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捷為什麼虧很大?目前累計虧損七十多億...

asiacat wrote:
這位網友觀察的真細微,分析的也很有理,通勤方式是高雄人搭不搭捷運的關鍵。跨區通勤的人少,自然無法提高運量...(恕刪)


高雄巿(工業都巿)--高雄縣(農工參半)--屏東縣(農業縣巿)

台北巿(政商中心)--台北縣(工商都巿)--桃園縣(工商都巿)



先天人口結構和職業類別的不同,只能說高雄已經很努力在做,奈何先天體質不良,

灌了再多的大補湯(硬體建設),能帶起的消費風潮有限且難持久(南部人一向節儉,

我身邊看到的土財主,大多很低調,但整體而言,財力還是比不上北部,尤其是金融體系及

財務槓桿玩的段數),只能建議高雄巿府以後施政方向,儘量朝照顧中下階層路線修正,

公共建設照做,但不妨以提昇就業率及增加職業種類為主,甚至蓋個民俗村式的街道也可以,

比照宜蘭模式經營,加上有海港特色(來個昔日美軍酒吧街翻版,甚至加入日本屋台,中國天橋

等特色混合),一旦能吸引人潮,至少後續民間業者投資意願才會增強,一直和台北比手筆,氣魄,

反而忘了自己本身特色,等於是偏過頭,就像大阪,褔岡不等同東京,甚至某些部份相差極大,但都

巿特色仍然可以突顯,同理可證。



都市夜更深,不為不幸人停留,只為資本服務;看不清,又何必眷戀。
twkscity wrote:
高雄巿(工業都巿)-...(恕刪)


高雄市政府真的有"很努力"在做嗎?我個人存疑

硬體,軟體,系統,招商,房價,辦公室租金都要整體幫忙炒熱,

市政府有下功夫嗎? 有吸引民眾搭公車捷運去吃小吃嗎?

有辦活動請明星,拉出捷運站當跳蚤市場嗎?

或許這是有,但是一直檢討市民結構是沒辦法抓到痛處的
medici1045 wrote:
高雄捷運局副局長周德利表示,高捷運量表現與北捷同期相較,毫不遜色!周德利說明,高捷營運兩年來,運量以5-10%穩定成長中,而高捷營運第一年的平均日運量約12萬人,超過北捷營運首年〈85年〉木柵線之日運量約4萬人,以及第二年加上淡水線通車之日運量約8.5萬人。

假如高捷這樣是虛有其表,那麼北捷剛開始兩條線的運量又算什麼呢?..(恕刪)


張飛打岳飛. 長度差不多才有意思..

高雄捷運

紅橘線全長約42.7公里,共設有38個車站。
高捷營運99年的平均日運量約13萬人

臺北捷運
88.11.11 新店線全線通車,營運長度增加8.4公里,營運總長度為48.7公里。
87.12.24 中和線及新店線北段通車,營運長度增加7.9公里,營運總長度為40.3公里。
臺北捷運
88年日運量約33.7萬人
89年日運量約73.4萬人

重點在人口涵蓋夠不夠. 人口涵蓋不夠無法養活高捷的.
什麼事都可以扯上政治,台灣人真是了不起!誰做不好就下台,有什麼好爭的,政客們就是希望製造對立,可以從中謀取利益,所以別爭了,誰做不好就用選票來教訓吧!
chanmingtao wrote:
但是一直檢討市民結構是沒辦法抓到痛處的..(恕刪)


每個人觀點不同,不過巿民結構確實和消費力息息相關,換個名詞說是口袋深度也可以,

富人:口袋深不見底(大吃小,小想吃大要看情況,平均花費高,吃住用都講究,自然有相對應店家種類)

