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小很愛看太空梭相關的資訊

NASA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NASA-MSFC),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先來看外盒


總共有18包零件
零件數量:2354
年齡:18+

說明書內容很精美,有任務背景介紹

每次組裝樂高過程,都很讚嘆其中的巧妙設計 (更多組裝細節與機關),總共耗費約9小時。


24面反光貼紙要黏到酬載艙門內,實際為太空梭的散熱器,黏貼過程像在考驗完美主義&強迫症,一定要對齊,這款要處理的貼紙不多,大部分是印刷磚。

建構前部機身&人員艙中層甲板區

LEGO過去發行過很多款太空梭盒組(影片連結),2003年還曾與Discovery頻道共同發行 Space Shuttle Discovery #7470,本文這款#10283是史上外觀與功能最完整的,除了有近年的平滑化趨勢,因為尺寸很大,所以能展現許多功能與細節

尺寸:長54cm / 寬34cm / 高21cm
實際太空梭:長37.2m / 寬23.8m / 高17.3m

哈伯太空望遠鏡 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是以天文學家愛德溫·哈伯為名,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太空望遠鏡,位在地球大氣層之上,觀測不受大氣湍流的擾動,能觀測被臭氧層吸收的紫外線波段,成功彌補了地面觀測的不足,由NASA和歐洲太空總署ESA合作共同管理。


2012年LEGO Ideas提案曾經有過哈伯太空望遠鏡 (連結),民眾投票也通過了,最後LEGO高層考慮再三還是決定不推市售,現在看來是對的,搭配太空梭更為大器!

哈伯太空望遠鏡口徑2.4m,重量11,000 公斤,軌道高度560km,96分鐘繞地球1圈,1990年升空開始運作後,由於光學系統問題及其他更新,NASA從1993年至2009年以太空梭前後出動了5次維修任務。

放進太空梭支架孔的零件可輕易拆卸,也意味著望遠鏡模組化可維修更換,支架上的2個爪子零件,可裝上望遠鏡讓太空梭機械手臂抓取。

NASA總共建造過6座太空梭(1座為測試),目的是可重複使用以壓低成本,從1981年至2011年共執行135次任務,其中 STS Discovery OV-103 發現號是第3座(1984年首航),發現號太空梭從1984年至2011年共執行過39次任務,是所有太空梭中最多。

太空梭計畫官方名為 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STS),所謂「太空梭」是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軌道器+外燃料槽+固態火箭助推器,現在盒組這艘是太空梭軌道器(Space Shuttle orbiter),以下簡稱太空梭。下圖支架仰角約15度。

太空梭的3個主引擎以正三角形排列,升空時燃料來自超大橘色外燃料槽。上方兩側有軌道機動引擎&尾端噴氣操縱系統,進入太空後的推進就靠它們。

垂直穩定翼後的方向舵,在返回地球降落近地表時會打開,以空氣阻力幫助減速。

兩側軌道機動引擎可段落式打開,欣賞內部零件連動。引擎側的片狀零件也能小幅度打開。

轉動主引擎,4片升降副翼可連動升降,左右相反方向。

鼻錐&前噴氣操作引擎&前方起落架,白色圓形是太空人在地表進出的左舷艙口。

主起落架很有飛機的感覺

3個起落架能以推動主引擎下方機身襟翼,內部連動同時彈出,很棒的設計。機身襟翼可上下輕微調整角度。

對比一下真實太空梭美照

機身與機翼的連接處設計得很滑順美觀

三角翼只用於返回地球時增加空氣阻力減速與降落滑翔,速度可達28,000km/h,約23倍音速(馬赫),1天24小時可繞地球16圈。灰色鼻錐與兩翼前緣部分為碳-碳複合材料製成的隔熱瓦。2003年太空梭Columbia因升空時左翼前緣隔熱瓦受損,返航過程高溫氣體(約1,650度C)穿透導致機身解體,機上太空人全罹難。

