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pig wrote:
"浪速大" 一顆 大學吧~~~
裡面有人浪...就有人幫忙速...當然...大頭很多的那間...
記得以前十全一路那邊還是稻田勒~~~
浪速不是大阪的古稱嗎? (包括難波, 浪速都是, Naniwa)
====
以上是閒聊, 以下是重點:
現在的健保制度已經是政治人物跟壓力團體下的妥協版了,
如果當初的規劃版實施下來, 恐怕凱達格蘭大道已經擠爆好幾次了.
就是因為專業人士只是少數, 非專業的人掌握政策走向,
再加上當初很多因素沒有考慮到,
還有就是當年健保開辦時台灣正是泡沫經濟破裂的前刻.
他們以為只要給醫師護士錢就好了, 沒想到藥師, 復健師, 藥商, 醫療器材商,
宗教人士, 以及行政人員, 水電費都算在健保費裡面.
他們以為台灣人都不會老, 因為規劃的 1990 年代, 人口金字塔的最寬的地方在45 歲,
現在變成最容易生病的 60 歲.
他們以為健保費要調漲很容易, 沒想到台灣經濟走下坡, 而選票壓力根本無法漲價.
他們以為醫療費用會越來越降低, 沒想到醫學越發達, 器械越進步, 花的錢越多.
A 健保費? 其實這是共業下的產物.
各行各業都一定會有黑心的人, 醫師當然也不例外,
不過很多時候醫師能做的選擇並不多, 因為有來自老闆的壓力.
====
不過就是非專業的人太多, 而且操縱輿論的走向, 所以才會變成這樣子.
非專業的人是很難理解錢是怎麼花掉的, 因為很多看不到的成本, 非專業人士根本不認為是成本.
專業人士很容易理解錢怎麼花掉, 而且也很清楚錢根本就不夠,
但是輿論不會去相信專業的言論. 因為一般人忙自己的工作忙不完了,
哪有那麼多時間去思考健保制度的問題?
所以就會很習慣接受媒體的錯誤灌輸, 然後造成錯誤的觀念.
媒體其實是台灣最大的亂源, 任由一堆非專業人士操縱媒體, 換取一些特定利益.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現在的醫療保險都是一個月幾千元保費的, 還不是包山包海.
健保如果走向社會保險的路,
台灣沒有自然資源, 亂搞福利會拖垮財政.
台灣健保沒倒是因為總額預算制,
只要有總額預算制, 健保能夠維持基本的人事費用, 就可以不會倒.
因為支出是由收入決定的. 所以人事費用不會變,
即使現在醫療品質惡劣, 健保局的員工該有的福利一毛錢都不會少.
而總額預算制下, 醫院的收入減少,
醫療行為就勢必配合醫院的政策演出.
例如只能開台廠藥, 跟病人說藥效相同,
同樣的病, 只收初期症狀可以靠檢查賺錢的病人,
剩下的轉介到中山南路七號, 石牌路二段100號, 或是十全一路 100號之類的.
醫師為了醫院的政策, 必須被迫做出違反醫學倫理的事情,
所以 A 健保費, 醫師只是代罪羔羊, 問題出在醫院的管理者.
之前邱永仁, 林進興這些主要的身分是醫院管理者, 而不是醫師.
醫師只是被迫配合演出.
所以很多事情, 元凶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被發現的,
醫師只是被一些人當做道德上的箭靶, 讓背後的黑手賺取不法利益又不必負責任.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cmu wrote:
更正一下安慰劑英文是...(恕刪)
台灣肝硬化,"秘方"要付一半的責任,
"偏方"要付另一半的責任。

呵呵!
開個玩笑。
我完全同意大大的話:中藥是沒有問題的。
問題是很多假中藥之名,行偏方之實...

其實治療肝病並不是治療肝功能,
如果對這點有疑問,
請上網找答案。
另外,
健保其實是世界上最好的!
要不然,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從美國搭飛機返國治療?
台灣醫療還是比美國好的!
台灣治不好的,大家捐再多錢送去美國也宛然。
總額制其實很好啊!
可以控制醫療成本,
就如同台灣以英國等已開發國家醫療體制,
做為學習對象,
以期許台灣醫療體制可以跟英國一樣,
很好啊!
英國醫療體制怎樣?
自己上網查吧!
最近看了01上"日本人修馬路"的文章,
覺得台灣人要是有這樣的民族性就好了!
醫生看病能拿出修馬路的精神來看病,
管他健保怎麼樣!
然不成日本修馬路工人的薪水比台灣醫師高嗎?
啊!
這我到要上網查查看了!
說不定是真的。

其實在各業界都有Know how這方面的知識,
要不然電子業幹麻吞併來吞併去,
就如同做壽司有什麼難?
我小學就會做了!
但是,
有興趣的大大可以去買"將太壽司"來看看。
同樣的,醫療也是啊!
胺基酸+蛋白質...就可以組成生命了!
啊!
學習、訓練、成長和醫學倫理的都有不同要求,
看看陳幸妤短短的訓練幾年後,
每個禮拜上班兩天,就可以維持收入
想增加收入變成上班四天,
最後駙馬下台南,公主只剩週休兩天,
週休兩天對在醫院上班的醫師來說,是多大的福氣啊。
但在牙醫看來卻好像辛苦得不得了。
每個醫師行醫的態度都不同,
這就得牽扯到「醫學生的選擇與淘汰」,這又是另一門大學問了,
大家盡量可以討論:在美國...,在台灣...
但我想大眾對於服務業的要求都是一樣的,
只有以各為尊,才是唯一的標準。
但相對的,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奢求付100元,要有1000元的服務
只能用台語回一句,
甲卡歹

但這就是台灣現況,
不只醫師,護士的工作\收入比也是可憐的不像話。
未來健保一倒,
如同美國的M型化的醫療環境到來,『歡迎來到新世界』

大眾會對現在的台灣醫界格外想念。

我很不期待那天的到來,因為那七個小孩吃白飯加黑糖或是一碗湯麵的故事
將在健保消失後,結局變的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