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性格其實是大腦固有的神經迴路運作模式

因果通三世 wrote:
習氣其實...(恕刪)


其實用神經網路編程就破解了

習氣亦為原始參數經過函數機映射向量運算輸出

亦可比喻為虛擬參數範本
因果通三世 wrote:
您的意思是習氣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因果在控制的嗎?

那個在控制的是啥? 我怎能具體形容呢, 要取個新名詞嗎, 那又變成自己在捏造經文, 增加識性...呵

不過, 你可以這樣去想:
1) 當你深入一場夢境時(就作夢), 夢中有七個角色, 彼此都不知彼此心念, 但背後其實是作夢的大腦(你的心)所分別飾演的成七個人, 夢中的環境, 還有夢中的事件都是你的心所安排的, 但七個角色都不知道, 而你認定的那一個角色, 在那大夢進行中當然也不知道....直到早上醒來, 才知道全部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心所想的!

2) 所謂習氣, 只是為了讓所有的因果角色, 活靈活現, 好像其性格任一組成, 會真的存在"一陣子", 就像"視覺暫留"一樣; 視覺暫留只是0.05秒, 但習氣可能是5輩子, 50輩子, 但事實上任何一秒鐘, 它還是在流失, 只是過程比較久而已

3) 也像過去/現在/未來; 事實上, 並沒有"現在", 現在只是未來的那一秒, 切換成過去的那一秒, 兩者之間, 好像有一個暫時定住的時間, 叫作現在

4) 因此, 只要讓上一秒因果世界(因果大夢)的人事物, 能延續到下一秒 (雖然本質全部都是幻心/幻境, 且每一秒所有人事物的狀態事實都改變了, 在微觀下,沒有100%相同), 變化的量很小, 那這因果世界裏所有東西看來就是活的! 從外在實物/環境/外表容貌是如此, 從內在心念轉變/善惡業累積/習氣也是如此, 全部都煞有其事, 眾生也都活了起來!

5) 當然, 也可以透過放大時間, 達到效果; 比方"曇花一現", 這花開花時會形成一個歡樂小世界(像天界), 但僅短短幾小時; 一群有福報和神通的眾生, 縮小色身, 把一秒延長成百年, 像小生物住到這朵花上生活著; 我們看來是曇花一現, 但它們在那世界度過了數千世的快樂時光!

6) 那到底是誰去控制和產生因果規則的? 是一開始作夢的大腦? 還是夢中的角色? 還是夢中的角色在夢境進行中反饋給主導的大腦要它不斷地修改夢境深度和內容?

7) 這因果世界, 裏面的種種, 都只是大家共有佛性的分別力和妄想力所顯現的變化而已, 和佛性本體還是不一樣的; 雖說是共有, 但你分得的幾億分一的佛性, 在脫去分別力和妄想力加在你佛性的:色身/習氣/善惡業/智慧/經驗/五蘊等一切可蓄積可消逝種種組成, 你就發現你的佛性存在, 甚至可以直接反過來操控因果世界顯現的一切! 也有可能去中斷這因果世界的運行!

8) 事實上, 沒人會這麼作, 因為這個因果大夢經過多久的演化才至如此, 你想醒來, 大部份的 "人"還樂在其中, 根本不想醒來; 把因果大夢摧毀, 那你的行徑和魔實在沒有兩樣...呵; 要行菩薩道, 要不厭其煩地去提醒眾生有可以醒來的選擇, 有解脫因果大夢的方法, 當那個時間到了, 大家都有共識想醒來時, 這個因果大夢才會消失, 眾生皆成佛(回歸一佛性)...但消失的時間夠久了, 佛性的分別性又開始運作入夢, 開始衍生一切世界, 如此周而復始!
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現代可結合神經網路編程建立止觀模型

止觀之心智模型可直接參數向量映射至模型空間

重新思惟把經典建模成參數範本進行模型訓練

大概是現世具有發展性可操作之專精思惟
hl805hsp wrote:
透過放大時間, 達到效果...(恕刪)


