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rious wrote:
看到科技業想引進印度...(恕刪)
王如玄指出,企業要精益求精、不斷地追求進步,才不會被世界潮流所淘汰,不管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家企業或一個國家,都要追求卓越,如此才能脫穎而出,台灣現在要永續發展,要做到兩件事,一是環保,二是人力資源,才能跟世界一起競爭,因此,對企業而言,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日前有人跟她提出,有家高科技業者表示要招募八千名員工,但要具備一定的條件,結果在台灣卻找不到足夠的人數,所以就詢問政府是否可以讓印度勞工進來台灣。王如玄憂心的指出,聽了之後,不禁令人擔心台灣該怎麼辦?但政府不會同意開放印度勞工來台工作。..........
台灣沒足夠人才?
台灣的高科技人才呢?
這有何好可悲的,曾經美國也缺乏火箭方面人才,後來用的是德國的人,
可悲?
說真的, 我和同事都覺得現在的新鮮人的起薪真的是比不上我們剛退伍的年代 ...
(而且當年是保障年薪 14 個月, 現在則是保障年薪 13 個月, 但是月薪還是相對低 )
人資部門敘薪的標準是參考用的, 部門主管可以對老闆建議給更高的薪資.
但是就如同我的同事所言 "他又沒有特別優秀, 我要如何跟老闆說要給標準以上的薪資"
結果就是我們最後只能找資深的 RD, 才能提供與薪資對等的 performance.
(除了立即提供專業的技術, 更會進一步在關鍵元件提供專業的經驗與諮詢)
也許比起現在新鮮人幸運的是, 我們當時的薪資是比 22K 好一些, 在工作 5 年後離職時, 薪資大概是新進時的 150%. 換公司後與老闆談新的年薪大概是 135% (今年因應不景氣, 也被減薪 10%)
對某些人而言, 我可能是您口中的 "繼得利益者", "老闆的奴才"... 不過對於這波不景氣, 我們仍然是戒慎恐懼地面對... 畢竟我待的是私人公司, 而不是公營機構, 一旦老闆決定收起來了, 我們也會轉變成 待業一族. "奴役低階的員工" 百害而無一利... 我們希望的是和部門的同仁都能在薪資上獲得相對的回饋.
也許樓主比較不幸的是, 目前正處於大規模人事凍結. 相對工作機會少了很多...
不過就像我有一些非自願性失業的同學所說, 22K 的工作他還是會去作, 就把它當作是冰河時期吧 ... 撐過去才是真的. 但是說真的, 大部份失業的同學最後所找到的工作都比 22k 好很多 (只是還比不上之前的待遇) .
也許是專業, 也許是經驗, 也許是人脈, 也許是唬濫的能力, 我想應該有什麼是優於其他新鮮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