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木柵線是之前那個法商"馬特拉"搞的,中運量的規格異於別人,車箱獨立又迷你,後來因為合約鬧翻了"馬特拉"不拉了,只好台灣自己拉.....變成台北市捷運唯一不同的系統規格,內湖線也是銜接木柵線,原本是第一期最早規劃,因為"馬特拉"事件,系統要整合變成現在才完工
因為高架橋的捷運就是要用這種小車廂, 可能是重量問題不能用太大板南淡水線在地下或是地上就沒有負重的問題而看淡水線的高架路段(劍潭到北投)其實地基是滿龐大的, 也要看地面上有沒有那個空間去實現再過來內湖木柵需要大轉彎, 那種連結式長車廂會轉過不去至於系統方面因為招標不能圖利特定廠商所以會發現到處都是不一樣的系統搞整合就會很麻煩
如果去查一下日本同樣是中運量系統的,像百合鷗號或是日暮里‧舍人liner,也是有像木柵內湖線那種彎來彎去的設計。百合鷗號還好,最小的彎道大概跟木柵線科技大樓站那邊那個差不多R=30m左右,日暮里‧舍人liner在剛從日暮里站出來的地方甚至有個可能不到20m的,但是人家也是可以做全通式車廂。所以我比較相信這是設計理念的差異,而不是路線本身的限制。話說百合鷗號的車廂大約是8m多一點,而木柵線的馬特拉卻長到12m,我猜這可能就是人家可以全通,我們不行的原因所在了,也就是說如果把車子做短一點,應該就可以了,不過載客量也可能會變小,不然就是要拉很多截車廂,那麼到時木柵內湖線可能就要做六節車廂,並預留可以擴充到九節的設計,好像還挺麻煩的。(以上所有長度數據都是用google earth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