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一則新聞
嚴長壽:浪費資源培育太多碩博士生
想起了很多從前,也相對照了現在
---------------------------------------------------------------------------------------------------------------------
我68年次,今年31歲
民國84年 我進入高職,因為國中愛玩,專科也只考得上工科,所以念高職
當時一般社會新鮮人起薪約兩萬四
當時的觀念,念職校=不愛念書=發展受限
職校畢業四年制技術學院錄取率約5%
二專錄取率約15%
民國87年,
四技錄取率約7%,二專錄取率約20%
勉強吊車尾擠進了二專
當時一般社會新鮮人起薪約兩萬四到兩萬六
技職院校正要進入大量升格的年代
政府鼓勵,學歷在手不如技術榜身的觀念(證照)
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士大夫觀念仍然繼續荼害著我們
我考上吊車尾的學校,沒興趣的科系,怎麼辦?硬著頭皮還是要念下去
民國89年
技職院校正式進入大爆炸的年代
數量夠多的學生仍然支撐的起這些大爆炸的升格學校
我,讀了那麼多不想念的書,可又不甘心只有專科畢業
延畢進補習班蹲一年,想要考插大,讀自己想念的科系,讀社會上所謂的"一般大學"
當時一般社會新鮮人起薪約兩萬五到兩萬七
我白天上補習班,晚上去西餐廳端盤子上一班八小時的班,薪水兩萬四
民國90年
夠幸運我插大上我理想的學校,
雖然教育部一直在推行證照制度,強調證照比學歷重要
但是念了五年技職體系的我,一心只想逃離技職體系
念技職也不是不好,但因為沒有念台科大的本事
我還是進入一般人心目中的"一般大學"吧!
不過有件事很有趣,主導這一切政策的官員們大部份求學時皆非技職體系,職校生的悲哀他們真了解嗎?
當時社會新鮮人的薪水大約也是兩萬五左右
我白天念書,晚上開計程車,還不錯,有四萬左右
民國92年,要畢業了,第一次思考到不想繼續念的問題
當時大專院校正式進入大爆炸的年代,什麼阿思芭樂的學校都有碩班
比較不芭樂的學校甚至有博士班
有的碩班隨便考都能上
同儕之間瀰漫著一種,無論如何都要念碩士的想法
家境的關係,從高三起學費生活費都要靠自己
過了好幾年白天念書晚上工作的日子,真的好累,先當兵吧!
新鮮人薪水:兩萬五-兩萬七
民國94年底
退伍了,應徵入一間機械公司----國外業務
薪水28k
好聽是國外業務,但是還是要現場先蹲半年
也是要接本島生意,也是要跑國內服務
沒接觸過機器業,先蹲吧
當時開始聽到一些芭樂學校招生不佳,不過,還是很多人想念碩班
也開始聽到很多,大學畢業生不如以往等等的言論出現
現在---民國99年
蹲的夠久,都沒換工作
薪水多了近18k,
公司剛剛應徵新人,大學畢業是必備的,23k一個月
政府去年用22k免費供給企業界新鮮的肝
民國97年發生18分上大學的事,連"一般大學"都陣亡了,更別提技職院校了
----------------------------------------------------------------------------------------------------
從民國84年至今,15年過了
變的是整體的觀念
變得是主政人的政黨
變的是老闆們的嘴臉
我開始慶幸我早幾年進入職場,但也抱怨這薪水的不足
我也開始懷念起從前小時候,即使只有爸爸安份做工的一份薪水,節省點用也能夠撐起一家四口的生活
民國99年的現在,雙薪父母如果沒有父母的資助說不定都無法負擔一個小孩子的支出
不變的是台灣人的韌性,雖然大家都草莓來草莓去的形容年輕人,但相比較其他國家的年輕人,台灣人的敬業,還是高於平均值
不變的是台灣人的鄉愿
不變的還有新鮮人的薪水,十五年如一日
以上是否有人跟我有相同的記憶呢?
---------------------------------------------------------------------------------------------------
回應下面回文的文章
我並不幸運,我也沒有在炫耀自己的薪資
事實上,28K+18K的月收入,在31歲的人真的沒有什麼好說嘴的
我只是利用編年的觀念,以當時小弟的生活與平均薪資以及高等教育量的成長帶出現今台灣的年輕人所嚐到的苦果
包括研究所學歷的薪資大學化,和社會薪資的停滯不前
相對於資方的油吱吱,勞方還是相對弱勢的一方
如果有人誤解我的意思,文筆拙劣,在這邊向大家道歉
台灣人的韌性一流,希望台灣的勞工環境也能越來越好,台灣人加油
---------------------------------------------------------------------------------
這十五年來,通貨膨脹依然持續
十年來GDP也成長近30%
但實質薪資卻與GDP拖勾,不增反減
那,這成長的30%到底到哪裡去了呢?
為何經濟成長的果實一般勞工享受不到呢?
台灣的生育率是個很大的警訊,
這不單單只是人口的減少,
還包括了人口結構的老化
消費人口的減少
增加了未來賦稅人口的負擔
在實質薪資沒有增加的現今
台灣人的下一代如何去面對這20年後的問題呢?
我的生活還算過得去,也能說我狗吠火車
但是台灣真的要這樣原地踏步下去嗎?
-----------------兩年後的update-----------------------------------------------------
兩年過了,看到這篇文章再來update一下
兩年過了,結了婚,女兒有了一個,看到女兒每天對我笑一個,就覺得好快樂
兩年過了,雖然薪水又多了幾K,但相對於女兒的花費,日子依然過的苦哈哈,但是不要緊,一家和樂最重要
兩年過了,總統又連任了一任,無能也連任了一任
兩年過了,前幾天的新聞報導,我這個年齡的男人平均年薪竟然倒退到17年前的水準,可是因為油電雙漲所帶動的物價高漲,大家........過得更苦了!
兩年過了,對比我兩年前說的:勞方還是相對弱勢的一群。 看看最近的華隆員工,看看這兩年,還是沒有變化,勞方依然無敵弱勢,勞委會主委還是兩年前那一個,還是一樣的無作為,勞方還是無語問蒼天。
兩年過了,台灣已經不是我兩年前說的原地踏步,而是一直在退步,我自己也不喜歡韓國人,但是看看自己所身處的台灣,我真的還有點羨慕他們。
兩年過了,這兩年唯一有進步的是生育率,但是不是因為大環境變好了,而是因為百年結婚潮和龍寶寶的效應所致,台灣的人口政策依然停留在花錢徵口號救一切的可笑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