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蘇州的金融業一般工作人員,畢業于經濟學系,女,2008年大學畢業。
經常在這個論壇逛逛,看到很多說台灣公司對台灣人很摳門,而他們在大陸卻也沒有好名聲。
為何這樣說,眾所周知,蘇州的台資企業是很多的,在這裡我不想去說製造業,製造業的台資企業是出了名的不受歡迎,我說一下金融業。
先交代下本人的工作經歷,08年畢業后在國有銀行工作了兩年,做的是風險控制工作,后來跳槽到一家500強的金融公司做風險控制工作,在上個月收到台灣一家金控公司的OFFER,也是差不多職級,工資待遇一年大約RMB22萬,其實這個待遇也不算低了,但是在入職幾天後果斷選擇了離職,我周圍也有朋友是在台資金融公司里,也是處於騎驢找馬想離職的邊緣,我大概說下一些現象:
1、優越感與自卑感,本土化較低,同工不同酬。台資公司進入大陸,在本土化方面是非常糟糕的,中、高階職位基本都是台灣,大陸人在台資金控公司里基本就是基層員工,上升無希望, 而同時,就算是同樣的崗位,待遇相差就有三四倍,同工不同酬,造成情緒的長期壓抑。 特別值得提的是」臺干「一詞,其實很多人是相當反感的,我之前在外資企業就沒有」美干、歐干」一說,本土化是做得不錯的。
2、薪資增幅不具有明顯優勢,可能是因為佈局不夠廣導致並未在大陸有太大的市場優勢,薪資增幅以及福利待遇是相對低的,一般在大陸金融行業每年薪資增幅都是10%以上的,我上一家公司增幅基本都在15%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晉升通道,則不足以形成絕對的吸引力。
3、台灣人薪資太過優渥,一般台籍的員工都包住宿、包車輛,每年多張往返機票,多天假期,與陸籍員工區別過大
4、「臺干」時刻表現出的優越感導致等級差異明顯,目前大陸工作機會多,大部分人第一要求的是平等舒適的工作環境。
以上只是淺淺的說了一些現象,其實金融行業已經比製造業好太多,製造業連洗手間和食堂都分開,一片罵聲, 很多人受不了一種時刻充斥著的「二等人種」的感覺。
我目前已經到了一家新的公司工作,是一家大型股份制金融機構,昨天碰巧遇到一個同事,他是大概在台資金融公司10年,也擁有了一定權限,也因為上述種種原因跳槽,按照他的話說: 沒上升通道,憋屈~~~~
希望台資企業盡快的本土化,這種處理方式必然留不住很多能人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