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只是不曉得有沒有哪家新聞有類似表格可以明確標出,所謂數據多少相對於在XX環境下的幾分之幾的數值,這樣是不是正常的,就好像前面其他朋友說的,相等於照胃部X光的1/40這樣比較簡單的比較方法,也好讓社會大眾可以一目瞭然現在的數據究竟是屬於安全範圍還是屬於要警戒的範圍,不然一定很多人跟我一樣,看到[400倍]這樣的數字就皮皮挫了~~~囧
中川翔子 wrote:短時間高劑量=長時間低劑量,即便累計一樣的輻射量下 這個要用"機率效應"跟"確定效應"來解釋...所謂的確定效應,就是在短時間內接受超過多少當量時一定會發生的現象,因為許多細胞死亡或已無法修復,會產生疲倦、噁心、嘔吐、皮膚紅斑、脫髮、血液中白血球及淋巴球顯著減少等症狀!而且...接受劑量越高澤情況越嚴重!!當在這種場所因為接受劑量過高而暈倒...是絕對死亡,因為最終會達到致死劑量...而機率效應,則是指當接受劑量不高時,有一定機率會產生細胞病變,當然接受的劑量越多,機率會越高!!所以特殊工作者都會隨身攜帶個人劑量計,以掌握自己在工作的時間總共接受了多少劑量~並且...這些資料都要留存30年!!基本上...就是越少接觸輻射越好,因為機率效應會降低~不過...其實我們身邊都有很多放射源,像太陽就是最主要的!!所以空姐跟機長每年的接受劑量一定比一般人高~還有像是CRT螢幕,微波爐等等...總之...盡量避開輻射就對了~
王先生5506 wrote:一次胃部x-ray ...(恕刪) NHK提到的是胃部x光沒錯與其相信名嘴和台灣媒體報導不完整的報導我比較寧願相信有更精確數值且更可讓大眾明白的當地報導(測量時間和方位大部分也會報出來)NHK新聞有時提到比較艱深的數據時會用類似的形容來讓大眾明白這樣也有安民心效果
新米少尉 wrote:這個要用"機率效應"...(恕刪) 另外...自己補充自己一下...其實...嚴格講起來算是有臨床實驗的...而且被實驗體很多...非常的多!!並且集中在同一個國家!!!大家猜猜是哪個國家...答案就是日本...由於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所投下了那兩顆核彈造成了日本大量的死傷,包括沒有被炸死的倖存者,其實都受到了很嚴重的輻射暴露!!而日本當局戰後也積極的對輻射傷害持續進行研究.因此後續都有追蹤這些倖存者的身體狀況.有了許多的臨床醫學資料~也因此...日本在核子醫學的部分與歐美可說是並駕齊驅不分軒輊!!
福島50人”的其中一人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訪問時說,他不怕死,因為這是他的工作。令人感動 ~.. 有人願意犧牲小我 完成大我 ~令人敬佩政府對他們和他們的家屬 應該 有 終身 照顧的義務 .頑張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