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在逛特力屋看到燈泡 發現這燈頭我似乎也能生產沒錯這種E27 早就在對岸好幾條龍在量產我這裡旁邊抽模 輪牙 那倒是沒啥問題 倒是中間那似乎是用鋁去形成? 以前似乎是用玻璃不過似乎都移到對岸了台灣幾乎99%都是從對岸買進來現在就是卡在燈頭中心這邊 不知如何成形製作竹北那邊有很多做燈底座(非發亮端)的工廠 據他們所說 做這個不划算 叫我放棄我倒是還不知道放棄的點在哪 因為算一下其實還是有一點點利潤的我現在的構想是抽成型>>輪牙>>電鍍>>包裝>>中心??>>成品!!請指教~
"做這個不划算 叫我放棄"...不是說的很明白了?如果真的還有一點點利潤...這麼多家工廠為何要外移到大陸?人事成本有沒有算進去?那些微薄的利潤能不能承受一兩次的價格戰?瞇瞇陳 wrote:某天在逛特力屋看到燈...(恕刪)
jerlsy wrote:"做這個不划算 叫我...(恕刪) 你看看現在傳產還有人一窩蜂想跑大陸嗎?工廠外移大陸的情況已經是10年前了很多狀況已經都不一樣了 現實就應該重新評估10年前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平均薪資絕對比現在高很多 大陸10年前約600-800RMB現在大陸平均要2000RMB"如果真的還有一點點利潤...這麼多家工廠為何要外移到大陸?人事成本有沒有算進去?"這句話就要重新思考~說真的 大陸價格我也知道 真的很殺 不過不是不可能喔~所以事情還沒到不可能的地步 如果真的可以生產 希望在台產業能重新發光
台灣是內需的規模太小,以前二岸封鎖,真的就像一個「獨立」的島國家,小工廠企業生存條件還不錯。現在即便二岸薪資水準逐漸拉平,但生產規模還是差很多,你稍有多賺,一貨櫃進來競爭就沒了;畢竟台灣的消費水平還是普遍較高。把台灣想像成大陸一個省,你就會覺得台灣薪資雖然一直衰退,但還算是「富省」。台灣中小製造業嚴格說是二邊都掛,或者說只要糊口飯勉強還行,但總是比買賣業、服務業差些。要發光不如改成精緻農業的前景還大一點。不然就要真等到大陸貨也不屑銷台灣了。時間上感覺也不是太長就是。
瞇瞇陳 wrote:說真的 大陸價格我也知道 真的很殺 不過不是不可能喔~所以事情還沒到不可能的地步 如果真的可以生產 希望在台產業能重新發光 你有沒有把各項安規認證、行銷費用、收不到貨款的風險費用、上酒家打關係等等都先抓一下大概要多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