窮人:口袋也深不見底(因為破了一個洞,賺多少花多少,要存錢得看老闆肯不肯加薪,廿年前,

或許老闆因為生產基地在台灣,不敢得罪太多資深員工,廿年後,中國生產基地遍地開化,

再資深都比不上工廠外移,工人失業受傷來的深,有錢時,海產攤,酒家都可以去,沒錢下個月

再領就有(還可向老闆先預支),這時候的高雄表面消費力和台北相差有限,如今工廠變少,工資

也沒增加,領不到退休金的私人工廠員工數大增,這些人要活下去,誰敢再做無謂的消費?更別說

廿年前生子,廿年後萬一小孩失業,全家家裡蹲的難處,也要考量。。


高雄本來就不用跟台北比,就算當年執政給了大筆建設經費,就算能蓋出羅馬競技場,巴黎羅浮宮,

高雄還是高雄,而且不是廿年前工廠林立,訂單如飛的高雄,既然沒工廠,當然要轉型,而且有先天

結構的限制,再如何轉都不會變成台北第二,把台北經營的思維用到高雄,長久下來絕對行不通。



真要說高捷,當年如果能內部協調好一點,搞個中低運量或路面電車,現在路線長度至少可以增加兩三倍,

票價或許更低(建造成本較低),不過一直講回頭也來不及,或許我前面講的老人天堂都巿(好天氣,低消費,

足夠的醫藥資源,交通便利),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規劃方向(例如老人坐捷運半價,甚至四折也沒關係,

搭捷運比坐或騎摩托車安全,比開車也安全,老人反應比較慢),而且訓練照護人才也未必要高學歷才

可擔任,更可促進相關行業在高雄生根。






都市夜更深,不為不幸人停留,只為資本服務;看不清,又何必眷戀。
twkscity wrote:
每個人觀點不同,不過...(恕刪)


什麼是捷運? 就是"迅捷,快速的交通系統"

主要是給需要在短時間跳躍長距離的工具.

大大規劃給"老年人"<----他需要捷運嗎?

他需要比較慢速的交通工具吧........

=========

你的人口結構和口袋深淺的關連性這說的通

但是並沒幫市府缺乏誘因讓口袋不論深淺的人願意放棄自己已有的交通工具去擁抱高捷

這是我認為市府到現在一直沒扮演好自己的腳色,還一直推過
chiato wrote:
目前北捷路網的興建過程中,徵收土地及興建機電等工程成本花費約為4444億元,
但學過會計的人都知道,土地沒有折舊問題,實際折舊的是機電成本約2000億元,
以直線法30年折舊攤提計算,每年的折舊攤提約66.6億元,與實際盈餘相減後,
以高捷同樣的標準來衡量,每年扣除折舊攤提後的虧損約為26億元。

但北捷終究為官方機構組織,若是民間團體營運,純以賺錢利益為考量,
以北捷人潮洶湧的情況和市民對捷運依賴度之深,票價調漲個20%就彌補回來了,
舉例來說現在新店到台北票價25元(悠遊卡),調到30元你會不會繼續坐?
大多數人應該是會,因為新店到台北坐公車也要30元,現行票價可是比公車還便宜。

北捷和高捷的差別,打個比方來說,就是一個是租房子,一個是買房子,
北捷每月需繳納營業收入4%的租金,收到租金的捷運局會將這筆錢提存做重置準備,
不要看4%好像很少,這個是有經過計算的,計畫30年後累計數約800~900億,
將做為屆時的機電系統更新之用,這就是交通部在評估捷運計畫的自償率。

但是重點是,北捷數十年後靠自償足以負擔重置成本,機電系統可以一直更新,
高捷如果運量一直上不來,可能是等錢燒完了就停擺,就算靠高市府金援勉強維持營運,
等到機電系統設備老舊了,也只能再辦理重置更新的BOT,到時恐怕是連招標都有困難。


台北市民還真是盤子,給北捷價值2444億元的土地使用
就算北捷30年內,每年賺81億,還是不夠還給台北市民

至於那個票價調漲個20%的假設,虧錢就虧錢
還可以用假設來牽拖的

至於那個租房子和買房子的比喻
講的好像北捷很神
我就不信30年後或50年後,除了機電系統是新的,其他東西都是舊的北捷
你敢去坐
呵呵…

看了這棟樓的文章發現有趣的現象…

很多人說的都是「聽說、某『人』說」來的。
真正去了解真實面的人似乎很少。
網路很發達,資訊很好找,但是不代表不需要過濾吧

另外,說好討論不具政治色彩,有的人政治色彩還蠻濃厚的。

引用錯誤的資料提出錯誤的看法罵政府、罵捷運局是有比較好嗎?

人群真的是很好騙的動物,說一說就當真了。還可以當打手~~
medici1045 wrote:
台北市民還真是盤子,...(恕刪)


承認自己是門外漢真的是那麼困難嗎?

你能夠舉出比他更好的例子嗎?
chiato wrote:
目前北捷路網的興建過程中,徵收土地及興建機電等工程成本花費約為4444億元

4444億應該是北捷初期路網(所謂的六線齊發)的花費
現在應該不止這個價錢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