三角翼塗裝還原當年STS-31任務時模樣(後來改為左邊NASA圖徽,右邊國旗)。頭頂窗兩側均有箭頭,後來改為單側。

被我的近3歲小孩當汽車前後嚕


底部若設計平滑磚(表現出二氧化矽陶瓷隔熱磚)會更擬真,也可能會太厚。太空梭底部有24,000多塊黑隔熱瓷磚,每塊尺寸都不同,各有專屬編號與位置。灰色隔熱瓦雖然熱保護功能最佳,但比黑色瓷磚重得多,只裝設於前緣。



打開酬載艙門,可見到遙控機械手臂Canadarm,用來部署、移動酬載物。太空梭Columbia事故後,機械手臂也用於檢查機身損傷。



酬載艙後方有2具攝影機

2個透明磚為連接駕駛艙的操作機械手臂操縱後窗,太空人可透過攝影機影像控制機械手臂。右邊碟形盤是Ku波段天線,用來與太空站或衛星通訊。下面圓形為太空人從中層甲板進行艙外活動EVA的氣閥艙門。

上方飛行甲板區可輕易取下。表面的2個灰色印刷是頭頂窗,可惜沒有做開孔透明。前檔透明窗、上方1/4圓弧及酬載艙門片是為這盒組開發的全新零件。

太空梭一般會搭載7名太空人執行任務。飛行甲板區(上層)前2個座位是指揮官與駕駛,後面為任務專家(2名)。

其餘3名坐在中層甲板區,升空時沒有view,LEGO只給1個位子


後窗旁是機械手臂操縱儀表板

感受一下飛行甲板區的駕駛艙......(為攝影角度拆掉2張椅


裝入哈伯太空望遠鏡,彼此尺寸很密合

太空梭酬載艙實際長18m,寬4.6m,機械手臂上也有個攝影機。望遠鏡上部兩側黃色件稱為「牛奶凳」,讓望遠鏡穩定裝於酬載艙。


附有另一組支架,呈現太空中以機械手臂取出哈伯太空望遠鏡之姿,望遠鏡左右兩側的土色短桿,表示太陽能板捲著未展開,當時部屬望遠鏡過程,太陽能板一度卡住無法捲開。




引用電影「地心引力 Gravity」開頭,太空梭執行哈伯太空望遠鏡維修任務


找幾張實際太空梭英姿來對比,這次樂高還原度滿高






太空梭已於2011年全部退役,在太空發展史上佔有非常重要地位,發射過許多衛星、哈伯太空望遠鏡、執行軌道科學實驗、建構服務國際太空站等,每次發射背後都是上萬名科學家與工程師的投入,無奈經過2次嚴重事故(太空梭Challenger & Columbia),加上每次返回地球要花費數月全部拆解檢查,發射與維護成本高得嚇人,不得不另尋方法進入太空。

總之,這是一組觀賞性極高的LEGO盒組,組裝過程充滿樂趣與驚嘆,設計者也說過程遇到很多困難挑戰,尤其是3個起落架同時動作,所幸最後有很好的解決,可惜沒有適合比例的太空人,否則更富故事性。
順道分享我的另一收藏:NASA Apollo 11 Lunar Lander #10266 (官方影片)
阿波羅11號登月小艇的太空人比例(約1:40)對於太空梭盒組(約1:67)來說偏大

這組「阿波羅11號 登月小艇」是LEGO慶祝登月50週年而推出
尤其搭配1969年NASA登月的精采故事組裝會更加有感
零件數量:1087
年齡:16+

LEGO 在太空系列還有推出:
NASA Apollo Saturn V #21309 / #92176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21321
Women of Nasa #21312
NASA Mars Science Laboratory Curiosity Rover #21104
目前預算不足,先這樣了

回歸正題,太空主題一直是LEGO很愛的一塊,若未來要再推出太空梭主題,並符合標準樂高人的比例,太空梭長度將達90公分,滿霸氣,好期待

以上實景太空梭照版權引用皆為
NASA,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