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各位大大一個問題……有點打結惹……當預期買入8元的商品,賣出20元,期12元的獲利。與賣家經討價還價後,,以12元購入。1. 在8元-12元的成本,多了4元成本。2. 預期的利潤從12元落到8元,,少了4元的利潤。所以,中間一來一往,損失了8元????有相關的邏輯可解釋嗎????
原本投入24元成本買入的東西可以賣60元...賺36元現在變成投入24元買入的東西....只能賣40元只能賺16元從數學的角度下手直接算成本跟收益才能免於文字的陷阱成本會直接的咬死你用來周轉的資金換句話你吃的虧..不是每20元的營業額只有少賺4元而已一樣的營業額....不但利潤變少你身邊準備的錢還要原本的1.5倍才夠週轉如果你跟人計價請款....要月結還要開票那你的算盤要自己算的清楚一點
1. 在8元-12元的成本,多了4元成本。2. 預期的利潤從12元落到8元,,少了4元的利潤。損失8元該不會是把上面多4元成本和少4元利潤相加吧成本多4元=利潤少4元這兩個是同一件事用不同文字描述出來實際上就只是損失預期的利潤4元
SilasWu wrote:請問各位大大一個問...(恕刪) 其實,這是數學也是邏輯問題。要計算,前提要先釐清你想算的是哪種問題。假設:妳原本月薪5萬,妳辭職去國外留學每個月房租水電與學費的平均開銷為10萬元。那麼妳去國外留學的「機會成本」就是15萬。因為你放棄每月5萬的收入且又增加每月10萬元的支出。妳每月的「總損失」是15萬元。但是妳前面說到的是純成本,純粹是預計可以賺的數字變少了,就不能用機會成本來看,否則會放大到無邊無際。機會成本計算要有個明確範圍。否則前面說的每月5萬月薪,把它假設成投入股市每月可以翻5倍,那就不得了。有些人計算數字會用「料敵從寬」的方式來計算,這也不一定就是錯的,要看這筆錢移到另外一個地方真能得到如此樂觀的回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