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韓文、漢字以及語文的一些想法

小弟一直很好奇漢字與東亞語文的關係。當然,斷的最徹底的除了越南文,就是韓文。幾十年前的韓文報紙及書籍還參雜大量漢字,但是今日幾乎消失殆盡。令人好奇的是,不使用漢字到底對韓國人自己有無重大影響?以現況來看,顯然影響不大,否則現況不可能如此。但是即使是現在,韓文文件中偶爾還是會出現漢字。這又是為什麼?

小弟對韓文一竅不通,但是最近隨便翻了一本某韓文書籍,發現大概平均每一兩頁會出現一個輔佐漢字的括號。書籍中偶爾也會出現輔佐英文的括號,但是兩者內容不同。輔佐英文的通常是人名、地名或者是組織名稱等等,但是漢字則通常是一些名詞。舉例而言,我看到一句輔佐漢字的說明是“朝鮮籍者”。可以猜想的是,“籍者”這個名詞應該有容易混淆的同音詞,例如“記者”?很多同音詞應該可以透過前後語句來區分,而唯有在難以區分的情況下才需要以漢字輔佐說明。

試想我們如果有一天我們以注音符號做為正式文字而大幅取代漢字,結果可能跟目前的韓文狀況類似,也就是只有在前後文無法準確判斷特定名詞時才需要以漢字說明。好處是中文書寫會變得極為容易,基本上小學一年級就可以掌握注音符號的拼音,日後也不需要學習大量的漢字。撇開政治、歷史、文化感情等等因素不談,這樣的改變對學生而言是正面還是負面?


knah wrote:
小弟一直很好奇漢字...(恕刪)


把中文變拼音文字
老毛早就想過了
鼎 鑊 甘 如 飴 求 之 不 可 得
學過日文,目前在學韓文
兩者文法非常類似
兩者一樣都是拼音語言
像英文一樣
就是寫跟說出來的都一樣

但中文就不一樣
我們說出來的會變成一個字一個字
因此日文中大量的使用了漢字
就是因為怕容易造成混淆

韓文比起日文更多從中國來的單字
但奇怪的是他們現在拿掉漢字
許多年輕人都不會閱讀漢字
就像我們生活中充滿了注音符號一樣
當然這在生活上沒有什麼太大問題
可是遇到許多專有名詞時就容易產生誤會
尤其人名地名的時候

我看過韓國朋友的身分證
他們會在上面註上漢字方便辨別
否則今天警察抓到一個犯人叫金日成
怎麼知道是哪個日哪個成呢

外國人如果會五十音,會看韓文的圈圈框框
看到日文韓文
唸的出來應該不是太大問題
雖然不懂那是什麼意思
可是今天一個老外拿到了中文書
即使他中文講得很流利
他也不一定可以念得出幾個字吧

所以正面負面很難說
語言跟文字是數百千年演化下來的
目前韓文拿掉漢字在生活上沒有太大的問題
但為何日文對漢字文化那麼地捍衛呢
甚至比起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呢
也許過個幾十年後或百年
韓國發現沒辦法脫離漢字的時候
那時候搞不好又會回到以前一樣呢

knah wrote:
小弟一直很好奇漢字...(恕刪)
韓文以前用漢字 為了去漢化廢除漢字不使用
如果是6年級生還會知道現在的首爾以前叫漢城
古時候的東西用漢字寫很容易分辨出來 現在念得出來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如果都用注音代替漢字 一段文字念完可能只能玩猜猜看是什麼意思
漢字太多同音不同字 就連詞都同音 全用注音寫....應該是不可能啦
所以韓國跟越南一直都非世界強國

明明就方塊字文化硬改成拼音除了造成文化斷層有時麼好處?

西方文化用拼的但很多字首字根字尾

能跟希臘文化羅馬文化相連接

亞洲的象形與拼字如果硬轉拼音會成什麼呢?

zuzu wrote:
學過日文,目前在學...(恕刪)


中文字像龍

看看韓國不喜歡龍改用蚯蚓

那差的多不多?
好處是中文書寫會變得極為容易?

