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說真的,已經變成了一個「死局」,只是從「宣布槍斃」或「歹命活拖」二擇選其一罷了!誰是輸家,政府是最大的輸家,相對的,政府輸家,人民買單罷了!!當初高鐵由兩家競標,分別為「中華高鐵」與「台灣高鐵」。中華高鐵的競標價為5000億,政府需負擔1000億。台灣高鐵競標價為4400億,扣掉20年後因周邊開發獲利還給政府1000億,所以只需要3400億,宣佈「政府零出資」。從競標價格理應由「台灣高鐵」獲得,但是因為案子實在太大,交通部也不敢做決定。所以委外由「第三公正單位、專家、學者」的國外顧問公司來評估台灣高鐵的財務分析可行性。只是評估歸評估,國外顧問公司只是提出他們的「專業評估報告」,也無須負擔全部責任(這用膝蓋想也知道)。因為政府有了「評估報告」的依據,當然順理成章宣佈由「台灣高鐵」獲得。這也就是「中華高鐵」非常驚訝的地方,認為「台灣高鐵」這樣玩絕對不可能搞的起來。財務槓桿玩得太大了!============分隔線=============果不其然,當在台灣高鐵籌資的時候,根本沒有銀行團願意出資貸款給台灣高鐵。從開標到議標完成共花了多久時間??花了將近一年多的時間才完成。這在工程界.....$%^&*如果從「歷史」追尋,可以瞭解銀行團何時願意「出資借款」??有點政治意味了!但是銀行也不是呆瓜,又不會白白的沒有人「背書」就冒著風險借款。此人是誰?就是「政府」了!契約文字從「得」字轉換成「應」字,此時政府從「公親」變成「事主」,這也就是當初銀行不肯借錢,變成願意借錢,就是這個「一字之差」。這個字眼實在差太多了!
至於說「高鐵」需不需要興建,答案我覺得是「肯定」的,只不過是「生不逢時」!台灣高鐵敢吃下這麼大的玩具,玩這麼大的財務槓桿,並非不可行,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就是「未如預期」。當初評估每日載運量約為23萬人,但是現在僅為約8萬人,這落差實在是太大了。這也是高鐵現在最大的困境!一間公司要永續經營,節流雖然重要,開源更是最大的支柱。當開源的錢全都被銀行的「利息」吃光,連本金都還沒開始還,您說頭不頭痛??因為台灣的經濟並非如10年前飛黃騰達,我們又屬於出口導向的國家,又面臨少子化。當人民經濟拮据時,能夠坐「高鐵」的畢竟屬於少數人。這也就是「高鐵」的載運量無法突破的窘境。===========分隔線===========至於在這場遊戲中,台灣高鐵已經與原始股東切割乾乾淨淨,因為台灣高鐵是一間獨立公司,原始股東只不過是其中一部份出資,能夠損失到啥??因為從工程上,早就已經賺到他們「應有的利潤」,XX賺土建標,XX賺機電標.......這在商業上也沒啥錯。只是比較倒楣的是政府,因為一開始這場遊戲的規則是屬於「BOT」,也就是興建、營運、轉讓,也就是屬於商辦營運,政府本來就不能有「監督」機制。完全屬於被動配合的角色!只不過當初興建中,頭都洗下去了,政府不得不配合,政府的「底牌」也全都亮光了。站在「商業」的眼中,你的底牌都亮光了,我藉機將我手中的「爛牌」逐漸釋出換給「政府」,這也沒啥錯!當然政府逐漸走入「商人」所鋪好的路,逐漸走上斷崖,這也是迫於無奈!
就算政府接收也不會拉到市區吧....高鐵因為速度快,迴轉半徑大..又不像火車到路口轉直角..徵收起來恐怕斜著穿過幾個街廓..徵收的困難度太高,...我覺得殷琪有一點值得肯定的,..不會因為財務困難把建物品質打折扣..我覺得一般人遇到財務困難,應該都會把房子蓋簡單一點,醜一點工程人的堅持吧..
jjhuang.tw wrote:就算政府接收也不會拉...(恕刪) 還什麼殷琪值得肯定,不蓋漂亮,如何花大錢施工從中賺取工程費沿線車站內部沒有什麼特色,半數以上車站都相近尤其是台南跟嘉義這二站,根本是用同樣設計~~
開版的不要拿日本交通政策來跟台灣做相比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無法比較日本很多交通建設時空環境在於利用交通建設,刺激經濟復甦所以滿多建設是賠錢而高鐵從計劃初期一開始就定位在台灣有需要高鐵至於不地下化,不是要花很多錢,其真正原因是要拉近城鄉差距不能再專注發展市中心,要發展附都心地下化只有市區段需要地下化,不是全線而且已經要花了4千多億要蓋,有差多花1千億做地下化嗎? →當初已經有評估地下化最多要再多一千億台糖會有很多地,不是什麼稻米能不能種的問題是國民黨當初來台灣除了原先政府土地外,還額外佔了很多土地,技巧性將土地直接轉移到國營企業(像利用375減租政策)像台糖、台肥....等國營企業有很多地都是這樣來的高鐵當初計劃原則是很好,拉近城鄉差距立意正確只是執行時,執行者及監督者沒有做好,所導致今天的問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