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士班,需要多少的興趣、實力與勇氣

最近完成碩士學位
可是以7年1班的年齡而言
碩士已經不是多具競爭性的學歷了
於是有想要繼續升學
BUT...
考博士班,需要多少的興趣、實力與勇氣
博士的出路呢?
很可惜,我不是理工科的

在此感謝 jifanlin 前輩的經驗談
也很好奇jifanlin 前輩以及 曾經考過博班的前輩們為何當初會想考博士班??

徬徨*N

資格考&學分達成後,就先跑出來學習社會經驗了...
學位何時拿?想到就.......

看你對學術有沒有極大興趣了...
愚蠢懶惰的人將會苦於差別待遇和不公平 聰明努力的人將享有各種特權度過充實的人生
marcolin wrote:
最近完成碩士學位可是...(恕刪)

我也是7年1班的碩士(理工),但就如你說的,的確不是很大的優勢!
這個問題我也有思考過,念完博士是一定比碩士在學歷上有優勢,但是
每每看到博士班學長念的焦頭爛額,想新點子,提論文,都遠比念碩士辛苦,
所花的時間也粉長,我是理工組的用C\P值就覺得不划算,所花的時間過長!
我是覺得等到工作後覺得不夠時再去進修(在職班),一方面至少經濟有點底,
一方面是能邊工作邊學習!
但是,我看過學長學姐們的情形,可以說都很累,要有決心才去念,不要為了『好不好』
去念!
重點是要先想清楚:
你想做(do)什麼?
以及你想作(be)什麼?
以一個過來人的身分 ...

我認為 ...

如果你十分熱中於所從事的研究,而且可以樂在其中 ... 那麼你可以考慮 ...
所謂的樂在其中,就是你可以為了你做的研究廢寢忘食 ... 而且看到別人相關的研究會有想去了解的熱忱 ...

如果你是因為某些外在的壓力,例如家人的壓力,那麼我勸你先去外面工作一段時間,等到你找到真正的興趣時,再回來唸也來得及 ...

我當初總共花了六年又三個月的時間拿到博士(其中包括一年碩士,我是直攻)...
可是現在的工作和我的研究一點關係都沒有 ...
有時候想想,如果當初先拿到碩士就出來工作,也許現在的生活會好一點 ...

此外,也要考慮你對未來工作的計劃 ...
在找工作時,博士學位可以是個榮耀,但有時候反而是個限制 ...

PS: 我的理工科系的,給你做個參考。
marcolin wrote:
最近完成碩士學位可是...(恕刪)


一句話...
不要以為去念博士你的競爭力就會增加...你想太多了

我認識的同學或是朋友
唸博士通常有兩種心態
一是逃避現實"逃避面對社會"的一種手段
另一個是他原來的目標是"研究" or "敎育"

不過如果你這麼怕沒競爭力
那我反而建議你再去唸一個碩士...說不定比較好
小弟同意樓上大大的意見
當初碩班畢業後猶豫了很久
還是選擇入伍後開始工作
後來也是為了「競爭力」這三個字又在職跑去念博班(小弟是研發人員)
但才念了一年就放棄了
又跑去念EMBA拿另一個碩士
現在看來
我的發展比當初那些直攻博班的同梯還要好那麼一點吧
我想除非真的對研究非常有興趣
否則的話
培養多方位的技能才是在職場上求發展的利器
唸碩班,台灣可以關起門來自己搞,老闆還罩得了你。
唸博班,論文都要求國際審稿,連老闆都自身難保!

沒有三兩三,建議到碩班就好。
我親眼看過二個博士生發瘋的,一個後來有好,一個一直就怪怪的。
= =話說到博士班
我老闆一直說~如果想唸博士班一定要找他談談~
他本人是不太建議學生念~
如果你能唸出來還好~但是你要想你付出的時間和成本~
還有人家在換經驗的時候~你可能多浪費了好幾年~
結果沒個結果~
如果念出來~想走學術~那你可能在研究上還有教學上很有耐心
如果念出來~走業界~那可能就如樓上大大說的~有限制
總之~想念的話~多考慮點好..
哇~原來marcolin是七年級生啊~
jifan在碩士班時帶過的高中資優生現在有些也都碩士班畢業了,真是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啊~
想想,jifan也老了...

其實上面幾位伙伴分享的都把「重點」點出來了;最大的問題是:你未來想做什麼。

說真的,想想花那麼多歲月去追求一個博士學位(當然,jifan不是挺聰明的人,沒辦法像一些優秀的人一樣,三年就拿博士學位...不過這跟背景、領域、努力與運氣都有很大的關係) ,到底值不值得?就像jifan曾經說過的,研究院外面賣雞排的阿伯賺得錢可能都比我的指導教授多(但最近老闆升上特聘研究員,本薪漲三倍快跟總統一樣多了)。
所以,從你未來想從事怎樣的工作,去衡量你需不需要這個學位是比較重要的。

舉例來說,一個理工科的碩士,如果是電機、資訊、機械相關的領域,現在的求職大宗大多都到國內幾家大的晶圓、面版、通訊相關廠商工作,而事實上這些工作如果你有「實力」,我想都不難找到可以「維生餬口」的工作。jifan的幾位國小同學從台大電機碩士班畢業,都直接服國防役到聯發科工作,到現在大約工作六、七年也都是升到主任或經理的位子;去年參加一位同學的婚禮,我們就開玩笑說他同事那幾桌加起來的身價大概都上億...

