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規格」的初試啼聲:VHS的挑戰

1960年代,美國Ampex公司製造了第一個錄影機,重達300公斤,錄影帶片幅寬達5.1公分(2英吋),安裝起來,佔地將近3坪,也就是10平方米,幾乎去掉一個房間。為了搬運這個身型碩大的機器,一般得動用起重機。
「日本規格」的初試啼聲:VHS的挑戰

如果,您當年見過這東西,想像過這個東西有朝一日成為家庭必需品,您可能沒說實話。但日本Victor公司的工程師,髙野鎮雄,當年看到Ampex錄影機這個龐然大物時,確實在夢想著日後人人家中也能裝置著同樣的東西。從此,髙野鎮雄有了催生VHS錄影機的念頭。就彷彿史蒂芬·賈伯斯只能有一個一樣,這樣的髙野鎮雄,也只能有一個。沒有一個孜孜不倦的髙野鎮雄,當年市面上的錄影帶規格,就不知要幾人稱孤、幾人道寡。

髙野鎮雄在日本Victor任職時,一直抱著這個夢想,直到1970年升上了Victor的「VTR事業部」部長,理當是大展身手,實現夢想的時候。但是擺在髙野鎮雄眼前的,卻是艱難重重的挑戰。首先,Victor在日本電氣業界規模僅僅排名第八,髙野鎮雄儘管有雄心,也有著素質整齊的開發團隊,但仍沒有人認為Victor會在VTR(Video Tape Recording)產業有所作為。

SONY早在1958年做出日本首台國產的錄影機,用在NHK電視台。在家用VTR領域上,SONY也沒閒著,1965年開發出了1/2英吋寬的盤式錄影機CV-2000。可以說,SONY的技術優勢是不容挑戰的。其他的主要製造商,如日立、東芝,都已經投入研究,並且有產品問世。髙野鎮雄面臨的,是一個強敵環伺的外在環境。

內部環境呢?一樣糟糕。Victor之成立「VTR事業部」,是為了讓各個事業體自負盈虧。除了研究開發,還要負責開拓市場。銷路不好,「VTR事業部」就會連220名員工的薪水都付不出來。付不出薪資的話,只能從總公司借錢,利息比照市價。

髙野鎮雄上任後的1970與1971兩年,是VTR事業部業績最差的兩年,做出來的錄影機不僅僅是故障多,退貨率也高,兩台賣出去,就有一台退回來。這兩年中,虧的錢與賺的錢一樣多,等於沒賺。到了1971年,為了支付人事等費用,「VTR事業部」已經向總公司借款10億日圓。

「VTR事業部」如此,Victor公司整體也大不如前。自1971年,Victor的收益就已經明顯減少,持續到了1972,只剩下914億日圓的銷售額,淨利益14億日圓。比較起業績最好的1969年116億日圓收益,掉了九成。「VTR事業部」想要靠著總公司來彌補虧損,總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可以說,Victor的「VTR事業部」面臨著內外交迫的環境。錄影機市場確實有其未來,但Victor的「VTR事業部」未來何在?
與此同時,Victor還把原先屬於總公司的開發技術部門五十人轉移到「VTR事業部」。Victor對「VTR事業部」的態度很明顯:只需要做產品改良,不要再做產品創新。Victor公司把這五十個員工丟給了向來虧錢的「VTR事業部」,幾乎擺明了就是讓他們自生自滅。

但髙野不這麼想。有了這五十人,髙野如獲至寶,他從中找上了一個名叫白石勇磨的技術人員,透露了他的計畫:他決定不讓總公司知道,單獨憑藉「VTR事業部」全體員工的力量,開發一台全新的「家用錄影機」。

白石勇磨接受了這個任務。他另外找了24歲,高職畢業的梅田幸弘,29歲,同樣也是高職畢業的大田善彥,一起接受挑戰。

當時,市面上不是沒有所謂的「家用錄影機」。Victor本身就推出了一款,稱作「U-VCR」的錄影機。重36公斤、錄影帶一捲就接近一本A4雜誌的大小,要價38萬日幣,相當於1970年代當時的台幣7萬元。這是個名為「家用」,卻是哪一個家庭也用不了的錄影機。

