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業升級之路難,韓國能,台灣卻不能!

rogerkuo2001.tw wrote:
台灣產業升級之路難,韓國能,台灣卻不能!...(恕刪)

不能比較好

小弟可不想中華民國變成財閥國家

那已經不叫官商勾結了

根本是商人來培養官員
商官勾結 傷官啊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cfort wrote:
有些不是正確的訊息就...(恕刪)



很奇怪的說法!


這2家東西都是到大陸去做的啊!

Acer沒有自己工廠,找別人幫忙代工的(例如鴻海中國廠....)

ASUS雖然是在自己工廠生產的,但也是在中國ASUS工廠生產的啊!

不信?

去光華商場跟店家說要Acer或Asus的產品要made in taiwan的,

看有幾家拿的出來的!

美國的創投模式台灣無法用,因台灣沒有美國那樣的大金主公司支持創新!

小弟在美國上班過,稍微了解美國的模式~

美國低階的產品與製造外移,能留在美國的都是創新的產品與技術才能生存!

美國早已習慣這樣的模式,學界走創新,台灣的大學跟著美國的方向走!大公司有能力走品牌與研發,利用專利與製定規格,高額的利潤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人才投到美國,當然美國有美國的問題,因工作機會只剩高階的留在本土,那其他中低階的人才怎麼辦?服務業所創造的產值沒有創新的多,所以美國的經濟當然不好~

台灣高不成低不就,現在又有ECFA,老板兩岸賺就夠了,台灣部份請的人少,賺不多沒關係,老板是看他的總收入...

台灣一直要發展服務業,但服務業所創造的產值我想老板拿走最多,員工光靠端盤與顧店能有多少附加價值?沒有附加價值又怎能與老板談條件?

產業升級才是讓老百姓提高收入的好辦法!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台灣的代工產業發展已到極致,大老板們應好好思考未來的發展~

關鍵零組件與設備,這些進入門坎高,但相對獲利也高,未來景氣將不可能有爆炸性的成長,這種穩紮穩打的產業倒是台灣要大力投入!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rukawa1 wrote:
很奇怪的說法!這2家...(恕刪)



所以你的定義只要是在大陸"生產"出來的東西就認定是大陸製?

都不用管前端作業在哪裡的?

如果按照你這樣算

那所有市面上電腦幾乎都是在大陸製的了( 當然超高價的不算)

別人韓國走的是主打面板 RAM

你有看到韓國有品牌電腦嗎

這根本是2個不同的東西嘛~

中國時報報導:

台半導體設備採購 全球NO.1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01/4/2i5zp.html

國際半導體設備材料產業協會(SEMI)同步公佈今年對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的年終報告,台灣今年投資金額達99.9億美元,再次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採購國。

三千多億的資本投資,台灣廠商分到的金額一定不多~

產業無法升級,一個每年幾千億的新藍海,台灣看的到吃不到~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蕭萬長:韓國能 為何台灣不能

更新日期:2011/05/26 02:52 記者譚淑珍/台北報導
工商時報【記者譚淑珍/台北報導】

韓歐與韓美的自貿協定(FTA)即將生效,副總統蕭萬長昨(25)日語重心長地問,「韓國能,台灣為什麼不能?」他指出,面對全球國際化、自由化的潮流,台灣無論是在認知上或心態上都要有所調整,尤其是政府官員的心態應該要調整。
蕭萬長昨天出席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時,在致詞時做了上述表示。他說,台灣要國際化,首先就要自由化,而自由化,就要有接受轉型過程中的陣痛準備。

他問:「台灣無論是在認知上、還是心態上,是否已經準備好要開放了」?特別是政府官員的心態。

蕭萬長說,在兩岸簽定經合協議(ECFA)後,國內各界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談FTA,雖然自去年8月起,與新加坡開始洽談FTA,但官員的心態,總是害怕開放了這一項,會影響到什麼?開放那一項,又會造成什麼衝擊?


