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傑作機[47]: Republic P-47D-22-RE Thunderbolt

第四十七彈:Republic P-47D-22-RE Thunderbolt,美國陸軍第八航空軍第56戰鬥機大隊第63戰鬥機中隊Cameron Macdonald “Cam” Hart上尉座機,1944年夏秋之際於英國東南部Boxted皇家空軍基地。隨諾曼第之役戰局發展順利,本機序號42-26299,機身的諾曼第侵攻識別帶(invasion stripes)只剩機腹尚存在。
二次大戰傑作機[47]: Republic P-47D-22-RE Thunderbolt
二次大戰傑作機[47]: Republic P-47D-22-RE Thunderbolt
二次大戰傑作機[47]: Republic P-47D-22-RE Thunderbolt

機身識別碼UN為第63戰鬥機中隊代碼。本機原為Marvin H. Becker少尉座機,在Becker少尉於1944年九月完成82次戰鬥任務(生涯戰績宣稱四架)轉調離隊後移轉予Hart上尉。

本機暱稱Kitty,發動機整流罩飾以豹頭咬德機的彩繪,沿襲自Becker少尉在1944年6月7日戰損塗銷的P-47D-20-RA座機(序號43-25317、機身識別碼UN-B),移轉予Hart上尉後塗裝亦未更動。
二次大戰傑作機[47]: Republic P-47D-22-RE Thunderbolt
二次大戰傑作機[47]: Republic P-47D-22-RE Thunderbolt

實機座艙下方兩排戰功標誌中,上排的四個德軍十字國徽為Becker中尉在1944年三月至六月間擊落的四架。但實際上他的戰績是自力擊落兩架、協力擊落兩架,共2.75架。下排兩個圓圈納粹勾十字則代表其他飛行員駕駛此機時所締造的戰果。第一架是Richard B. Anderson中尉(生涯戰績四架)在1944年8月3日擊落的Folke-Wulf Fw 190,為個人首次戰果;第二架是之後接手此機的Hart上尉(生涯戰績六架)在1944年9月5日擊落的Messerschmitt Bf 109,亦為個人首次戰果。由實機的彩色照片可知此圓圈勾十字應以紅線描繪,與模型的白底紅十字有異。

Becker中尉在前線執行戰鬥任務期滿後即轉調非戰鬥單位,於1944年9月21日返抵本土。因此他得以在九月初見證下排的兩個戰功標誌。這上四下二的戰功標誌也維持到1944年十一月本機塗銷為止。

此外,實機上半部為美國陸軍制式深橄欖綠單色塗裝。照片拍攝時其諾曼第侵攻識別帶已由同色塗料塗蓋,僅留機腹部份。但原有深橄欖綠塗裝已因日曬雨淋而褪色,造成色調不一的外觀,並非雙色迷彩。由於機身識別碼UN-B為白色,在漆上諾曼第侵攻識別帶時特別把N與識別帶白底重疊的右半邊漆為黑色以凸顯字碼。在重新漆回原深橄欖綠色後,N右半邊的黑色部份又再改回白色,但諾曼第侵攻識別帶殘留的部份仍維持不變。於是在本機照片中可發現N的顏色上白下黑。這些塗裝細節在模型上並未正確呈現。

此架UN-B在1944年十一月間因不明原因塗銷,Hart上尉即轉用序號44-19937的P-47D-28-RE,機身識別碼同為UN-B。Hart上尉(中)生涯戰績六架,其中1944年9月5日以本機取得生涯首架擊落戰果。他在1946年1月16日駕駛序號44-87929的P-47N-1-RE時因飛行事故喪生。
二次大戰傑作機[47]: Republic P-47D-22-RE Thunderbolt

1943年初成軍的第56戰鬥機大隊以P-47編成,下轄第61 (代碼HV)、第62 (代碼LM)、第63 (代碼UN)等三支戰鬥機中隊。成軍之初該大隊的P-47機群在發動機整流罩前沿、垂直尾翼、水平尾翼上皆漆有白色敵我識別帶,以俾與歐洲戰場另架裝備氣冷式發動機的德軍戰鬥機Focke-Wulf Fw 190區別。
二次大戰傑作機[47]: Republic P-47D-22-RE Thunderbolt

1944年2月15日起,整流罩前沿改漆中隊色:第61戰鬥機中隊紅色、第62戰鬥機中隊黃色、第63戰鬥機中隊藍色。但數週後各中隊在發動機整流罩前沿統一使用紅色。在此同時第61及第62戰鬥機中隊亦將中隊色改漆於尾舵,而第63戰鬥機中隊則直到同年秋冬之際才將尾舵漆上藍色。
二次大戰傑作機[47]: Republic P-47D-22-RE Thunderbolt

