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2528 wrote:
.....你要不要看...(恕刪)



別問我,問您吧。作為消費者,您看到「御」字,想到啥?該不會是拿著康熙字典去找商品吧?

我是想到一大堆「和風」名詞,但日本又沒「御飯糰」這一稱呼。
台北会社員 wrote:
別問我,問您吧。作為...(恕刪)


我一直當他是皇帝用的飯糰~

...另外...國語字典就有了,不用查康熙字典~

chu2528 wrote:
我一直當他是皇帝用的...(恕刪)


那麼,您算是「完全不哈日」的,日文裡滿是「御XX」,沒半點波及到您。

看來商家的訴求(投哈日族所好),沒全面地傳遞到消費者心裡。起碼對於一些不哈日的人,可以自行做別的解讀。

關於這個商家命名的意圖,您可以參考這篇: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06/10/2006103022324973.pdf

oviraptor wrote:
而且還講了一堆中國人/台灣人就是愛吃熱飯
所以才打不贏人家的理論...(恕刪)


看來,老一輩的人對於日本「吃冷飯」的評價相當一致,認為人家肯吃、能吃冷飯,確實是效率高的原因之一。

yukiko wrote:
雖然無人介意

但是日本人還是喜歡吃熱的

店裡的麵、煎餃、飯、、、主菜大部分是熱的


日本人可以連著吃生魚片好幾餐,我則是無法餐餐奉陪。吃多生冷的東西,肚子還是覺得「怪怪的」。
其實沒有絕對的...
冷食比較有效率, 但也比較容易生菌...
日本飲食較清淡, 但是因為生食,炙烤居多,加上飲酒..
消化系統感染或癌症機率偏高.

但是...我也比較偏向冷食...
冬天就算了, 實在無法體會 吃東西吃得滿身大汗的樂趣,
家中一些長輩,餐餐必有湯,有時還嫌不夠熱還要加熱.
我則是...乾飯,乾麵為主,火鍋也是涮一下就吃,不會去喝湯.

對我來說, 便利商店的飯糰也好, 壽司也好, 三明治也好,
其實是首選... 工作時如果正好在外,不須與主管或是大咖客戶共餐,
我會選擇便利商店, 有冷氣, 有WiFi, 至少中央廚房做出來的東西比較有保障,
不用忍受小吃店髒亂的環境,無聊的新聞or政論節目...
重點是貴倒也沒比便利商店便宜,不像早年還有價格優勢.


提到飲食習慣...
在國外待過就會發現,
歐美的人午餐幾乎淡化掉...甚至不太有午餐習慣,
有時候一個簡單的三明治或是水果就解決了.
亞洲人則是偏好要有飯, 像日本人可能包壽司或飯糰,
台灣人與中國人很多會包便當...前一天晚餐的剩菜剩飯XD

日本人韓國人冬天吃冰很正常...下雪也會站在路邊吃冰,
可是在台灣冬天冰品銷量差, 如果站在路邊吃冰有時候長輩還會念上幾句.
"這麼冷還吃冰" "小心傷身" 之類的.
在中國則是更保留傳統, 不太喝冰飲, 因而甭說啤酒,可樂不太容易找到冰的,
商店內飲料多半常溫販賣.

沒有一種方式是絕對好,或是絕對不好的,
多少都會有不良的影響, 只是說大家要互相尊重.
Uber輸入介紹碼5120b搭車享優惠. https://www.uber.com/invite/5120b

Hans Cheng wrote:
歐美的人午餐幾乎淡化掉...甚至不太有午餐習慣,
有時候一個簡單的三明治或是水果就解決了.
亞洲人則是偏好要有飯, 像日本人可能包壽司或飯糰,
台灣人與中國人很多會包便當...前一天晚餐的剩菜剩飯XD......(恕刪)



我個人認為:「午餐淡化」,不見得是壞事。

我自己的理論是,人類歷史上,餐餐有飽飯吃,不過是進百年工業、農業改良的結果。人體其實還沒趕上這樣的變化,所以每餐吃飽飯,不見得是好事。

zola wrote:
個人也是不愛吃熱食。...(恕刪)

烹調的時候如果油放得多就要趁熱吃,不然冷了油會凝固,那個真的很難吃下去
其實我還蠻不排斥吃冷飯跟冷菜的
有的飯冷掉吃起來反而QQ的更好吃
hotcat1977 wrote:
烹調的時候如果油放得...(恕刪)


hotcat1977大講到重點了~那就是烹煮方式的差異造成的如此極大飲食差異

中國幾千年以來把用火烹煮食物運用到爐火純青,各種派系中菜裡的冷盤所佔的比例是極低的,中國人煮菜也較重口味,大量的使用炒油來加熱處理食材,早期的炒油雖然也有植物性油脂,但大部份還是以動物性油脂為大宗,動物性油脂煮出來的菜,冷掉要再吃…應該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但不易下嚥、對身體也不好。
但日本人就不同
日本一直到幕府晚期就算是上級武士所吃的飯菜還是極為簡單,偏硬的乾飯配上蔬菜和醬菜,最後用熱茶收掉飯粒順便當洗碗。主要是因為禁肉令和生類憐憫令的關係,這類的影響一直到明治維新後才逐漸勢微,造成就算是近代日本(明治維新前)也不太會大量食用肉類,更別說大量使用油脂來烹調食物。
因此就算是食用冷食也不會有不好吃的感覺。
其實還有很多原因造成日本人習慣冷食的原因,只不過大略來說的確是因為飲食條件和習慣以及時空環境下產生的差異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