這樣的工作與獲得的回報(薪水與獎金)大概是很多人稱羨的,相對的,在這種科技業工作的辛苦(責任制、工作時間長),相信很多站上的伙伴都能體會。

再說說jifan自己弟弟Steve的例子;老弟從清大化學系、台大化學研究所畢業,當完兵後投履歷幾乎無往不利,為了能夠學到東西以及有升遷的機會(越大的公司人越多升遷當然不容易),捨棄了台機電到了廣輝作面版的製程工程師,上責任制的工作美其名是三班制,但卻常常一天上班超過12小時;但是steve倒也作得很開心,還被送到日本受訓新機台什麼的。過了一年半也順利升上資深工程師,直到今年廣輝被友達併購,舊員工等於變相降級,加上steve也有了倦情,覺得總不能一輩子都當工程師吧?!所以他毅然決然的辭掉了工作,待在家裡準備GMAT與拖福,他覺得他的競爭力不夠了。

競爭力是很重要的東西,尤其在科技業,每個工程師都好比「螺絲或齒輪」一樣,裝在一起讓這部大機器運作,但是螺絲是不太可能變成齒輪的,尤其以經營者的角度來看,哪家公司會放棄花了時間金錢請了人,訓練你在工作崗位上有效率的工作後再讓你去另一個部門重新訓練?

steve覺得他要更上一層樓,但不是念博士班,是多念一個MBA。

jifan的老爸是傳統產業的經營者,他覺得念理工的最好具備管理的能力,當你有了專業知識後加上管理能力,在任何位置上都無往不利。

當然,這不套用到全部人的身上;像是Ln大最近發表的求職經歷(這裡),他謙虛的自承在校成績不好,不過他確有驚人的課外活動經歷來證明他的人際互動與領導統禦能力,所以也能讓他在求職上這麼的順利,畢竟,人都是喜歡跟頭腦靈活(成績不是一切)、有活力又好相處的人一起工作的。以Ln的例子來說,他在豐富的課外活動中累積了無形的「競爭力」。相同的,如果螺絲能夠充實自己的競爭力,他可能會被另一家公司挖去當齒輪。

很多人有自己的專業,卻不一定具有高學歷,也是能在自己的領域上發光發熱;例如看到一些日本節目的所謂「達人」,可能是木工、可能是漁夫、可能是室內設計師或廚師,這些人憑著對自己興趣的熱誠,也都能在職場上受到大眾的肯定。
---------------------------------------(分隔線)---------------------------------------------------

回到jifan自己身上;說真的,jifan從小就不是愛唸書的人,國中時我媽偷偷去幫我算命,大師還說我只會唸到高中,要栽培就要送到國外去...

國中時jifan唸書說真的都是為了爸媽,因為成績好他們就很高興、成績差看到他們煩惱的樣子也會讓jifan感到難過(不孝的感覺),不過幸運的在開明家庭,jifan依然沒有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幸好也順利能夠維持成績在一定的水準;上了高中,jifan一直想不通念三民主義要幹嘛?背大陸地理要幹嘛?需要背的科目唯有歷史jifan稍稍感覺有點興趣,因為好像在看故事書一樣。高中時,看看念第一志願的同學,每天埋首書本,聚在一起時討論的是那個數學公式要怎麼解,那個物理題目要怎麼答,唯一討論到非功課的東西,就是在家裡的薩爾達傳說哪一關要怎麼破...人生就是這樣嗎?
反觀jifan,在第三志願的高中,從國中的填鴨式教育一口氣放鬆,整個學期沒見過幾次導師,上課完要不要念,科任老師也完全不管;吼~這麼好的事。jifan一頭栽入「社團」,跟一群熱愛音樂的伙伴,天天努力練習樂器,要辦活動、辦音樂會、辦與他校的管樂團聯演,要去找活動經費,走遍衡陽街大小補習班騙廣告費;記得當時說蹺課逃學要爬圍牆出校,我們是練習到晚上學校關門爬牆回家。高中時代是jifan一生中最充實、沒有壓力(金錢壓力,課業全拋於腦後)的日子。直到大學聯考前半年,大家才開始收心好好「抱佛腳」。果然,社團裡只有jifan跟另一位同學是選自然組的,兩個人都上了私立大學(自然組很多科都沒法抱佛腳啊~);其他社會組的全上了公立大學...不顧後果的玩樂還是有慘痛代價,但現在想想,真是不太後悔,至少當時學到人際關係的處理、怎麼辦活動、活動出差錯怎麼危機處理、怎麼帶學弟的領導能力。現在很多當時的同學、學弟就算沒有念研究所,也都在各領域上有很好的表現,有人當律師、有人當記者、有人在日本大公司當業務、感情最好的同學還在去年拿到金曲獎MTV最佳導演獎。這些豐富的人脈反而是大學以後比較少能夠結識的(因為大學後的同學大多在同個領域)。

