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國語外,在臺灣有許多人會講閩南語言,在國文的教學上也多以閩南語言作為幫助,但我們就該以為河洛話是以前官方話嗎?
國內、大陸、國外的漢學學者並非一致認為作如此想,有的人持別的意見
如果有人說河洛話唸詩文較合韻腳,因此河洛話是以前官方話,那麼同理可證,以此類推
客語唸詩文也合韻腳,用粵語唸詩文也合韻腳,用其他方言或許也是如此,用這個理由可以適用多種方言,
你用合韻腳的理由說河洛話是以前官方話,那麼其他方言難道不能以同樣的理由也說他們的語言也是以前官方話嗎?
用google別人的話來當證據,不是跟id這位先生同個行徑嗎?
用國語唸詩文會有不合韻律的問題,用其他語言唸詩文似乎也有一點相似的問題,難道有人可以堅定的表示用台語唸詩文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嗎?
頻送秋波表錯情 wrote:
雖然我也是講閩南語言...(恕刪)
我想你會錯意了
開版大並不是因為台灣很多人講閩南話
所以認為他就是官方話
事實上哪一種是官方話向來都是官方說了算
哪會去實際統計使用人數
而追溯至商朝確實有以河洛化為官方話的
至於後面的朝代網路上找到的有人是這樣分的:
一、秦漢到宋:首都多集中在河洛一帶(例如長安、洛陽、開封),官方語言也以當時的河洛語為主。
河洛語底下有好幾種地方系統,閩南語、台語、甚至客語等,各有差異,且各有分支。也就是說,台語不過是河洛語經過千年以上流傳的一個小支系罷了!是不能去概括所謂當時的河洛話的!
二、元代到清:首都在北京,官方語言則是普通話(即今天人家說的北京話)。
按照首都位置來選擇官方話
另外各朝發源地也是個考慮的要素
似乎也沒有這麼肯定的說河洛話不是官方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