單一些口音及第幾聲的差別

同一句話就能寫出好幾種

寫當然容易

但讀起來能不能讀對

讀寫傳個幾次後能不能一樣

就未必了對嗎?




扁擔長 板凳寬 板凳沒有扁擔長 扁擔沒有板凳寬

扁擔要綁在板凳上 板凳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 扁擔偏要綁在板凳上

不知扁擔綁在板凳上 還是板凳綁在扁擔上


西方國家為何常常分裂

如果把那一串用注音文傳寫個幾遍

到底誰寫的對會不會吵成一團?

然後堅持對的自成一群互相不服


據說以前人類想蓋一座高塔上天

上帝只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就瓦解了對嗎?
knah wrote:
小弟一直很好奇漢字與東亞語文的關係。當然,斷的最徹底的除了越南文,就是韓文。幾十年前的韓文報紙及書籍還參雜大量漢字,但是今日幾乎消失殆盡。令人好奇的是,不使用漢字到底對韓國人自己有無重大影響?以現況來看,顯然影響不大,否則現況不可能如此。但是即使是現在,韓文文件中偶爾還是會出現漢字。這又是為什麼?

小弟對韓文一竅不通,但是最近隨便翻了一本某韓文書籍,發現大概平均每一兩頁會出現一個輔佐漢字的括號。書籍中偶爾也會出現輔佐英文的括號,但是兩者內容不同。輔佐英文的通常是人名、地名或者是組織名稱等等,但是漢字則通常是一些名詞。舉例而言,我看到一句輔佐漢字的說明是“朝鮮籍者”。可以猜想的是,“籍者”這個名詞應該有容易混淆的同音詞,例如“記者”?很多同音詞應該可以透過前後語句來區分,而唯有在難以區分的情況下才需要以漢字輔佐說明。

試想我們如果有一天我們以注音符號做為正式文字而大幅取代漢字,結果可能跟目前的韓文狀況類似,也就是只有在前後文無法準確判斷特定名詞時才需要以漢字說明。好處是中文書寫會變得極為容易,基本上小學一年級就可以掌握注音符號的拼音,日後也不需要學習大量的漢字。撇開政治、歷史、文化感情等等因素不談,這樣的改變對學生而言是正面還是負面?

可能跟現在日本年輕人用的日文狀況也類似

「聽說」啦,「聽說」

「聽說」現在日本年輕人用的日文,絕對大量的平假名

我會說平假名是長得像『草書的』注音符號

長得像"部首"的 片假名 也越來越少用了

我會說片假名是長得像『楷書的』注音符號



附註

曾經看到《卡通義呆利》有這樣的一段

耀,教給了菊,複雜的楷書漢字

耀︰「很方便吧

菊︰「我選你們的這個(草書,安→あ;楷書,阿→ア)」

耀︰「...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randerpy wrote:
漢字太多同音不同字 就連詞都同音 全用注音寫....應該是不可能啦...(恕刪)


這一段恕小弟難以同意。我們日常講話如果以國語溝通,莫非一定要搭配字幕?一種語言既然可以透過口語溝通,就絕對可以使用拼音文字。當然,某些名字或難以透過前後文辨識的同音詞需要佐以說明,但這是無法避免的。例如我們如果以口語形容自己的姓名也得說”口天吳“云云。這並非漢語獨有的問題,老外的姓名千奇百怪,也經常需要說明如何拼。英文中也有一些同音詞,如果只是說一個單字而不搭配前後文,如何知道是"night"、"knight"、還是"nine"?但這不代表不能使用拼音文字。

是否可以全用注音寫,只要看小朋友就行了。在他們還沒有學國字前,是否可以單純用注音符號作文?如果可以的話,就代表這是絕對可行的。我們習慣看漢字,是因為看多了之後可以將符號與意義聯想在一起,但是其實拼音文字使用久了也有類似的效果。


kantinger wrote:
上帝只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就瓦解了...(恕刪)


所以秦皇書同文真是不得了的事情,因為他破解了上帝的語異音,使得天下(中國)大勢分久必合成為可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