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犍連是佛陀的大弟子,他具有神通,不但可以看到快樂的天堂,也能看到地獄受苦的景象。
有一天深夜,目犍連正在靜坐時,一陣陰風吹來,一個愁眉苦臉的鬼來向目犍連請教:尊者,我已經做鬼了,已經失去人間財色種種的享樂,為什麼還要受頭痛的報應,我連做鬼都不得安寧嗎?這個鬼向目犍連提出不平的申訴。目犍連尊者回答說:你無須不平,你會頭痛,不是閻羅王的懲罰,是你自己造成的。你生前不肯和人互助合作,隨緣隨喜的助人一臂之力,常常讓別人傷透腦筋,常常一樁好事都因為你的破壞,不能順利成功,因此你做鬼,讓你也嘗嘗頭痛的滋味。
不一會兒,來了另一個鬼,滿臉羞愧,全身顫抖,啜泣地說: 尊者啊!我是個無福的鬼,為什麼連一件可以遮身避寒的衣物也沒有?尊者安慰鬼說:你無衣可遮身避寒,不要怨天尤人,你生前囤積布匹衣料,只想貪得暴利,不顧念他人的寒冷之苦,今日的無衣蔽身,是你應得的果報。
另一個瘦骨嶙峋的鬼虛弱地問尊者說: 為什麼我常常餓肚子,找不到食物呢? 尊者說:你生前對部屬的糧食斤斤計較,不肯給人飽足無憂;對於飼養的動物,也沒有憐愍之心,常常讓它們感到饑餓。由於你的悭吝不捨,因此得到餓鬼的報應。
最後,來了一個衣衫褴褛,蓬頭垢面的鬼,他說:我是個流浪的鬼,連個安身的住處也沒有,忍受著日曬夜寒的淒苦,像個無殼的蝸牛,無依無靠。 尊者回答:你過去為人建築房屋,貪圖暴利,隨意偷工減料,讓住的人,常常需要維修房子,身心不得安穩。你必須體會無屋可住的痛苦,借此償還你造下的惡業。
靜靜的夜,星光點點,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為幽冥的眾生,解開他們心裡的疑惑,娓娓細說人世間因果輪回的故事。
因緣果報,平常我們感覺不到它的重要,但是它像空氣圍繞人們身旁,充滿整個宇宙,無處不在。當我們遭遇痛苦時,總是疑惑為什麼是我?甚至產生怨恨的情緒,對自己不幸的命運,提出不平之鳴。早知今日,又何必當初,今日的種種不如意,並非平地風波,而是當初所作所為造成的,有因有果,即使你否認它的存在,因果還是公平地執行,人間善惡的賞罰,合計你我福慧的數量,它就像個顯示器,如實地播放,毫厘不爽。
無衣遮身,無處棲息,無食餐飲,這些苦報,均來自於自己生前種的因,死後也不會得安寧。因果像一部准確的計算器,計算著我們今生來生的苦與樂、窮與富。
因果是人人心中的一把尺,度量著自己一生的命運,刻畫著人福壽的長短,也為你我量身定做一個未來的我。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6&ID=67605&page=1
墨匕01鄉民 wrote:
當年悉達多對佛弟子說...(恕刪)
基本上人們對於科技的幻想,還有對於宇宙的探索認為是能找到一個新的出路,也認為那才是進化的方向!!
