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field wrote:
........前面有人說過了,01上不少人在美國像樣的lab待過,美國的國家型計畫是十年,可以資助很基礎的研究,而基礎研究失敗率高,博班學生也可以畢業,"學校的政策就是只有尖端研究才能繼續保有飯碗",台灣只能去拼SCI,人家不去拼journal,那不是第一名的人的做法!
至於兼差,美國教授也有,矽谷有名的創投若沒有老師的大力投入根本生不出公司,只是老師在明在暗而以!
有什樣的制度就有什麼樣的風氣,以國際競爭力來說,台灣薪資算低了點,但與台灣的標準來說,算中間偏上,那些國立學校的老師幾乎都是從國外回來,一大半都有在美國工作的經驗,說實話回台灣算降薪,但考量的不只是錢的問題,美國生存不易,家有二老不放心.....
SCI算點數的確是個不好的制度. 但老實說你去隨便抓一個美國有名大學的教授, 他們的publication list肯定也不弱. 以台灣的那套點數公式套上去, 算出來的結果肯定也都是水準以上. 當然, 人家寫paper並不是以maximize SCI總點數為目標就是了.
說到開公司的問題, 就是另一個台灣或許需要改進的地方. 嚴格講起來我們的國立大學教授是不可以在外面開公司的. 所以多半都只能偷偷開, 然後也許以掛顧問的形式來避開法規的限制, 但明明上整個公司可能根本就是他在run的.
人家美國, 比如說Stanford EE的台灣籍教授Teresa H. Meng開了Atheros. 人家可以很高調地炫耀說Atheros是他開的. 學術上照樣也走得很順.
台灣的確是一堆外國學校PhD的教授. 不過又有幾個敢大聲說他的能力事實上是Stanford級的(like Teresa Meng),只不過或許台灣環境真的是比較差,委屈了他. 所以表現可能是沒有如Teresa Meng那樣亮眼.
話說回來美國也是有名校跟野雞大學的區分的. 不是說制度好, 就甚麼都好. 沒有強者, 即便在美國或許被大家認為"很優秀的制度"下, 照樣也就是二輪,三輪,四輪..甚至野雞等級的學校而已.
我還是覺得吸引真正的人才是很重要的. 當然制度需要改善的地方也是要改. 兩者相輔相成.
另外人才不是挖大牌的老頭就好. 更重要的是吸引有潛力的新秀. 孟懷瑩 在Stanford也是從底層菜鳥做起的. 不是有名後才被Stanford找去. 其他的例子還有劉國瑞、胡文美等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