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查了一下2010年亞洲區的多益成績,台灣居第八,落後給南韓、大陸;日本居第九,又落後給台灣。台、日兩者成績在伯仲之間,可謂難兄難弟。
「多益」TOEIC做為英語綜合測驗,在台灣知名度不小了。但「多益」起源自日本,反而知道的人不多,連日本人自己都未必清楚。原來,1970年代當初是由幾個日本人提倡,然後由美國的測驗機構實行,一直到今天,除了少數幾個國家之外,TOEIC在非英語系國家的應考人數不是那麼多,以韓日最高,分別為6萬9千人和5萬9千人,到第三名的法國,一降就降到1萬4千人。
「多益」濫觴自日本,而日本人卻沒交出漂亮的成績單。長年日本人的「蔡英文」一直成為他國的笑柄。除了多益的成績難看,日本人到底離英語有多遠?
拿日本的「英語環境」和台灣做個比較,看倌們或許就有點感覺。日本的電視上,外國片子能配音則配音,新聞節目如果出現老外受訪,最多讓原音出現個兩三句,接著立刻接上自家記者的解說。電影多半有配音版能選擇(台灣根本沒得選),電影翻譯也見不到半句英文,幾年前,李奧納多的《Catch Me If You Can》(台譯:神鬼交鋒),日版翻譯成「卡區米伊夫由肯」(キャッチミーイフユーキャン),完全不知所云,但也總算是用日文包裝起來了。
台灣人的英文,儘管反映在多益的成績不佳,但年輕人愛在平日會話中夾帶兩三個英文單字是事實,「你的做法不make sense」這類支離破碎的中英文句子,已經成了我們的口語習慣。日本人則不興這套,哪個人說話夾帶了英文單詞,必然會被人視為異端、引人側目。
我大學時期念的是資訊,用的教科書從來不是中文;日本則直到大學畢業,專業教科書幾乎沒有不用日文的。哪怕到了研究所,也是以日文教科書為主,偶爾被教授指定讀幾篇外國文獻,已經讓學生叫苦不迭。
在台灣外商公司工作,本地同事間用英文通電子郵件,成了常態,儘管英文寫得半通不通也照寫不誤;在日本,只要是日本人彼此通信,是絕無可能用英文,除非是神經病。
就這樣,在日本聽的、說的、寫的,一天下來,幾乎全和英語絕緣,偶爾聽到台灣人抱怨:來了日本,日文還沒學精,英文卻整個退步。這不是無病呻吟,是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