上了大學,jifan也痛定思痛認真唸書,當然也是會交交女朋友,享受享受大學生活,後來也順利考上研究所,開始碩士班生涯。

jifan是念生物科技的,生物科技跟理工或其他非理工學科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就是我們得on bench做實驗,不是跑跑program或蒐集資料作統計就可以得到結果的。有時候一個DNA的片段怎麼都分離不出來,設計的實驗遇到瓶頸,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的代價卻是兩三個月都沒有成果;說真的,念這行一定要有樂觀的態度,現在帶碩士班學弟做研究,趕著畢業又沒有成果時看到這些學弟失望、難過、想去自殺的表情,我都會告訴他們:「別難過、快樂一點,如果這樣就要跳樓的話,我們幾個資深博士班學生都不知道死幾次了」。

但是成就感是很重要的,還有怎麼讓身心健全平衡。說很簡單、做卻很難。jifan的老闆算是很資深的研究員,是從來不做實驗的,就連在大學研究所開的課都是由實驗室畢業後在大學任教的學長、實驗室內博士後研究員、資深博士班學生去代課。研究題目自己找,沒有成果(publication)時他只會淡淡的說是不是方向錯了,回去再想想有沒有「創新」的想法,國科會計畫、農委會計畫、什麼鬼計畫都是我們學生寫的,paper寫完只有在發表時需要簽名他才會看一看;老闆的主要功能就是找錢給我們做研究,而他在這方面的確是很行。我們也因此能無後顧之憂的做研究,生命科學的研究都是很貴的,無論是儀器、酵素或是分生套組,都是幾十萬幾十萬的買。一套好的顯微鏡可能要上百萬;一台測定分子結合親和力的機器跟一台賓士S320一樣的價錢。如果沒有錢,真的是很難做研究,這一點實在無法urgue老闆的能力。

但是學生就苦了,研究壓力之外,實驗室所有的雜務舉凡計畫報告、上課準備、代老師參加些會議、指導學弟等等都落在我們頭上。

一句話說:「跟對老師上你上天堂、跟錯老師讓你住套房」,我覺得這句話也能套用在我們這個領域上,一些年輕有衝勁的老師是跟學生一起坐在實驗桌上做實驗的,尤其有升等壓力,這些老師通常會跟學生說你這一步應該做什麼實驗、下一步應該做什麼實驗、然後接著做那個實驗。做完後他就把data拿去發表了,學生掛第一作者、老師掛coresponding,國科會的RPI分數照算,學生也順利畢業還有國際期刊發表。反觀我們實驗室,這個實驗很有趣,這個問題沒人問過,所以很高興找到一個有潛力的題目;接著呢?這個實驗沒有做過,沒有人教,照著protocol作作看好了,沒有protocol就自己設計東西來作,不然就問學長,問其他實驗室的同學,等到終於有一張「像樣」的data,咦~怎麼學校的同學們已經等著要畢業了...

但再反過來想,由於是一路摸索上來的,學過怎麼寫計畫、怎麼寫論文,大實驗室裡還有外籍的學生、博士後研究員,開會、寫報告跟在國外唸書一樣一律用英文,我想雖然需要的時間比別人久,亂花的錢比別人多,但是代表著儲備的競爭力比別人強,至少用過不同廠商的儀器、套組,如果生科有類似mobile01的論壇,都可以來發表哪家廠商儀器的優缺點在哪裡了。

--------------------------------------------分隔線-------------------------------------------------

看了Ln的求職信,加上這個討論串,有感而發的、又沒啥組織的寫了這麼多;
歸納一下,jifan認為有幾點:
1.人生的成就真的跟「學歷」是無關的,運氣也是很重要的,不過也別忘了那句老話「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2.念博士班真的是很痛苦的過程(尤其看到同年的同學都月薪七、八萬,開名車,載著美麗的老婆還有小孩時),不過痛苦後總是會有美麗的滋味。

3.人生是自己選擇的,要選你所愛、愛你所選。

4.千萬別半途而廢,Life always find its way. (這句話是株邏紀公園的名言)。

------------------------------------再次分隔線---------------------------------------------------

唸完博士班一定要作研究嗎?

其實也不一定,但是沒有博士班的充實與眼界,jifan可能跟很多生科相關科系的碩士畢業生一樣只能去找special list之類的業務工作。
現在,jifan正準備跟一些伙伴籌組生技公司;畢竟研究是興趣,但是生活是現實的,有了金錢的後盾才能無慮的作研究,然後敗家到mobile01跟大家分享啊!你說是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