如果要實現真正的家用,就必須另闢蹊徑。當時,錄影帶有「盤式」、「匣式」、「卡帶式」,再加上影像的記錄方式,更多達150種,但大部分都是曇花一現。白石勇磨帶領他的秘密開發團隊,決定另起爐灶。

此時,VTR事業部的虧損越來越大,Victor針對美國市場製造的「U-VCR」錄影機,庫存不斷堆積,總額達到30億日圓。即便如此,髙野有他的打算:製造一台「U-VCR」,需要許多外包工廠的合作。這些規模較小的外包工廠,為了生存,必須靠著大型電機廠釋出的訂單。一旦訂單沒了,外包工廠關閉生產線,轉而接別家公司的單子,是極其自然的事情。到時再找這些外包工廠合作,難度勢必大增。為了留住外包工廠,髙野不惜賠本,也要不斷釋出訂單,養著這些工廠。

隨著虧損而來的,是總公司「削減人事」的要求。在髙野留下的日記中,我們看到了當年髙野所承受來自社長的巨大壓力:「社長今天說,我對於VTR事業部所處的狀況,理解不足」「說我不願做壞人。」Victor社長要求髙野做的「壞人」,是要把VTR事業部人事縮減三成。髙野對於社長的要求,口頭漫應之,但心裡已經做了決定:VTR事業部兩百七十名員工,都有自己的生計要顧。他一個人也不願意辭退。

髙野堅持到了1973年,一場全球性的經濟風暴,將各主要企業吹得搖搖欲墜,反而成了挽救Victor公司VTR事業部的「神風」:第一次石油危機。那一年,物價飛漲,各家錄影機製造商不得不漲價因應,錄影機消費市場自然是一蹶不振,但早已經堆積成山的Victor「U-VCR」,製造於石油危機之前,沒有調漲售價的壓力,以低廉的價格在美國市場大賣。本來應該是拖累事業部的庫存,這下反而成了轉危為安的解藥。VTR事業部長年負債,至此一筆勾銷。是「家用錄影機」先開發出來、還是「VTR事業部」先破產,原本縈繞在髙野心中,盤旋不去。經過這次「U-VCR」熱銷,事業部有了持續「秘密開發」的資本。

另一方面,白石勇磨與他的研究小組制定了一個新的格式:錄影時間二個小時、要有預錄功能、要減輕機體重量、要方便生產線製造,…這種種特性,就是日後的「VHS」。

白石勇磨的團隊不斷地試做、失敗;再試做、再失敗。做到第三台「試作機」之後,業界傳來消息:SONY拔得頭籌,率先製作出家用錄影機,取名為「Betamax」。

髙野等人是否該放棄VHS的開發呢?髙野決定「探訪敵營」再說。髙野與白石等人參加了SONY的新品公開展示會。在會上,他們看到的,是一台廿公斤重、錄影時間一小時的首台「輕量」家庭錄影機,錄影畫質清晰之外,更重要的是,Betamax比起他們的錄影帶,硬是小了一圈。

SONY正在呼籲各家電器製造商加入「Betamax」陣營,這讓不少主要電器製造商動搖不已,連松下也有意加入Betamax陣營。在此必須說明一下:松下在戰後買下了Victor,成了Victor的母公司。此時連Victor總公司都不知道自己下屬事業部無視公司策略,正在祕密發展新型家用錄影機,松下自然更無緣知道。因此,VHS計畫若是曝光過早,或外頭環境劇變,都可能因此消失於無形,但髙野從不給予白石研究團隊壓力。從SONY展場回來後,眾人的心意更加堅決:VHS將比Betamax更佔優勢。

原來,VHS的捲帶方式,採取的是「M型」正面捲帶,取名為「Parallel Loading」,這讓VHS機體可以比Betamax做得更輕巧。這是高職畢業的梅田幸弘想出來的;錄影時間長達兩小時(帶子稍大),也是剛上市的Betamax所不及。一度被人詬病的畫質問題,原因來自VHS為求機體輕巧,磁頭比Betamax來得小,畫質先天比起Betamax遜色。改善這個問題的,是另一個高職畢業生、大田善彥所發明的DL・FM處理晶片。

