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以前是以河洛話為官方話。和現在我們再說的閩南話(台語)很類似。

那麼,以前在上朝和皇帝報告政務的時候,文武百官講話的內容與架構,是否和那些古書刊寫的同樣,那麼文謅謅呢?還是就和現在一般大家在對話一樣,比較接近白話呢?曾經有人說過唐詩用台語唸會比較有感覺,是否如此呢?那麼幾時變成用國語唸了?
文章關鍵字
takashi1730 wrote:
我知道以前是以河洛話為官方話。和現在我們再說的閩南話(台語)很類似。

那麼,以前在上朝和皇帝報告政務的時候,文武百官講話的內容與架構,是否和那些古書刊寫的同樣,那麼文謅謅呢?還是就和現在一般大家在對話一樣,比較接近白話呢?曾經有人說過唐詩用台語唸會比較有感覺,是否如此呢?那麼幾時變成用國語唸了?


古人平常說得還是白話吧,只有文章上才會用文言文.

的確某些詩用台語念起來會比較順



要聽古人念文章的樣子,可以去各大廟宇(有在辦所謂"科期"的)去聽聽那些乩童說得話(所謂"神語"的),
多聽聽某些神明的乩童一起乩就會吟詩.
越是親密的人 越需要你的尊重 ,尊重你的另一半 感情才能長長久久
在民國成立後才製定北京話為官方用語,
並制定注音符號表,
朱熹的四庫全書就是用河洛話寫的,
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也是河洛話寫的,
文中:及城陷,賊縛巡等數十人坐,且將戮,巡起旋 。
我當年國民學校把起旋解釋成起來小便,
事實上台語"起旋"是破口大罵的意思,
否則"賊縛巡等數十人坐"10幾個綁在一起怎麼起來小便?
目前台灣的台語教育真的非常失敗,
創一些奇怪的字,辭不達意,
又失去朗讀的美感。
失敗!
努力變宅男 wrote:
"賊縛巡等數十人坐"10幾個綁在一起怎麼起來小便?
...(恕刪)


在大陸稱之"解手"...
古代押送犯人上手銬..押解途中要尿尿的犯人會要求官差解開手銬.稱之解手..
後來就慣用解手.當作要上廁所的用意~

至於河洛.跟台灣慣用的閩南是否相同我想這還需要考究...
畢竟閩南是來自大陸閩南沿海區域...跟中原的河洛或許還是不盡相同....
為何講的好好的河洛話要改成北京話呢?
是當時使用人口多嗎?

應該是一直被流傳下來使用的河洛話,用它為共通語言才是。
請問你從那裡知道河洛話是當時中國 最多人用的語言?

是你自己解讀出來 還是閩佬主義 ?

台灣早期時期 章 泉二洲的人較多 你是以台灣來看以前的中國 ?

你要討論的是台灣為何要說國語 不選擇閩南話嗎?
對任何的事不要帶入自己的情感,對自己的事當作別人的事來看待,這樣就可以很理性的把問題解決
takashi1730 wrote:
為何講的好好的河洛話...(恕刪)


滿清的滿族因該不是主河洛話吧~
滿清朝代這麼多年官方語言早固定了....
有誰可以提供一下滿清的官方語言是什麼語言
小弟不知道什麼官方話的啦 ...
以這首歌表達想說的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其實古代只有書同文,然而各地有各地的語言(方言),也就是文字成為大家相互間溝通的橋樑。
這種情況包括到韓國、日本、越南等地。
不然古代真會『之乎者也』那樣講話嗎?那樣能在日常生活中溝通嗎?
然而這些文字在各個方言都有個別的讀法,所以用河洛話、廣東話甚至於日本話都可以讀唐詩三百首、論語、孟子等。
反而各個方言中的一些俚語、俗語、腔調尾音卻沒有對應的文字。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古代文章、詩詞等都是寫得精精簡簡、方方整整的,這就是文章。不是一般人講話的語氣。
但像水滸傳、紅樓夢等章回小說,那是說書的人的備忘記錄,就幾乎都是口語化的語句。
真正語言與文字合一,應該是民國五四運動以後的年代之事。
這點與國外的文字都是由語言拼音方式產生有很大不同。
weimingyu wrote:
請問你從那裡知道河洛...(恕刪)


這位大哥的回應我虛心接受
但用閩佬主義的這個措辭我就不懂了

我只是單純就自己不懂的事物請教大家,上面那個措辭實在讓人不是很舒服。

當然若你覺得小弟發文不夠深度或是不足已討論,那請讓其他人為我解釋吧。


感謝你的回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