他說,如果官員的心態老是如此,面對韓國的積極作為,該如何因應?韓國與東協的FTA在今年1月1日早已生效,7月1日韓歐FTA即將生效,韓美FTA在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支持下,很快也會在今年底生效。

蕭萬長說,中國總理溫家寶、日本首相菅直人與韓國總統李明博,在日前召開的領袖會議中做出了「明年開始積極推動中日韓FTA」的共識。

看到韓國如此積極與全球建構FTA,蕭萬長拉高音調的問,台灣有農業,難道韓國沒有嗎?台灣有的產業,韓國有哪一樣沒有?「韓國能,為什麼台灣不能」?他認為,心態上,一定要調整。

而且,不只心態要調整外,蕭萬長說,也要認知到台灣無論是人才、技術,甚至資金,其實都不夠,須與國際接軌,引進國際人才、技術、資金。

台灣,蕭萬長認為,更需要走國際化,而要走國際化,自由化是台灣必須要走的路,也是不可迴避的課題。

-----------------------------------------------------
又是老梗~~~~

老蕭提的這些都很好,但要全台灣---國際化、自由化之前,

台灣從北到南,從中央到地方政府,

其中的公務員、教師有沒有先國際化、自由化?????

還是捧著鐵飯碗,做個冷感的公務員(有終生制,就是如此),

國際化不完全是健全台灣產業的獨一方法,

攘外必先安內是硬道理,要遠征別人之前,自己(政府)卻問題重重,

不健全自身產業,只依靠成本及管理來競爭,

國際化、自由化的結果,無疑是如同滿清末年被門戶洞開一般,

我勸老蕭,還是想想如何使台灣的政治制度改革、公務員任免、教師聘用,

先開始政府的國際化吧。(政治改革要有作為,經濟才能跟上國際腳步,老鄧的看法亦是如此。)

政治上投鼠忌器,不敢動、沒決心,那經濟不好,也是自然,

兩者要一齊進步才是王道。

sony9 wrote:
台灣這麼亂台灣能為什...(恕刪)


嘴砲對的時間出現是幽默
錯的時間出現是譁眾取寵
當大家都在正經
你不出聲沒人會當你是啞吧
rogerkuo2001.tw wrote:
台灣的兩兆雙星產業都是代工,雖然TSMC的利潤不錯,屬於高階代工,但機台都是進口的,雖然有些的確有進入障礙,如stepper, scanner,但政府與民間沒有雄心吃這一塊!

也就是"沒有雄心"罷了....
(另外有一些設備已經進入了,不過不見得高階,但還是很重要,建議參考上禮拜的商周)


rogerkuo2001.tw wrote:
代工很容易從藍海變紅海,但每年台灣這個幾千億市場卻不敢動,唉~...(恕刪)

你確定被台灣廠商一搞,還會是藍海?
rogerkuo2001.tw wrote:
美國的創投模式台灣無法用,因台灣沒有美國那樣的大金主公司支持創新!

小弟在美國上班過,稍微了解美國的模式~

美國低階的產品與製造外移,能留在美國的都是創新的產品與技術才能生存!

美國早已習慣這樣的模式,學界走創新,台灣的大學跟著美國的方向走!大公司有能力走品牌與研發,利用專利與製定規格,高額的利潤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人才投到美國,當然美國有美國的問題,因工作機會只剩高階的留在本土,那其他中低階的人才怎麼辦?服務業所創造的產值沒有創新的多,所以美國的經濟當然不好~

台灣高不成低不就,現在又有ECFA,老板兩岸賺就夠了,台灣部份請的人少,賺不多沒關係,老板是看他的總收入...

台灣一直要發展服務業,但服務業所創造的產值我想老板拿走最多,員工光靠端盤與顧店能有多少附加價值?沒有附加價值又怎能與老板談條件?

產業升級才是讓老百姓提高收入的好辦法!


我不懂為什麼一定要多設立工廠
也不懂為什麼要拿人民的納稅錢去幫老闆們研發設備
工廠越多,百姓的收入越高?
別騙人了.....以後老闆們為了追求低廉的人力
工廠會繼續往大陸移,到時候在工廠賣命的低階人員全都得回家吃自己

韓國崛起的模式除了超大財團的支持以外,還有他們的文創產業

從韓樂韓劇韓服泡菜,哪一種不是循日本的模式

什麼時候,韓國代工養活了韓國人?

註:連曹興誠都入新加坡籍,還有什麼不可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