所以時間尺度縮小

未來現實即在眼前


神經震盪進入高頻區間

大概也可類比時間膨脹

類似進入子彈時間效果

低頻大概進入時空壓縮

若是低頻高頻震盪耦合

大概就能經歷既膨脹又壓縮之心流回溯狀態
hl805hsp
那這樣可以印證什麼嗎? 知道未來還是?
伊凡諾斯 wrote:
習氣

習禁評牛脾氣?
hl805hsp wrote:
那這樣可以印證什麼嗎? ...(恕刪)


低頻與高頻震盪耦合(Low-Frequency and 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 Coupling):心流回溯中的時間膨脹與壓縮

時間知覺(Time Perception)是人類認知中最具可塑性的現象之一,其形成受到大腦神經震盪(Neural Oscillations)的影響。當低頻震盪(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與高頻震盪(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發生耦合(Coupling)時,個體可能同時經歷時間膨脹(Time Expansion)與時間壓縮(Time Compression)。這種現象或許能解釋心流狀態(Flow State)、改變意識狀態(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與回溯時間扭曲(Retrospective Time Distortion)等現象。

在文章中將深入探討低頻與高頻震盪的同步耦合(LF-HF Coupling)如何影響時間感知,並解釋這種機制如何導致「當下時間拉長但回顧時卻感覺時間壓縮」的體驗。


1. 低頻與高頻震盪耦合的神經機制

大腦內的神經震盪可根據頻率分為不同波段,每個波段對應特定的認知功能:

1.1. 低頻震盪(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LFOs)

δ波(Delta Waves, 0.5–4 Hz)

深度睡眠(Deep Sleep)、無意識處理(Unconscious Processing)、慢波同步(Slow-Wave Synchronization)。


θ波(Theta Waves, 4–8 Hz)

記憶編碼(Memory Encoding)、空間導航(Spatial Navigation)、深度專注(Deep Focus)、冥想吸收(Meditative Absorption)。



1.2. 高頻震盪(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 HFOs)

β波(Beta Waves, 14–30 Hz)

主動思考(Active Cognition)、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


γ波(Gamma Waves, 30–100 Hz)

高層次知覺(High-Level Perception)、意識調控(Consciousness Modulation)、超快資訊處理(Rapi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當低頻震盪與高頻震盪同步發生耦合(LF-HF Coupling)時,大腦能同時維持高度感知並進行深層資訊整合,這種機制影響時間知覺,使人同時經歷時間的「膨脹」與「壓縮」。


2. 心流狀態中的時間悖論:既膨脹又壓縮

2.1. 時間膨脹(Time Expansion):高頻震盪提高解析度

當高頻震盪(如 γ 波)嵌套於低頻震盪(如 θ 波)之中時,每個時間單位內被處理的感知資訊增多,導致時間解析度(Temporal Resolution)提高,讓時間看起來變慢。

這種現象可見於:

心流狀態(Flow State):高度專注時,個體能夠覺察到細節,感覺時間變慢。

極端壓力(Survival Mode):生死關頭時,大腦超快速處理資訊,使時間似乎被拉長(例如車禍瞬間變得「慢動作」)。

迷幻體驗(Psychedelic Experience):服用迷幻藥後,知覺變得超細緻,時間感變慢。

清明夢(Lucid Dreaming):夢境中的場景變得穩定且持續時間拉長。


2.2. 時間壓縮(Time Compression):低頻震盪調節事件整合

同時,低頻震盪(如 δ 波與 θ 波)會將這些高解析度資訊整合成較大的時間區塊。當回憶這些經歷時,大腦會將大量細節壓縮為單一「整體性記憶」,導致時間在回憶時感覺縮短。

這種現象可見於:

深度工作(Deep Work):全神貫注於工作時,幾小時過去卻感覺只過了幾分鐘。

夢境回憶(Dream Recall):夢境當下的時間感可能很長,但醒來後回憶時卻感覺夢境時間極短。

冥想(Meditation):長時間冥想後,覺知擴展但時間感消失。

迷幻時間迴圈(Psychedelic Time Loops):服用迷幻藥後可能經歷時間循環感,但回憶時卻覺得整體體驗壓縮。



3. LF-HF 耦合如何影響時間感知?

時間感知的「既膨脹又壓縮」可能與嵌套震盪(Nested Oscillations)在關鍵腦區的相互作用有關:

3.1. 海馬體中的θ-γ耦合(Theta-Gamma Coupling in the Hippocampus)