梅田當時27歲,大田當時32歲。兩個青年所發明的突破性技術,讓白石的團隊無懼SONY大敵當前,把VHS推上了歷史舞台。
研究團隊做出了第四代「試作機」,總算達到了髙野心中所認可的水平。他決定這已是公諸世人的時刻了。高野把賭注放在一個人身上:松下的創辦人、當時高齡八十一歲的松下幸之助。只要松下幸之助能贊同,VHS問世只是時間問題。

1975年9月3日,松下幸之助視察VTR工廠。這一天的情景,在當時諸人的回憶中,依舊鮮明地留存著。松下幸之助走近這台費時四年,悉心完成的「第四代VHS試作機」,猶如看著襁褓中的嬰兒,時而撫摸、時而窺探,不時地還提出問題。最後,他留下了這麼一句話:「Betamax已經是個100分的產品,這個VHS,我看是150分。」

據髙野夫人回憶:髙野平日不太談公司的事情,但那天回到家,髙野興奮不已,口中不斷念著:「松下先生是偉人!偉人呀!」

松下的一句話,讓一個見不得天日的VHS計畫在Victor取得了正式地位。髙野接下來做了一個讓眾人都吃了一驚的決定:把第四代試作機無條件借給各家電機大廠研究。

一台機器,只要讓同行競爭者看到內部構造,則Victor費時四年的成果,別人可能費時數個月、甚至數周就能做出一模一樣的東西。髙野可是認真的?

「把VHS規格推行於市場才是最重要的。這個目標,光憑Victor一家的力量,無法完成。我們該放棄眼前的小利,著眼更大的目標。」髙野這麼解釋著。

髙野的誠意,感動了其他同業。再加上VHS適合家用的技術優勢,促成了日立、三菱等大廠捐棄成見,空前大團結,等到VHS正式商品化時(1976年9月),雖然比Betamax晚了一年五個月,卻是一個裝置著各家貢獻的精華,非Betamax能匹敵的技術結晶。更重要的:VHS比Betamax輕了5kg,已經是一台可以自電器行直接搬回家的「家用錄放影機」。

髙野把VHS推銷到歐美各國時,採取的是同樣的作法,這讓VHS陣營攻城掠地戰無不勝。民國六十九年,台灣的大同公司也宣布從Betamax陣營改投奔VHS陣營,這也意味著我國的Betamax與VHS之爭,有了標誌性的力量轉變。

髙野在VTR事業部艱辛困難的時刻,頂著壓力,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員工。為了怕自己完成不了使命,對不起二百七十名員工,他特地在家中種滿了盆栽,決定在公司不得不結束VTR事業部時,他要一個一個登門拜訪員工家中,把盆栽送上,表示自己的歉意。髙野後來高升Victor的副社長,盆栽自然一個也沒送出。二百七十名被人視為「坐冷板凳」(日語稱「窓際族」)的員工,在他的堅持下,集體創造出了奇蹟。

1992年,69歲的髙野死於癌症,靈車行經VTR事業部工廠前,全體員工列隊工廠外,目送這位對他們「一個也不放棄」的「老部長」、真男子漢的最後一程。

台北会社員 wrote:
1960年代,美國Ampex...(恕刪)

日本魂!

台北会社員 wrote:
1960年代,美國Ampex...(恕刪)


可惡頭香被搶了

台北会社員 wrote:
1960年代,美國Ampex...(恕刪)


來幫老侯按個讚
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 - F.A. Hayek

台北会社員 wrote:
1960年代,美國Ampex...(恕刪)


原來還有這段故事
感恩大大無私的奉獻和分享
有幸接觸過Beta和VHS競爭的年代末期,卻對這段歷史所知不多,
感謝侯大分享。
這是另類打Sony臉文嗎?呵呵 Sony推的獨立規格失敗的例子真是蠻多的,Beta, MiniDisk, memory stick etc.
而這一切都成為了過去
台北会社員 wrote:
1960年代,美國Ampex...(恕刪)

台北会社員 wrote:
1960年代,美國Ampex...(恕刪)


話說我家的sony vhs錄放影機還能正常運作。

不過sony wega電視已經先走一步了,聽說畫面變成紅色的....

等等下班來回去玩看看vhs接液晶電視會變成怎樣...

很多科技產品初期都是龐然大物啊

這樣會嚇到的話,看到最早的電腦不就.....
投資一定有風險,申購前應詳閱官員財產申報書。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