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敵不過輿論與七嘴八舌(誰會支持你的專業)--氣象局預報主任請退
中國時報【李宗祐、林如昕/台北報導】 取自yahoo news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08/4/1sjqd.html
看到媒體、人民指責對於這次颱風造成重大災難紛紛將矛頭指向氣象預測不準的氣象局,這回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退休了,是否代表以後氣象預報就會更準確了嗎?我個人持著很大的懷疑。
颱風來臨時,氣象局預報中心的人員沒有颱風假,只有超時的加班;沒有人給予鼓勵與支持,只有不知心存同理心人的嘲諷。何時我們的教育變成如此不懂得尊重專業及基本常識了。
氣象預測乃基於科學方法進而收集相關數據進行模擬分析所得出一種資訊。既然是藉由相關數據所得出的結果又如何能很精準很精準的用"預測"的方法來限定其結果呢!
面對排山倒海的輿論抨擊及受災人民或其他人民的不諒解再加上監察院濫情的糾正與約談,使得氣象局預報主任吳德榮請退了,或是吳主任的請退與該情事無涉,但這是人民要的嗎?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大伙不擔心"寒蟬效應"的發生嗎?
如果我是預報中心的人員,我想我沒有吳主任的勇氣老早就申請轉調別的單位,別說會待上三十幾年。誰會願意做吃力不討好、拿熱臉貼人冷屁股的事,那只有無私奉獻的人才會做的事(當然我猜想還是大有人在吧!但絕不會是我或我所認識的人)。而提出糾正案的監察院又是基於何種專業直指氣象局預報有瑕疵,偏重路徑和風力預測呢?監察院是否有專業的氣象人員來分析亦或委由專家學者來輔助調查,還是順意民意或沽名釣譽來個調查呢?這是我們所不知道的,但吳主任請退是事實吧!而從媒體的報導我們得知監察院對此表示遺憾。那接下來呢?監察院、媒體、人民是否能接受這樣的一個專業人才的流失呢?是慶幸以後氣象預測從此會很準確很準確還是默默承擔未來是否沒人願意加入氣象預報的行列的危機呢!
很顯然專業敵不過輿論與非專案的人士的干涉。我希望部份人能站在客觀的立場想想,這次的風災所帶來大自然的破壞,無不是我們自身所招致而來,對於水土的不保持、對於政黨的惡性競爭而忽略應為的公共建設與措施,這才是這場風災的罪魁禍首,而這罪魁禍首不是颱風而是你與我而氣象預測人員才是這樣意外真正的犧牲者。
"寒蟬效應"後遺症的實例
還記得數年前景文玻璃娃娃事件,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ug/25/today-so8.htm
被告初純屬好心要幫助同學,不小發生意外,得到的是330萬罰款。(後因全案上訴三審,最高法院發回,高院更審的結果是,陳同學不必賠,但學校還是得賠172萬餘元。)
當時我個人很徬徨也很心寒,不知該站在玻璃娃娃的家屬還是好心助人的陳同學,更心寒的是怎麼會告上法院讓好心助人的人吃上官司。當時我跟我太太討論我們日後應該如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是依照已經老師所教我們的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方式繼續助人嗎?還是去他的同理心,先顧好自己再說,如沒有百分比百的把握,還是不要去幫助他人吧!無論怎麼思考都得不到圓滿的答案,但可以知道的是我們賠不起巨額罰款及輿論壓力,所以只能選擇消極的不作為。如果、假設有多數人跟我有一樣的看法,那我們的社會也就差不多了,因為當你需要援助時,你將得不到援助,除了負有援助義務人(消防人員等類)。
我一直為我的違心論點感到不妥,畢竟我們所學的是要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但"景文玻璃娃娃事件"不得不讓我扭曲我的價值觀進而影響對下一代的教育。因為現在的人總是先站在弱勢的立場再來論及有理沒理。我不是說站在弱勢的一方是不對,而是就"應為的價值"來說其順序應該是從有理沒理再到強弱雙方的立場來處理這類的意外。眼見著社會案件層出不窮的見死不救等案,如果換成是你,你會伸出援手嗎?在你伸出援手時會不會擔心被其家屬反控你才是肇事的原兇呢(已有實際案例)!這答案我們不要說出來,免得淪為筆戰,只要我們自己捫心自問即可。你將會發現"寒蟬效應"的可怕。這也終將告訴我們要自求多福。
我很擔心個人的見解淪致筆戰,故不回應任何留言。
本人也無意指責或支持某些特定或不特定人士,僅就事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