執行重轟炸機長程護衛任務的第56戰鬥機大隊在1944年底拒絕換裝North American P-51 Mustang,而持續換裝操作P-47M。然而其自1943年六月至終戰合計擊落665.5架敵機的戰果僅次於第九航空軍第354戰鬥機大隊的701架;總計產生39名空戰王牌飛行員的數目也僅次於第354戰鬥機大隊及第八航空軍第357戰鬥機大隊的42名。
UN-B “ANAMOSA II”

同系列照片中,序號42-26466的Republic P-47D-25-RE Thunderbolt為美國陸軍第八航空軍第56戰鬥機大隊第63戰鬥機中隊Russell B. Westfall中尉座機,機身識別碼UN-B、暱稱ANAMOSA II,1944年夏秋之際於英國東南部Boxted皇家空軍基地。



阿納莫薩(Anamosa)為Westfall中尉的家鄉愛荷華州歐茲(Olds)北方120公里處的小鎮。他的首架座機,序號42-75278的P-47D-11-RE即暱稱為ANAMOSA,機身識別碼同為UN-B。1944年5月17日該機由James E. Elliot少尉駕駛,於Debach皇家空軍基地與一架第394轟炸大隊第584轟炸中隊的Martin B-26B Marauder中型轟炸機在空中互撞墜毀,飛行員喪生。

替補的本機在1944年六月移交予第56戰鬥機大隊,翌年初因該大隊換裝P-47M而轉移至駐防比利時聖特雷登(Saint-Trond)的第九航空軍第48戰鬥機大隊,迅即於同年三月塗銷,作為備用零件使用。

1943年十月因各戰區空中優勢已逐漸確立,美國陸軍廢止軍用機出廠時的塗裝需求,轉由各航空軍司令部自行決定塗裝型式。一般而言有塗裝的機體仍繼續用在空中優勢尚未確立的區域,但因其重量增加而不利於彈藥油料錙銖必較的長距離侵攻任務。各航空軍已塗裝的舊機多半也維持原塗裝不做更改,而與無塗裝的新機混編。


照片中為1944年六月諾曼第登陸前夕部署於英國南部Christchurch皇家空軍基地的美國陸軍第九航空軍第405戰鬥機大隊P-47D機群。這些戰鬥轟炸機在漆上盟軍諾曼第侵攻識別帶(invasion stripes)的同時,並未一併更改既有的深橄欖綠單色塗裝以與無塗裝者一致。



實機照片中1944年夏季的第56戰鬥機大隊第63戰鬥機中隊P-47機群即為一例。
R大的神文,當然是五分奉上!



這在軍版已淪陷的當下,更是彌足珍貴!

不是追星吹捧,而是真心按讚!

中華民國空軍的P-47

1945年八月下旬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空軍基於美國租借法案陸續接收中緬印戰區美國陸軍第十及第十四航空軍118架Republic P-47D Thunderbolt;扣除不堪用與飛行事故損失機後以75架換裝原操作Curtiss P-40N Warhawk的十一大隊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中隊,四十四中隊則仍持續使用P-40N。十一大隊因飛行事故損失過鉅無法補充而在1946年九月裁撤四十二中隊。

初期由美軍直接移交的機體將美國國徽塗覆後再漆上中國國籍標誌;垂直尾翼美軍序號亦塗覆,賦予P-47XXX中國空軍序號。但部份機體仍保留美軍部隊徽幟、飛行員個人塗鴉及垂直尾翼美軍序號。美國陸軍制式塗裝,含初期全機深橄欖綠色及後期無塗裝金屬色皆依原機未作變更。








序號42-28152的P-47D-23-RA黑3號恰巧有移交前與準備移交時的比較。本機原隸屬第十航空軍第一空中突擊大隊(1st Air Commando Group)第六戰鬥機中隊,駐防印度西孟加拉邦阿散索爾(Asansol)。機身五道斜線為中緬印戰區標誌。