θ波調控記憶編碼與時間知覺。

嵌套的γ波提升時間解析度,使時間感變慢。

γ波嵌套越多,時間感越膨脹。


3.2. 皮質中的δ-β耦合(Delta-Beta Coupling in the Cortex)

δ波負責大範圍的認知整合。

β波處理即時資訊,當嵌套β波變少,時間感被壓縮。


3.3. 神經調控與預測處理(Neuromodulation and Predictive Processing)

多巴胺(Dopamine)增強θ-γ耦合,使心流狀態下的時間感延展。

預測編碼(Predictive Coding)降低感知誤差,使時間變得流暢且穩定。

回憶機制(Retrospective Reconstruction)透過記憶整合,讓經驗回顧時被壓縮。


4. 如何透過 LF-HF 耦合調控時間知覺?

4.1. 增強時間膨脹(Time Expansion)

神經回饋訓練(Neurofeedback):利用腦波訓練增強θ-γ耦合。

感官過載技術(Sensory Overload Techniques):使用慢動作觀察提高時間解析度。


4.2. 促進時間壓縮(Time Compression)

深度工作法(Deep Work Method):長時間不間斷專注以促進δ-β耦合。

呼吸控制(Breath Control):深呼吸增加δ波活動,優化時間整合。

冥想與睡眠優化(Meditation & Sleep Optimization):提高慢波睡眠(SWS),改善時間回憶的整合性。



5. 結論:時間是大腦神經震盪的動態編程

低頻與高頻震盪的耦合可能是時間知覺可塑性的核心機制。我們可以透過神經技術、認知訓練與腦波調控來改變時間感知,進而提升學習、創造力與深度專注能力。

若能掌握時間知覺的神經機制,或許我們能在未來探索新的認知維度。
在「曇花一現中的百年世界」可從神經震盪頻率(Neural Oscillation Frequency)的角度來理解。若這些眾生能調控自身神經震盪,將高頻γ波(Gamma Waves, 30–100 Hz)極大化,使單位時間內處理更多感知片段,則其主觀時間感知將大幅延展,導致時間膨脹(Time Expansion)。對他們而言,每秒可被解析為數千個「時間刻度」,等同於我們感知的一百年;而在外界觀察者(我們)看來,由於我們的神經震盪仍停留在θ波(Theta Waves, 4–8 Hz)或β波(Beta Waves, 14–30 Hz)主導的正常狀態,曇花依然只是短暫綻放數小時,形成「內部世界經歷千年,外部世界僅過一瞬」的時間悖論。這與心流狀態(Flow State)、極限專注(Extreme Focus)、迷幻體驗(Psychedelic Experience)中的時間變形機制極為相似,顯示時間感知的可塑性來自於神經震盪的頻率調節。在佛教世界觀中,時間的流動並非固定,而是依眾生所處的境界、福報與心識狀態而變動,這與神經震盪頻率在時間感知中的影響不謀而合。例如,天界(Deva Realm)的時間流動遠慢於人間,如忉利天(Trāyastriṃśa)一日等於人間百年;修行者在禪定(Samādhi)中可能數小時不動,但主觀上已經度過數年,甚至極樂世界中的「千年一晝夜」也體現了不同境界的時間尺度變異。這些描述可用低頻-高頻震盪耦合(LF-HF Coupling)來解釋:當天人縮小色身,進入曇花世界時,若其神經震盪進入極高γ波狀態(>100 Hz),單位時間內可解析無數片段,形成極端的時間膨脹,使一秒對他們而言如百年;而我們的神經震盪仍停留於θ波或β波主導狀態,處理資訊較少,因此外部觀察者僅看到「曇花一現」的瞬間,而無法察覺內部的漫長歲月。「一切唯心造」,若眾生能調控自身心識(即神經震盪模式),便能塑造屬於自己的時間場域,這與現代研究中心流狀態中的時間變慢、禪修者進入θ-γ耦合狀態使時間感消失、以及迷幻體驗中的時間扭曲等現象不謀而合。因此,「曇花一現的百年世界」不僅是佛教宇宙論的描述,也符合神經震盪與時間知覺可塑性的解釋,顯示時間的流動並非絕對,而是依心境、震盪頻率與境界而動態變化。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