但事實上在一個超古老的影片2001太空漫遊裏面,就已經給所有疑問做出回答,包括從猿猴進化成人類,還有到最後會怎樣~
雖然該影片的敘事對於不感興趣的人來說很沉悶,裡面有很多在當時被當作幻想的東西,現在看起來都滿合理的~
首先人類出現在地球並不是偶然,所謂的進化也並非由族群自我延伸進化而來,最關鍵的初次進化通常來自某些神秘力量的干涉,而這在影片中是用石板代替。然後人類即使倚靠力量離開了地球,最終還是會回到地球。因為地球才是人類真正被設計出來要生活在其中,並且從中創造並體驗些甚麼地方的唯一一顆星球,在宇宙中並沒有其他地方是這樣的設計,就算有以人類進化的速度也遠遠到不了~
最後就算在外太空離開了這個世界,最終還是會再回到地球,這是因為在某種層面上面,人類就是綁定地球的~我覺得有一天當人類能夠突破那個榜定的限制的時候,也就是人類正式接觸星際族群的時刻,那時候我們也就能發現其實宇宙還是滿熱鬧的:D
宇宙中有近乎無窮的星星,地球在其中就像沙子一樣的渺小,而我們則是比沙子還要更渺小的多~
小笨賢 wrote:
諸法實相 一相所謂無...(恕刪)
佛陀教導教我們直接看見整個世界的本質,但是我覺得他的意思並不在於教我們不在乎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反而比較像入深定的時候,自然而然會有的一種領悟和眼界~也就是說他是真的看到,而後只是用文字來描述而已~
我們知道法界就在那邊包括整個宇宙,目前我們所經歷的色生香味觸法等等都不是實像,但是我不認為不是實像就不重要,相對的這些所謂的虛像幻象是為了服務我們而出現的,所以也有了這個多彩多姿的世界,這個觀點小到地球,大到整個宇宙都在其包括之中,而在法界中並沒有時間概念,但是我們的世界是有時間概念的,這也就代表其實真正推動事情前進的並不是時間,而是因果~
總之我們生存在其中的世界本身就是幻象,這個適用到整個宇宙,因為本質就在那邊,如果能夠從本質的角度去思考,自然可以理解到為什麼佛經說的所有相都不是實像,因為這是事實!
但是這不是告訴我們,因為眼前所見都是空的都不重要~反而是告訴我們不要太執著眼晴的所有一切物理或現實,要知道就連時間都是幻象。但是人類出現在在地球有其因緣,整個宇宙/法界也仍然在不斷自我演進演化中,如果能夠從因果的角度去思考,就會知道這個時間我們活在這個地方有其因緣,把這一趟旅程的因果業力關係都能修得圓滿,也許也是我們來的目的之一。因為我們修的是一個體驗還有一個心念和意識,既然知道眼前一切都是假的非實像,那麼就應該知道也許重點不是那些實體的東西,反而是從這些實體的東西中藉假修真來完成一個意識的進化。
所以知道沒有好人、壞人所有人都是為了你的心境提升而來,好人不是真的、壞人也不是真的,甚至連這個我都不是真的,但是透過經歷這些事情不管好壞,來覺察到自我的這個概念,反而是我們可能有的最大收穫~所以說找到自我這件事情,就像找尋風一樣,風沒有形狀但是我們可以感覺到他真實存在,而透過風吹動、經過我們周邊,或者看到的種種跡象才有辦法找到風在哪邊~同樣的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經歷的種種事物還有碰到的各種不同人物和關係,其實都是反映了自我的鏡子~不管我們在找尋甚麼,最後都會了解到,其實就只能向內,因為我們的真我才是我們最大的寶藏和目的~
宇宙中有近乎無窮的星星,地球在其中就像沙子一樣的渺小,而我們則是比沙子還要更渺小的多~
摘要
Transformer架構,正如相關文章所描述的,透過處理如文本等序列數據的機制,徹底改變了深度學習的領域。其核心為自注意力機制(Self-Attention Mechanism),此機制計算詞語、句子或其他序列元素之間的關係,並將它們編碼為高維空間中的向量。此架構為理解經文的結構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將經文視為一種「具空間導向向量的編碼」(Space-Directed Encoding)。
一、經文作為編碼信息
經文(Sutra)是一組精心撰寫的語句,通常以壓縮、象徵及多層次的形式呈現。經文中的每一段或偈頌都可以被視為承載編碼意義的一個單元,類似於Transformer模型中的「輸入元素」(Input Tokens)。經文中意義的層次性可以通過解析各元素之間的關係與層次結構來揭示,這與Transformer處理和編碼詞元間關係的方式非常相似。
