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少同性戀的,為什麼現在同性戀越來越多?
以前看亞歷山大大帝電影,描寫亞力山大玩膩了女人改玩男寵,
或是歷史上有斷袖之癖的權貴人士,
好像同性戀都是一些有權有勢的,
沒聽說老百姓也搞同性戀的...
補充說明一下
目前在01上很多討論同性戀問題,
我覺得吵同性婚根本不是重點,
重點是同性戀根本不會在基因遺傳裡,
那同性戀到底如何繁衍成現在的情況,
或許同性戀只是一種思想,
而古代有權有勢的人可以用權力將他的思想實現,
現在則由教育和媒體協助老百姓實現。
12/12補充
認為【同性戀是天生】,【性向無法改變】的人請等科學家幫找出同性戀基因,
討論問題請對事不對人,謝謝。
clark9527 wrote:
即使正史不會寫老百...(恕刪)
請參考維基百科
以下節錄部分,詳情請您自己點去看
不要再說查不到相關資料,請多GOOGLE
中國同性戀史
男子同性間的情慾,自中國古代以來就有所紀錄,稱之為男色或男風。中國早期史書,如逸周書、戰國策就傳有「美男破老、美女破舌」的說法,將男風與女色相提並論[2][3]。有學者甚至主張,中國最早詩歌總集《詩經》部份篇章為「兩男相悅」之作[4]。春秋戰國時期,彌子瑕與衛君餘桃[5]、龍陽君泣魚固寵[6],以及兩漢時期,漢哀帝不忍驚醒董賢斷袖而起的事蹟[7],皆為後世津津樂道的男風典故。
明清時期,著名中國古典小說《聊齋誌異》、《紅樓夢》、《金瓶梅》對於男性好男風一事同樣有所描寫,當時還出版專門敘述男男歡好性事的中篇小說集《宜春香質》、《弁而釵》、《龍陽逸史》,文雅讚美男風情誼的小說《品花寶鑑》,以及收錄歷史上各種男風外寵事例的《斷袖篇》[8][9]。相較於男風,中國歷史上關於女性間情誼的記載較為隱密少見[10]。大抵而言,古代中國社會,對於同性之間的性行為或同性愛,沒有像中古世紀和近代西方社會那樣廣泛而嚴厲的懲罰,對於同性情慾雖有讚賞之詞,但也有非議的言論[9][11]。
到了民國時期,「同性戀」一詞和圍繞在該詞的醫學理論傳播至中國和華人地區,逐漸促成對同性戀的社會污名。當時被譯介至中國的西方性學家,包括赫希菲爾德、艾利斯、布洛赫、埃賓、佛洛伊德和卡本特等人。在這些翻譯作品中,不只有病理化的論述,也呈現了卡本特把同性愛當作一種高貴情感的觀點,而在1920年代之後,讚頌同性之愛的論述變得愈來愈弱,病理學的論述則佔據了主流地位[12]。在法律條文上,清末頒布的《大清刑律草案》、民國時期的《中華民國暫行新刑律》、《中華民國刑法》和1979年後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都未專門針對同性性行為定罪[13]。
儘管無法律明文定罪,在兩岸分治時期,政府對於同性間情慾或性行為的司法管制仍真實存在,中國共產黨政府將之視為流氓罪中的「其他流氓行為」[14],中國國民黨政府則時以「違警罰法」中的「妨害風俗」之名予以拘留[15]。到了1991年,中華民國政府終止動員戡亂廢止「違警罰法」,警察權力逐步限縮。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廢除了流氓罪,政府的司法管制才逐步放鬆。2001年,同性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精神障礙名單中刪除[16]。2009年,中國大陸地區舉辦第一個同志自豪活動:上海驕傲周[a]。由於官方對同性戀採取「不支持、不反對、不提倡」的態度,使得相關議題在中國變得有些敏感和邊緣化[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