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大阪的看倌們,必然逛過「大阪城」。有的人或許不太清楚:那座高聳雲霄、古色古香的建築物,其實是重建於上個世紀卅年代的「偽古蹟」,建材全部鋼筋水泥,內部連電梯都具備了,擺明了是座招攬生意的噱頭,讓我這「信而好古」的人,倒足了胃口。我去年去過武漢的黃鶴樓,正打算「發思古之幽情」時,卻得知這樓也是重建於現代(1985年),我只有慶幸自己「多虧還沒表錯情」。
大阪這棟漂亮的城池就是所謂的「天守」,這是日本特有的建築。「天守」是建築的本名,「天守閣」是後來人們自行叫出來的俗稱。我比較了一下中日兩地傳統的高層建築,中國的「塔」,源自印度,是出於宗教需要;日本的「天守」則出於「防禦」與「炫耀」。直到後期,「防禦」的功能越來越低,「炫耀」的需求越來越高,發展至今,還多添了一項功能:「觀光」。大阪的「天守」本來早在1665年就被雷擊焚毀,20世紀之後得以恢復,即是著眼於此。
江戶城的「天守」同樣也是毀在大火之中,直到今天都沒恢復。各位看倌來東京玩,東京的鐵塔、晴空塔都具備,唯獨見不到像大阪城那樣巍峨的城池,原因就是三百多年前燒毀了。「天守」沒了,但基座仍在,名字就叫做「天守台」,位在東京都「千代田區」。千代田區觀光協會的網頁有繁體中文版,介紹了這個「天守台」,看倌們看了這段爛中文,保證掀桌子。
http://www.kanko-chiyoda.jp.t.ie.hp.transer.com/tabid/256/Default.aspx
「天守」燒掉之後,不斷有人提出重建的計畫,但卻被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保科正之以下面的意見否決了:「江戶天守本來就不具備防禦功能,如今當以恢復江戶市街為優先目標,天守重建計畫暫緩實施」。
很難想像這樣的意見居然出自三百多年前一個古人之口。無論如何,當年的江戶以復興為第一要務,「天守」就在「非當務之急」的務實考量下,重建計畫遂寢,至今都不曾恢復。
這麼一個銷聲匿跡三百年多年的古建築,這幾年在有心人士的奔走呼籲下,又有了重建之議。
重建之議因何而起?原因就是為了2020年即將舉行的「東京奧運」。日本觀光界人士想藉著江戶城地標「天守」重建,搭上奧運觀光潮的順風車,吸引更多的觀光客。
計畫中,「天守」重建將以當年的建築圖式為本,用木材施工,原模原樣地恢復。看倌們,這個江戶城的「天守」一旦恢復,若包含現有的「天守台」地基,高度將達59公尺,會是日本國內最大的「木造建築」。規模宏偉自不待言,日後到東京,爬天守要比爬鐵塔晴空塔還要過癮。
話說,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十年間,也曾有過「古蹟重建潮」,這一重建,就蓋出了30多座「天守」,包括了有名的「名古屋城」與「熊本城」,如今有那麼多地方可以讓哈日的朋友在「日本古蹟」前比「YA」拍照,就是拜那十年之賜。
可想而知,在當年古蹟保護意識極為淡薄的年代,城不建則已,一建,鋼筋水泥必然是作為建材首選。二戰時期被美軍燒夷彈炸得滿地瘡痍,記憶猶新,當年的日本人重建古蹟,說甚麼也不可能重回木材建築的道路。但這次的「江戶城天守」重建,建築技術遠非當年可比,木材也能做到防火,原樣恢復將是所有奔走呼籲人們的共同願望。
計畫付諸實施與否,仍在討論中。眼前有兩個難題:江戶城建城當初,日本天皇皇城還在京都,不在江戶(現在的東京),江戶城裡要蓋多高的「天守」,都無所謂。如今天皇皇宮就在天守遺跡不遠處,「天守」一旦重建,面對皇宮居高臨下,這是否行得通,考驗人們的智慧。
再來,就是資金了。日本都市計畫學會做了個模擬試算:江戶「天守」重建費用,高達晴空塔的一半(約102億台幣)。這還不包含後續的宣傳公關費用。這對財政本來不寬裕的日本政府而言,又是一筆需要打腫臉充胖子的宏偉計畫。
無論如何,距離奧運還有6年,時間已經不多了。「天守」蓋成了,屆時,我將是卅一歲,登上城堡與美女比YA,指日可待也(Y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