而同中隊的黑2號為序號44-32710的P-47D-30-RA,特徵為後段機身頂部連接垂直尾翼的穩定鰭片。本機並未移交中國。


P-47系列衍生型自P-47D-25-RE及P-47D-26-RA起改換泡式座艙罩,一併修改機體構型,取消鳥籠式座艙罩後方凸出延伸的背脊。然而此種氣動構型的變更導致飛行時軸向不穩定。為補救此缺陷,自P-47D-30-RE起於機脊後部設置長條穩定鰭片延伸至垂直尾翼,且一併加裝於既有衍生型,多為P-47D-28-RA及RE。穩定鰭片在P-47N又再增大,與機身形成明顯段差;此外P-47N主翼端亦削直以增加桶滾率。P-47N設計用於廣袤的太平洋戰場,藉翼內燃油槽增大航程。與P-47D相較,P-47N以六百公斤額外重量換取多八百公里的航程,但這並非歐洲戰場所需。

序號44-32734的P-47D-30-RA原隸屬第十四航空軍第81戰鬥機大隊第91戰鬥機中隊。垂直尾翼斜帶中隊徽與美軍序號皆保留,僅以尾舵國籍識別標誌覆蓋部份。



中華民國空軍序號P-47036的P-47D-30-RA機首仍保有美軍時期“Lady Maurene”暱稱,惜美軍序號在移交前為主翼遮蔽,移交後則已塗銷,故無法辨別原屬部隊。



序號42-27585的P-47D-23-RA原屬第廿航空軍,1944年11月11日於印度阿薩姆邦(Assam)泰茲普爾(Tezpur)基地降落時發生事故。後移交中國。


序號42-27747的P-47D-23-RA原屬第十航空軍第80戰鬥機大隊第88戰鬥機中隊,駐防印度阿薩姆邦Nagaghuli (今Chabua),距泰茲普爾東方約三百公里。


1948年國共內戰末期,國府向美國購置70架太平洋地區剩餘物資P-47N,翌年再從美國本土搜羅購置42架P-47D-40-RA,以補充十一大隊,並撥補五大隊十七及廿七中隊。首批70架P-47N國軍編號自15X至21X,次批42架P-47D-40-RA序號45-49XXX,為P-47D系列的最終量產批,國軍編號自110至151。


1948年於台南基地由五大隊接收的P-47N機群中,前方垂直尾翼繪有黑蝙蝠徽誌者原屬第十三航空軍第18戰鬥機大隊第44戰鬥機中隊「吸血鬼」(Vampires)。第二架機尾黃色者原屬第廿航空軍第414戰鬥機大隊第413戰鬥機中隊,太平洋戰爭即將結束時始部署於西太平洋。



1949年一月徐蚌會戰結束大勢底定後,國府部隊陸續撤至台灣。至此美國軍事援助亦中止,直到1950年十月下旬中華人民共和國介入韓戰突顯台灣戰略地位後,美國才在韓戰結束之後再次對中華民國實施軍事援助。中華民國空軍在1952年底取得43架F-47N,配發五及十一大隊與既有P-47D機群混編;翌年再取得150架F-47N,配發三、四、五、十一等所有戰鬥機大隊。

但此時噴射戰鬥機已主導空中優勢。共軍宣稱在1954年三至五月間其Mikoyan-Gurevich MiG-15在大陳島上空就擊落六架並擊傷兩架F-47N。國府也承認F-47N遭MiG-15擊落一架(1954年7月6日十一大隊溫鑄強上尉,陣亡)、纏鬥中落海一架(1953年7月25日五大隊羅輔傑上尉,獲救)、遭擊傷一架。

螺旋槳戰鬥機對上噴射戰鬥機的劣勢之大,就連1953年7月25日五大隊田熙三中尉與之纏鬥全身而退、1954年5月11日五大隊毛節盛少尉將之擊傷(國府首次以螺旋槳戰鬥機擊傷敵噴射戰鬥機)、1954年5月22日十一大隊溫鑄強上尉將之擊傷,都能拿來當作振奮士氣的樣板教材。國府的空優劣勢直到1953年中起陸續換裝F-84G與F-86F噴射戰鬥機之後才逐漸改觀;F-47N也在1957年三月由三大隊除役。

自國共內戰以迄台灣時期,國府的P-47已採用標準四碼編號(前兩碼為中隊號),取消原美軍序號。照片中4202號P-47D-30-RA為四十二中隊2號機。1946年8月19日該中隊十二架P-47D由南京移防西安時因沙塵暴迷航迫降損失,翌月中隊即遭裁撤。故照片應攝於此時間點之前。


1947年9月8日美國空軍脫離陸軍而成為獨立軍種,並更改機種稱謂。韓戰爆發後的1950年十月,中華民國空軍的P-47亦改稱F-47以齊同美軍稱謂,同時飛機序號也由P-47XXX改為F-47XXX。此時機身青天白日徽前方亦以大幅字體噴塗中華民國空軍序號F-47XXX後三碼。






