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1年至1988年間,台灣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57%,1988年至2008年間為6.1%,2008年至2015年間為2.8%
這是我在網路上搜尋到的資料

依據我理解台灣早期是農業社會,後來由於代工使台灣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在那時代密集生產半導體,、精密機械、電子產品之類的,於是台灣進入一個經濟快速起飛,成為亞洲的主要經濟體之一。

小弟今年21歲也沒有體會過那個年代的經濟起飛是甚麼感覺。

好綜合上面我所提的,人人在那個年代人認為電路,半導體設備為台灣主要經濟來源,於是靠這個,人人有錢賺。
可是到了現代,整個產業就算沒有整個轉移,但多少也已經轉型成軟體數位時代了吧。我稱它為數位時代好了(因為我不曉得如何講 哈哈哈)


在這個數位時代,無論生活,食衣育樂,或是傳統行業的行銷都與網路扯上。獲取資訊的方式也大多都是由手機網路取代傳統的報章雜誌。但為什麼台灣這一塊就是發展得十分緩慢?相較於對岸,叫車叫外賣各種網路平台互聯網出現的改變生活的型態。
但在台灣這樣的數位時代我感覺發展得很緩慢,像一個uber行業也這麼久才有一個結果,另外大家打開手機使用的app有多少個是台灣在地的??

前陣子我問過許多人,大意就是一個軟體服務出現在台灣,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個行業無法賺錢,或者看不到未來。我觀點
是認為若是沒有搞頭為什麼對岸或是全世界整個環境都繞著這些軟體服務轉?

我最大的疑問為何台灣無法出現像FB,line,微博百度,相同規模的產品出現?為什麼這一塊的事物台灣整個產業十分緩慢,甚至無法接受。

文章關鍵字
蔡小慶 wrote:
台灣新興行業疑問!
...(恕刪)...
前陣子我問過許多人,大意就是一個軟體服務出現在台灣,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個行業無法賺錢,或者看不到未來。我觀點
是認為若是沒有搞頭為什麼對岸或是全世界整個環境都繞著這些軟體服務轉?

我最大的疑問為何台灣無法出現像FB,line,微博百度,相同規模的產品出現?為什麼這一塊的事物台灣整個產業十分緩慢,甚至無法接受。

反而我會說,因為台灣「看太多了」?

例如在 FB 之前,有個有名的"無名"?
端看它風雲起,又看它隕落?

line 之前是 msn 吧? 再之前是 AOL 吧?
現在我講 AOL ,大概會被笑吧

一樣的
今天流行的 FB、line
沒人敢掛保證說,它們不會跟"無名"、AOL 一樣

比"電腦"更快消逝在時代巨輪裡面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蔡小慶 wrote:
我最大的疑問為何台灣無法出現像FB,line,微博百度,相同規模的產品出現?為什麼這一塊的事物台灣整個產業十分緩慢,甚至無法接受。...(恕刪)

你看到的是活下來的公司
當年網路泡沫化沒活下來的不計其數

別把台灣看得太偉大
假設平均一萬家才有一家做到頂尖
對大國來說滿足基數的也許好幾個
而台灣就是零個邊緣
鼎 鑊 甘 如 飴 求 之 不 可 得

蔡小慶 wrote:
在1951年至1988...(恕刪)

約在30前
CCTV這產業
在台灣起飛時
一台監視器售價在7500-8500間
當時月薪實領一萬八
現在
一台監視器售價在5500-7000間
新進同事現在實領月薪二萬二
「世界上有兩種無窮無盡:一種是宇宙,一種是人類的愚蠢。......」/愛因斯坦
軟體公司 已全球化了。

像 Windows、Android、internet 。

美國公司花不少錢研發。有錢好辦事。

假設某game是世界性,能賣六千萬套

一套賺它200元就有120億,但開發要100億。

另一種小成本預算千萬,只賣幾萬套 可翻倍賺千萬。

台灣老了。。。對比下人口老齡化就知道了
農業!
未來會因為高溫炎熱,無水無電,但人總要吃!

要是有人想太開,例如北邊寒冷的那國,明天凌晨給你丟一顆原子彈。
那未來會來的更快!

蔡小慶 wrote:
在1951年至1988...(恕刪)
蔡小慶 wrote:

可是到了現代,整個產業就算沒有整個轉移,但多少也已經轉型成軟體數位時代了吧。我稱它為數位時代好了(因為我不曉得如何講 哈哈哈笑)
在1951年至1988...(恕刪)


好小子(讚美),沒差太多,再加一個,知識經濟,有別於製造,也就是行銷、管理、設計、研發等項目的跨產業功能。

回到您的問題,就我粗淺的瞭解:

國家政策:

群眾要有人給方向,無論您說的台灣奇蹟,或是其他國家,產業的發展與轉型是國家總體經濟發展計畫之一。這尤其對多數是中小企業的台灣非常重要,因為中小企業缺乏知識與技能,觀察及識別新機會與危機。中小企業的重心,可理解的,是在每天的運作。所以需要有政策導引他們。

國家政策包含培育及導向勞動力,往新的產業或型態走。沒有適當的勞動力也是白說。

提供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不用法規刻意製造,專為財團設計的門檻,例如高資本額限制。

提供及鼓勵往國際市場發展,因為內需市場無法提供足夠成長空間。歐美大型企業都需國際市場,同時台灣經濟也是靠國際市場,所以絕對不能忽視及放棄國際市場。

提供簡單及透明的金融管道給創業及成長的新興企業。不一定要政府親自作,國外很多是創投,但創投是看報酬率,其中上市/上櫃是其中之一,這就又牽涉到,透明及公開,沒有黑手操作的股票市場。

當主客觀環境有人,老百姓就願意博,因為有成名立萬的機會。哪怕是1:1000,也有人要賭成為1/1000。

否則,最壞的狀況就是,沒有希望,沒有夢想。

基本上,前面條件沒有一項存在。

所以說就....

Youshouldreborn wrote:
好小子(讚美),沒...(恕刪)




你好! 謝謝就你的分析,這個回復我想就是我要的答案了。

但是我依舊不明白一點

綜合種種因素,不管您說的知識經濟或是這個時代的走向趨勢也好? 你認為台灣目前可以在這個產業中殺出一條血路嗎?

蔡小慶 wrote:
你好! 謝謝就你的...(恕刪)

很難
手邊剛讀完一份研究期刊
研究在職人士回到學校進修動機方面的主題
其中有列舉21項主要動機
其中有一項是因為科技發達時
這些人士剛好在就學時期
由於網路衍生不同產物
如遊戲
網路遊戲消耗不少學習、讀書的時間
造成畢業後進入職場發現自我本質不足
另一個也蠻有趣的原因是風氣轉變資把許多讀書時間消耗在結交異性朋友
知識經濟已經是成為金字塔架構的模式

而在金字塔中下段的人投入勞資市場
中上段的不是進入公務單位就是繼續留在學術界
產業要不到中上段的勞工
「世界上有兩種無窮無盡:一種是宇宙,一種是人類的愚蠢。......」/愛因斯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