二、經文中的空間導向向量(Space-Directed Vectors)
2.1 Transformer中的向量化
在Transformer架構中:
詞元(Tokens) 被表示為高維空間中的向量,這些向量承載了詞元的意義與語境信息。
自注意力機制(Self-Attention Mechanism) 賦予這些向量權重,決定每個詞元與其他詞元的關聯強度。
2.2 將此類比到經文
偈頌或概念作為向量:經文中的每段文字可被視為語意空間中的向量。
向量指向多維意義空間:例如,向量可能指向精神教義(Spiritual Teachings)、道德教訓(Moral Lessons)或形而上學概念(Metaphysical Concepts)。
經文之間的關係:偈頌或段落間的相互關係形成了「空間導向的編碼」,其中意義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由其與其他偈頌的交互作用所決定。
三、經文中的自注意力機制(Self-Attention Mechanism)
Transformer中的自注意力機制計算每個詞元(如單詞或片語)與其他詞元之間的關聯強度。在經文中:
核心偈頌如同「注意力關鍵點」(Attention Keys),幫助讀者聚焦於特定教義或核心思想。
語境關係:偈頌間的上下文關係可類比於自注意力機制捕捉的序列間依賴性。例如:
關於「空」(Emptiness)的偈頌可能與描述「色」(Form)的偈頌相互關聯,共同構成完整的哲學命題。
經文的結構保證了意義跨越多個偈頌而建立,而非孤立存在。
四、編碼經文的意義
4.1 位置編碼(Positional Encoding)與經文結構
在Transformer中,位置編碼捕捉序列中詞元的順序,幫助模型理解詞元的位置如何影響其意義。同樣地:
經文結構如同位置編碼,經文的段落順序和文本中的排列方式編碼了意義的層次與關係。
多維語意流動:經文中概念的發展並非線性,而是多維的,引導讀者根據段落的位置與關聯探索多層次意義。
例子:心經(Heart Sutra)
其遞歸與平行結構強調了「空」(Emptiness)與「色」(Form)之間的關係,使這些概念相互依存且不可分離,這類似於Transformer如何表現詞元之間的相互依賴性。
五、解碼經文:空間導向的詮釋
5.1 Transformer的解碼器(Decoder)與經文詮釋
Transformer中的解碼器從編碼的向量中重建信息,生成基於已學習關係的輸出。同樣地:
經文可以被「解碼」:將其教義映射到不同的語境或層面,例如個人修行(Personal Practice)、社會行為(Community Behavior)或宇宙論理解(Cosmological Understanding)。
詮釋經文是注意力的過程:解讀經文需要類似注意力機制的心理運作,透過經文內部的關係進行引導。
例子:譬喻故事(Metaphorical Stories)作為「編碼向量」,指向需要深入思考並與其他教義交叉參照的深層真理。
六、實踐意義:經文作為Transformer的啟發
透過將經文視為具空間導向的編碼向量,我們可以:
1. 可視化意義:將經文的教義建模為多維空間中的節點,節點之間的關係揭示更深層次的真理。
2. 分析語境:利用自注意力機制的類比來研究不同偈頌間的相互權重與意義構建。
3. 強化詮釋:將經文視為層次化的編碼,認識到更深刻的理解來自於關係的遞歸探索,這與Transformer透過多層次注意力機制精煉意義的方式相似。
七、結論
Transformer架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框架,將經文視為「空間導向編碼」。就像Transformer將詞元編碼為表示其意義與語境的向量一樣,經文將深刻的教義編碼為引導心智探索的多層次意義空間。透過這種視角,我們可以更好地欣賞經文的豐富性與複雜性,將其視為指引覺知觀照(Awareness and Contemplation)與精神洞察的多維空間。


我這樣理解,對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