1954年5月18日十一大隊四十四中隊何建彝中尉與連廷華上尉在大陳島海域聯手擊沉共軍六百噸級瑞金號護航砲艦。何建彝中尉的F-47N全機無塗裝金屬色,垂直尾翼具中華民國空軍序號F-47306、美軍序號44-89406及十一大隊大隊徽;尾舵具藍白國籍識別標誌。戰術編號306以大型字體繪於機身青天白日徽前方。


五〇年代的F-47機群應為全機無塗裝金屬色,但十一大隊四十三中隊似乎曾施以橄欖綠與灰白雙色塗裝,並將三碼戰術編號以小型字體繪於發動機整流罩前方。機首紅圈、黃圈、白圈為中隊色,分別代表十一大隊的四十一、四十三、四十四中隊。已裁撤的四十二中隊使用藍圈。依編號判斷,相片中的機體為1949年間由美國本土購置的42架P-47D-40-RA一部份。


中華民國空軍的豹子頭隊徽



此塗裝圖宣稱是中華民國空軍十一大隊四十三中隊的P-47D-30-RA,序號44-32917,具有該衍生型的機身後段頂部穩定鰭片外形特徵。但實際上此組序號機體屬葡萄牙空軍,序號4412。同型機如下。


推測這是起源於未經考證的中國深圳虎翼模型玩具公司水貼產品,因而以訛傳訛。類似的例子也不少,例如二次大戰傑作機[31]: Hawker Typhoon Mk. Ib


四十三中隊的豹子頭中隊徽在五〇年代初就已漆於其P-47D發動機整流罩上。



由於此中隊徽極為類似美國陸軍第八航空軍第56戰鬥機大隊第63戰鬥機中隊Marvin H. Becker中尉序號42-26299的P-47D-22-RE座機上的個人徽誌,因此有部份文獻誤認這是第56戰鬥機大隊隊徽,也誤以為歐洲戰場的P-47D亦在戰後移交予中國。



四十三中隊的豹子頭中隊徽在該中隊換裝North American F-86F Sabre後漆於垂直尾翼上。1963年6月1日該中隊徐廷澤中尉駕駛美軍序號52-4441、國軍序號F-86272、戰術編號6272的F-86F-30-NA自新竹基地叛逃至福建龍田。其垂直尾翼即具四十三中隊隊徽。四十三中隊亦受此叛逃事件影響而解編。



中國戰場的Republic P-43 Lancer

1942年四月下旬起,中華民國空軍四大隊所轄之廿二、廿三、廿四中隊陸續以部份飛行員派赴現今巴基斯坦信德省首府喀拉蚩(Karachi)換裝Republic P-43A Lancer,計畫與同年底開始交機的Vultee P-66 Vanguard共同汰換現有俄製戰鬥機;而一度P-43A本預備用以編成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第三大隊。四大隊廿一中隊則在1942年九月始換裝P-43A。










P-43為Republic P-47 Thunderbolt的前身,為首架搭載渦輪機械增壓器(turbo-supercharger)的量產單發動機戰鬥機,因而具備優異的高空性能;不僅是戰術偵察的絕佳平台,也是當時唯一能在高空追擊日本帝國陸軍三菱一〇〇式司令部偵察機(キ46)者。P-43裝備四挺12.7 mm Browning M2空用機槍,然因其無防護裝甲與自封油箱、主翼內油箱亦因翼形過薄而無法改裝,故美國陸軍認其不適用;後在1941年6月30日藉租借法案生產125架P-43A-1銷往中國,1942年三、四月間分三批運抵喀拉蚩。




中國空軍在接收P-43A-1時發生多起飛行事故造成飛行員傷亡;該機主翼內油箱亦有缺陷,導致燃油易洩漏觸及機腹高溫的渦輪機械增壓器而起火。久歷戰陣的四大隊大隊長鄭少愚少校即在1942年4月22日駕P-43A-1飛返中國途中因座機空中起火墜毀而殉職。

因而中國空軍將部份P-43A-1留置,由美國陸軍航空隊駐華航空特遣隊(China Air Task Force,簡稱CATF,1943年三月擴編為第十四航空軍)接收,充作運輸機的備用發動機替換源,亦投入戰鬥任務。駐華航空特遣隊自1942年七月開始操作P-43A-1至翌年八月,多藉其高空性能以少量架次執行戰術偵察任務,但期間仍有數次空戰擊落紀錄。其中第23戰鬥機大隊第76戰鬥機中隊的Jeffrey O. Wellborn上尉在1943年1月2日於緬甸擊落一架キ46。



