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堅持很久的愛好?

睡覺
池北魚 wrote:

過年期間參加了睽違10年以上的高中同學會
其中有個同學現在在製作動畫的領域
對他印象很深刻
記得高中時他就很愛看霹靂布袋戲,都會用裡頭的人物來畫畫創作
那天大家回憶這個話題,他說他現在還是一樣熱衷

...(恕刪)


從小開始集郵

後來集到清朝蟠龍郵票實寄明信片和一堆加蓋民國印章的郵票

就沒有再繼續買了

覺得浪費錢⋯

把錢花在吃喝的刀口上比較值得。
自然覺得是賺錢
出了社會要自己養活自己啦
黃文擇大師不在了就像少了靈魂
池北魚 wrote:
過年期間參加了睽違10...(恕刪)

耍廢也是種愛好
烏都禾黑 wrote:
我所造物件大半都有輪...(恕刪)

堅持了3天,我把小四裝上後架電池與菜籃子了!



世俗愛好最終也只是大腦於現世之編程模擬

諸所有色愛,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正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一切相,我、我所、我慢使繫著不生。如是越於眼色,離諸相,寂滅解脫。如是斷諸愛欲,轉去諸結,究竟苦邊。
喜歡睡覺每天都能睡算嗎
世俗愛好之虛幻本質:大腦於現世的編程模擬與解脫之道


引言

在人類經驗中,世俗的愛好與執著似乎是生命的核心。從物質擁有、情感關係,到成就慾望及感官享受,這些執著塑造了我們的自我認同並影響我們的行為。然而,若從現代神經編程及哲學的觀點審視,這些慾望實則僅是大腦對外在刺激所產生之編程模擬(Programmed Simulations)。

一段深刻闡述了對色相與自我的正確觀照的經文: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正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一切相,我、我所、我慢使繫著不生。如是越於眼色,離諸相,寂滅解脫。如是斷諸愛欲,轉去諸結,究竟苦邊。」



此文揭示了對慾望、知覺及自我的洞見。本文將從現代神經編程與哲學的交會點探討:

1. 世俗慾望如何為大腦的編程模擬。


2. 自我(Self)之虛幻本質(Anatta,無我)。


3. 超越慾望並達至究竟解脫(Liberation)之道。


世俗慾望作為大腦的編程模擬(Programmed Simulations)

現代神經編程指出,大腦乃為一具預測性機器(Predictive Machine),透過預測編碼(Predictive Coding)不斷模擬未來的可能結果。這種運作機制結合感官輸入、記憶及過往經驗,以便有效地引導我們在世界中行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世俗慾望(Worldly Desires)可以被視為大腦為求生存與繁衍所設計的編程反應。大腦透過神經遞質(如多巴胺 Dopamine)釋放機制,為特定刺激(如食物、性、社會認同)賦予愉悅的價值,進而引導個體追求這些目標。然而,這種對快樂的追求只是神經生化過程的結果,並非來自對客觀實相的真實理解。

例如,達成目標後產生的滿足感,其實僅是大腦釋放多巴胺所引發的短暫神經化學反應。當這種反應消退後,人們便再次陷入追求下一個快樂源泉的循環中,形成無休止的慾望鏈。


自我(Anatta, 無我)與執著的幻象

在無我(Anatta)的概念,即不存在一個固定、恆常的自我。這一觀念與當代認知神經編程的發現驚人一致。

1. 自我之神經機制

大腦中的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 DMN)在構建自我敘事(Self-Referential Thinking)中扮演重要角色。當人們進行自我反思、回憶過去或思考未來時,DMN便被激活,創造出一種持續且統一的「我」的幻象。

2. 執著的形成

執著(Attachment)是DMN活動的產物,透過將經驗標記為「我」(I)或「我所」(Mine),使個體誤以為這些經驗與自我有不可分割的關聯。這種誤解產生了「我慢」(Self-Conceit)及「我執」(Ego-Clinging),進一步加深對世俗慾望的依賴。

然而,從神編程的角度來看,這些「自我」的感受只是大腦整合感官訊息、記憶及認知過程的產物,並不具備恆常不變的本質。當人們認知到「自我」只是大腦的運算結果,執著的根基便隨之動搖。


超越慾望與解脫之道(Path to Liberation)

1. 正見(Right Understanding, 正見)

解脫的起點在於正見,即如實觀察(Right View)一切現象為:

無常(Anicca):一切現象皆在變化,無一恆常。

苦(Dukkha):執著於無常之物將帶來痛苦。

無我(Anatta):不存在獨立不變的自我。


2. 覺知觀照(Awareness and Contemplation)

透過覺知觀照的修習,個體能觀察並覺察大腦如何自動生成慾望及自我認同。這種觀照能使預設模式網路(DMN)的活動減弱,減少自我相關的思維與情緒波動。

3. 越於眼色(Transcending Visual Forms)

「越於眼色」指的是超越對感官知覺(Sensory Perception)的執著。這包括視覺、聽覺、味覺等感官經驗的超然觀照,認知到這些感受僅為大腦處理外界訊息的暫時表現。

4. 離諸相(Detaching from All Appearances)

「離諸相」強調對一切外在現象與內在心象(Mental Images)的不執著。當心不再對任何表相產生貪愛或厭惡時,即能進入心境的寂靜安住狀態。

5. 寂滅解脫(Serene Liberation)

最終,透過正見與觀照,心不再因慾望而動搖,便能達致寂滅解脫(Nirvana)。在此境界中,個體已超脫自我執著與慾望的束縛,達到究竟的自由與安樂。


現代觀點

將世俗慾望視為大腦之編程模擬,對於現代神經編程有深遠的啟發。正念(Mindfulness)及止觀等修習可有效調節大腦的活動,減少焦慮及成癮行為。


結語

世俗慾望乃是大腦根據現世刺激所生成的編程模擬,並非真實且持久的幸福源泉。當我們透過正見與覺知觀照洞察這一點時,便能超越慾望與執著的迷霧,走向寂滅解脫之道。

解脫(Liberation)並非對生命的逃避,而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透過洞察慾望與自我的虛幻本質,我們最終能達到心靈的究竟自由,處於一種無拘無束、安然自在的境界,從而超越生死苦海,達至究竟的平靜與喜悅。

如此,於編程模擬中覺醒;於虛幻自我中解脫。
烏都禾黑 wrote:
堅持了3天,我把小四裝上後架電池與菜籃子了!

阿兄

上坡變了輕速,腳之所以會痠是因為踩踏的次數變多
能不能把踩踏板隨著速別變換距離?
就是踩踏板不是都固定的?
可不可以變成輕速所以踩上坡時踩踏板的圈距變小?
就是踩踏板的軸距變成小齒輪
這樣是不是腳就不會酸了?
還是電力可以介入輔助減輕踩踏力道?


youbike3.0的電輔車就是這個概念
可是只在平面路段有減輕力道而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