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大人們把「藍海策略」當做寶
聯合新聞網刊登的文章
正好符合小的心中的想法
-------------------------------------------------------------------------------
政大科管好書》藍海策略與台灣心情
■ 詹偉雄
暢銷書是研究社會的最佳窗口,在它的背後,如果不是隱藏著一種集體焦慮,就是隱喻著一種集體渴望,暢銷書揭開了社會心靈的面紗,因此透過它來了解社會變遷,比聽信萬千專家的趨勢預言,要來得更實在。
《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Blue Ocean Strategy: How to create uncontested market space and make the competition irrelevant),就是這麼一本標準的暢銷書。
從內容上看,《藍海策略》未必有趣。和一般財經書一樣,兩位作者金偉燦和莫伯尼意圖架構出一套新的企管行動方案,以取代古典的企業競爭優勢理論,這方案包含了畫出企業的「策略草圖」和「價值曲線」,以得出「ERRC」行動架構(ERRC分別是:消除/Eliminate──產業內習以為常的因素,有哪些應予消除;降低/Reduce──哪些因素應降低到遠低於產業標準;提升/Raise──哪些因素應提升到遠超過產業標準;創造/Create──哪些未提供的因素,應該被創造出來)。
超越台灣集體困境
接下來則是以四個策略原則(重建市場邊界、聚焦願景、超越現有需求、正確訂定策略次序)和兩個策略執行要領(克服組織障礙、將執行納入策略),來完成所謂的企業「藍海轉型」。
說它未必有趣,是因為這些方法和我們過去所學的「差異化」理論,並沒有本質的不同,而堆疊的國外實例,也讓台灣讀者缺少感同身受的臨場共鳴。因此從一個期待者的眼光看,它是一本略顯抽象而缺少創新概念的書。
但兩位作者所作的另一件事,卻成功挽救了整本書的命運,他們提出了一個鮮活的「隱喻」(metaphor):「藍海」這字眼傳神地勾勒了台灣微利產業勉力於自我超脫、自我救贖的奮鬥意志,而其隱含的「藍海vs.紅海」的對照組概念,也大聲喊出了企業家和工作者心中心嚮往之的渴望。
所謂的「藍海」──你可以照著作者的意思來理解:「一個無人競爭的新市場」,也可以產生一種現代人「逃逸現實」的聯想;所謂的「紅海」,則既是「拚價格的殺戮戰場」,也是工商社會人「眼前人生困境」的代名詞。這引喻是如此精準地說出人們檯面上、心深處的心情──超越台灣集體困境(逃離紅海,奔向藍海),因此買了它,幾乎等於一吐心中塊壘,至於內裡的策略方案是否受用,反倒成為次之的考量。
策動企業積極轉型
在古典競爭優勢的理論工作者看來,「藍海」的概念,在自由市場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頂多,高竿的企業或可有短暫、吉光片羽的「藍海時刻」,不會有長長久久的「藍海人生」──當一家企業創造了藍海,馬上就會有一脫拉庫的競爭者跑進來,把它「染」成紅海。
但「藍海」那relax式的隱喻意象──在未被過度使用以致貶值其新鮮感前──卻是永恆的,在企業工作者心中,台灣的「紅海困境」不只是企業日益緊縮的業績與盈餘,還包括政治的對立、台灣國際化腳步的躊躇、人生目標的漂泊與不安全感,這諸般困頓,都使人望藍海而心動──即使對資深水手來說,那無人的領域也許潛藏著更多的風險與壯志未酬。
但,這就是「隱喻」的魅力,它既說了什麼,卻好像又未說完全部,真正的完整內容是由讀者自己接棒書寫充填的。因此,《藍海策略》是一本考究企業修辭學的書,它對企業策動轉型有沒有效?當然有效!只要人們相信了,真理就現身了……。
(作者是《數位時代雙週》總編輯)
【2005/11/21 經濟日報】
回歸經營的本質不就好了

新的管理名詞可以讓公司內的「侍奉長官為首要任務的太監型員工」(出處:洪志鵬的網站)大出風頭,用這個新名詞向老闆請出尚方寶劍....上斬xx下斬xx,xx自己填。
新的管理名詞可以讓老闆拿去去炫耀,自以為公司導入了這個名詞就可以飛天遁地.....

新的管理名詞可以讓學校老師有東西可以教,有功課可以派,書商有錢賺....
到底有沒有想過「成功無法複製」、「策略無法一體適用」?
孫子兵法教的是通則,能夠善用的還是人,只是這個人自以為腦袋裝的幾個新名詞,又可以讓企業脫胎換骨,等更新的名詞出來又繼續套用,企業就這樣被玩了好幾個世代,體質好一點的撐得比較久,體質不好的一下就掛了,能怪誰?

不斷的強化企業體質應該做的努力...並無可議之處 !
但是, 我是認為每個公司的體質不一樣, 策略的成功與否和該公司的
CEO 的管理姿態非常有關, 我遇過大部分的老闆都是 :
看(聽)到一種新的觀念 --> 開會念給同仁聽 --> 吩咐大家都要遵守其中的精神--> 好 (員工開始的反應 ) --> 老闆很高興(員工聽話) --> 之後每個月老闆都有一個新的觀念產生 -->~~喔, 嗯 ~(員工後來的反應)

我說 "尋求產業競爭力" 就是 "藍海理論" 的前身, 只是前者論述更加的空泛 !!
但不論前者後者, 經營者都要實地去做才可能找到屬於自己的 Know How !!
我想業態不同, 複製成功當然不容易, 就連同 7-11 或是 starbucks 的連鎖經營也非店店的盈餘都到達總部的水準, 也難保他們的藍海不會變成紅海, 或是變成一片死海 !!
複製觀念有的時候是比較省錢的方法, 無奈的是, 大部分人只有複製在嘴巴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