兩碼實線框數字(排/車)。






z.b.V.是zur besonderen Verwendung(作為特殊用途)的縮寫。66特種戰車連是德軍為準備入侵馬爾他島的赫克力斯作戰(Unternehmen Herkules)所籌建的單位,後在1942年五月底擴編為66特種戰車營(Panzer-Abteilung z.b.V. 66)。該營一連操作原有的德軍戰車;二連則操作俘獲的俄軍戰車。

1942年六月隆美爾上將所統領的非洲裝甲軍團在加查拉之役(Battle of Gazala)大勝,進而佔領戰略要港托布魯克(Tobruk),赫克力斯作戰因此遭擱置。66特種戰車營一連即在同年七月底派赴東線北方集團軍列寧格勒戰場;二連則劃歸中央集團軍。一連本預計劃歸第12裝甲師節制,但直到1942年10月30日改稱第12裝甲師戰車29團八連之前,皆作為軍團直屬預備兵力,依情勢需求投入列寧格勒週邊的衝突點。在此期間,66特種戰車營一連的二號戰車J型損失四輛,連長Bethke中尉也在9月14日作戰負傷後傷重不治。

以此研判,樓主戰術編號B25的二號戰車J型當隸屬於66特種戰車連或66特種戰車營一連,時間點在1942年四月底至十月底之間。此時德軍裝甲車輛的三色迷彩規範尚未頒布,而「光與影」突擊迷彩(
Licht und Schatten-Tarnung或Hinterhalt-Tarnung)則更要等到1944年八月之後。以實車照片以及預計前往北非戰場推論,這時期的塗裝應為暗黃底色附加橄欖綠條紋(即沙漠迷彩)。在1942年七月底轉隸東線北方集團軍後,該連戰車可能重新改漆為全車鐵灰色。

第12裝甲師的二號戰車J型最後一次出現在歷史照片中是1944年六月底,於白俄羅斯明斯克南方約130公里的斯盧茨克(Slutsk),砲塔戰術編號31。此時第12裝甲師正受命馳援於東方約120公里處比拉羅斯(Bobruysk)遭俄軍包圍的第九軍團。同年十月後該師即陷於拉脫維亞的庫爾蘭(Kurland)半島遭俄軍包圍直至終戰。



此外二號戰車J型在1943年亦有八輛配發部署於法義及克羅埃西亞執行反游擊任務的武裝親衛隊14警察團(SS Polizei-Regiment 14)第13警察戰車加強連(13. verstärkte Polizei-Panzer-Kompanie)。其餘尚有若干輛配發執行敵後滲透及反游擊任務的221俘獲戰車連(Beute-Panzer-Kompanie 221)以及350警衛戰車連(Panzer-Sicherungs-Kompanie 350)。

二號戰車J型的武裝為一門2 cm KwK 38機砲及一挺7.92 mm MG 34同軸機槍。如此薄弱的武裝與其重裝甲防護力不成比例。因此後繼試作款VK16.02「花豹」(Leopard)偵察戰車沿用J型車體,但改採新式砲塔以搭載5 cm KwK 39/1 L/60戰車砲。VK16.02本預計取代二號戰車L型「山貓」(Luchs)偵察戰車,但1943年初原型車尚未完成時,開發計畫即已取消。已製作完成的砲塔轉而搭載於Sd.Kfz. 234/2八輪重型裝甲偵察車,即大戰結束後才開始為人所習稱的「美洲獅」(Puma)。

redshoulder wrote:
因為二號戰車J型(Panzerkampf...(恕刪)


>>原來如此!感謝R大詳細解說~~

redshoulder wrote:
因為二號戰車J型(Panzerkampfwagen II Ausf. J/VK16.01)的三名戰車組員都是由車體兩側的圓蓋出入,圓蓋在車體中央,因此無法安裝履帶蓋板。


這在實戰角度來說真的是算是大缺點吧XDD
nocar wrote:
這在實戰角度來說真的...(恕刪)

缺點? 不會吧
這只是塊薄鋼板,單純擋泥土用的 不是側裙 側裙還有覆蓋履帶路輪保護的功用

RICHARDJACK wrote:
這只是塊薄鋼板,單純擋泥土用的 不是側裙 側裙還有覆蓋履帶路輪保護的功用


我不是說沒檔板的部份
而是在當時年代
沒現在這種坦客殺手的肩背火箭砲(平飛到坦克上方會往下衝擊攻擊出入口這種,忘了名稱)

卻將出入口設在側邊這件事
應該是很大的缺點

非一體成型的整體強度都會比較差
又是可活動式的
側邊對當時的反坦克砲防護力應該很差
nocar wrote:
我不是說沒檔板的部份...(恕刪)

不管從哪裡,戰車被飛彈打中幾乎都是完蛋
標槍飛彈 和拖式都有那模式 叫做攻頂模式
它衝到目標上方是直接爆炸,讓衝擊波擊毀坦克 不會俯衝
nocar wrote:
出入口設在側邊這件事
應該是很大的缺點

這輛小傢伙只是步兵偵查用,為甚麼你不避開敵方戰車
還要拿它橫衝直撞讓它去給戰車打 ?
而且當時想法應該是 這種低階輔助戰車 可以用就好了 不用太計較

RICHARDJACK wrote:
它衝到目標上方是直接爆炸,讓衝擊波擊毀坦克 不會俯衝

對啦就是這個
忘了怎去形容
當時看影片介紹是說因為出入口結構比較差所以才用這種攻擊法
才有這印象





RICHARDJACK wrote:
不管從哪裡,戰車被飛彈打中幾乎都是完蛋


飛彈我不太確定
沒研究
但一般反坦砲彈要看角度不是嗎

以二戰期間的如果不是垂直攻進去的話
很多都有一定機會可以彈開(怒火特攻隊也有演出這種畫面)
所以冷戰期在飛彈能力還不夠全面時
很多戰車正面裝甲在設計時都會帶角度的

倒是你說的也是
這是一般的偵查輕戰車
我太計較他的防護力了XDD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