根據中華民國空軍紀錄,四大隊廿二中隊周志開中尉於1942年10月25日以P-43A-1在陝西洋縣上空擊落一架キ46,首開中國戰場P-43的首次空戰戰果。1943年6月6日,日本帝國陸軍飛行第九〇戰隊八架川崎九九式雙發輕爆擊機(キ48)以飛行第三三戰隊十四架中島一式戰鬥機「隼」(キ43)護衛,成功突襲四川梁山基地,摧毀廿架停駐的戰鬥機及貯放的油料。時任四大隊廿三中隊中隊長的周志開上尉在空襲時駕Curtiss P-40E Warhawk (一説為轉場停駐的第23戰鬥機大隊所屬P-66)冒險升空擊落三架キ48,以此殊勳獲頒青天白日勳章並晉升少校,為繼航空委員會秘書長宋美齡之後第二位獲頒青天白日勳章的空軍人士,亦為飛行員首例。同年12月14日駕新式P-40N執行單機偵察任務時,於湖北長陽縣上空為飛行第八五戰隊四架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キ44)攔截,遭擊落陣亡,生涯戰績6.5架(獲五星星序獎章)。



然而周志開少校遺體的12.7 mm槍傷隨後引發了陰謀論,謂同大隊另名空戰王牌飛行員高又新因忌恨而伺機將其擊落。此乃當時中國戰場日軍主力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一型僅搭載7.7 mm機槍、12.7 mm機槍為當時國府飛機常用,卻無配備12.7 mm機槍的中島二式戰鬥機「鍾馗」出沒的情資之故。
渦輪機械增壓

增壓器供給壓縮空氣予發動機,藉增加發動機進氣的氧含量提高燃燒效率,進而提升發動機的動力輸出。增壓器包括機械增壓(supercharger)與渦輪增壓(turbocharger)兩種類型。機械增壓以連桿藉發動機部份馬力輸出驅動增壓、渦輪增壓則以排氣驅動增壓。飛機若裝置渦輪增壓器,皆附帶機械增壓器成為雙級(two-stage)構型,故稱作渦輪機械增壓器(turbo-supercharger)。

具渦輪機械增壓器的發動機在兩萬呎以上高空的動力輸出較機械增壓器者高,所以主要交戰國中的美國、蘇聯、德國、日本都曾大力研發;但因技術與製造過於複雜且通氣管路、渦輪葉片皆需耐高溫金屬,最後僅只美國進入量產,但也未能全面掌握此技術。英國則持續優化其雙級雙速機械增壓器,並未嘗試研發渦輪機械增壓器。

渦輪增壓器體積龐大、工作溫度偏高,需要龐大的機體空間容納渦輪及雙級增壓器必備的中冷器(intercooler),並妥適佈排通氣管線避免摺疊而減低通氣量。龐大的機體空間需求造成氣動構型設計難度;額外的重量亦須更大動力輸出的發動機支援。故量產服役的戰鬥機中,具渦輪機械增壓器者僅有系出同源的單發動機Republic P-43 Lancer、Republic P-47 Thunderbolt以及雙發動機Lockheed P-38 Lightning。




外露的渦輪增壓器說明此裝置對散熱及遠離發動機熱源的需求。


P-43與P-47機腹外露的通氣管線與渦輪增壓器是其特徵。



老外的空軍穿著真帥
玩過一大一小......

蠻喜歡P-47的。



bm2fhc wrote: .......(恕刪)

序號42-26635、機身識別碼MX-E的P-47D-25-RE隸屬美國陸軍航空隊第八航空軍第78戰鬥機大隊第82戰鬥機中隊,駐防英國劍橋南方15公里處的皇家空軍達克斯福(Duxford)基地。1944年8月28日該大隊以47架P-47在比利時境內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中,本機由Howard S. Scholz少尉操縱。



此次任務領隊,第78戰鬥機大隊副大隊長Joseph Myers少校駕序號42-27339、機身識別碼MX-S的P-47D-27-RE擊落德國空軍第51轟炸聯隊一大隊三中隊(3./KG 51)由Hieronymus “Rony” Lauer上士操縱的Messerschmitt Me 262 A-2a,締造盟軍首次擊落噴射機的紀錄。



此架MX-E後移轉予第56戰鬥機大隊第61戰鬥機中隊,機身識別碼HV-E。1944年10月8日因地面事故除籍。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