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順境,家境富裕或是人生勝利組,就算有挫折,也不大,而且神明也會保佑他們,為什麼紫南宮借錢紅?就是因為有錢人借了有感應,有錢人的苦惱在有了10元要怎麼得到20元,最多就是小孩不受教。
而窮人或是失敗組連吃飽都都有問題,更別提其他的,神明當然也不會保佑,最多就是讓你不出意外,去紫南宮借錢,有在那裡賺錢嗎,還是加薪升官了?大家可以問,都沒有。
很簡單的例子,多少酒駕上新聞,就是有錢人撞死窮人,獲得輕判。窮人生來就是來陪襯有錢人,否則人人均富,還有什麼看頭?也不會有不公平的事,因為一旦發生糾紛,兩邊都有資源可以開幹。
有資源的順境人,就可以作很多事,隨便就可以拿到幾十億的資金,就算事業失敗了,還有本錢再起,不管他敗掉的是多少億;沒有資源的逆境人,開個小店,虧個幾萬元,就已經不得了,可以一輩子無法翻身。
有錢人擔心的事賺不到更大的錢;沒錢人擔心的是,老了會不會當遊民,因為年紀大了,就找不到工作,多少遊民是又老又病?以前沒錢根本不用想治病,更早以前醫院要保證金,後來付不出保費要鎖卡,誰來替他們想一想?現在雖然不鎖卡,有錢人可以拿錢買最好的醫療,沒錢的人只能用健保的基礎藥品,而且還有一堆不給付,說來說去,治病還是錢!
雖說作人要努力,但是有用嗎?去上班就是死薪水,奢望老闆加薪?年輕時可以跳槽,老了跳得動嗎?沒有資源,開個小攤,乾等客人,還要老天願意賜你生意,過去台灣的經濟好一點,還可以慢慢熬,現在讓你虧個三個月半年的,你收不收?
你覺得老天公平嗎?
kindkill wrote:
處在順境,家境富裕或(恕刪)
南懷瑾: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
時間:2019/3/12 作者:虛勉居士
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不怨恨他人,也不羨慕他人。
真正的佛學講因果報應並不是迷信的話,而是一句很科學的話。你昨天罵了人家,當時人家對你笑笑,心裡已經有了仇恨,有機會他一定會報答你的,不會客氣。這就是因果,這就叫做業
佛學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輪迴、三世因果上,但是據我幾十年的經驗所知,學佛學道的人,沒有幾個真正相信六道輪迴,更沒有人相信三世因果,至少沒有絕對的相信。這並不是迷信,至少在理論上搞得清楚的人沒有,至於事實上求證到的更是沒有。這些都是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因為不相信六道輪迴、三世因果,所以你學禪也好,學密宗也好,學淨土也好,根本基礎上是錯誤的,等於想在沙灘上建房子一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中國文化處處講因果,這因果的觀念並不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才開始確立,並普遍被社會套用在語言文字上。我們的《易經》老早就有這種思想,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至於孟子,這裡所引用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同樣是因果報應的觀念。
從形而上哲學的觀點上講,大自天下國家的政治,小至家庭個人的處事,真正的善惡是非,是因時因地為準,很難下定論。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轉變,是非善惡,也有所顛倒。但只有因果的定律,是絕對肯定的,乃至唯物世界的一切科學法則,也不能違背因果律的原則。……
因果定律的存在,無論唯物、唯心,都是同樣的事實……我們先看一看清朝的開國之初,所謂“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在他開國稱帝的第四年,親征原屬蒙古後裔的葉赫族,盡滅其國。葉赫族貝勒金台石率妻子登所居高台,寧死不投降,而且發誓,只要葉赫族有一人在,即使是女的,也必報此恨。因此,清朝兩百多年,遵守祖制,絕不娶葉赫族的女子做后妃。但到了奕詝即位,年號鹹豐的時代,葉赫族的後裔,就是“清史”有名的“慈禧太后”那拉氏(葉赫族原為納喇氏,音譯不同),偏又入宮成了貴妃,又生了兒子,即六歲就接位的同治,只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十九歲便死了。以後便開始由慈禧策劃,名為兩宮皇太后的懿旨,立了光緒。實際上,就是慈禧專政,一直到把清朝徹底毀滅,就是她一手所造成的後果。這是巧合,或是前因的反覆,就很難論斷了,但卻是一樁真實的歷史故事,並非虛構。
循環反覆的因果定律,正如《易經》泰卦爻辭所說的“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的道理。“為政”果然如此,做人做事,何嘗不是如此。這也就是曾子所說“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
沒有因果關係,這個世界一切都不成立,法律、政治、經濟、醫藥、建築、飲食男女,統統都在因果關係中。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也講報應,做好事的人上天堂,做壞事的人下地獄。那么,因果誰作主的?誰判案讓你報應?佛教不承認有人審判你的罪,判你下地獄上天堂。為什麼不承認?因為這是因果的道理,是個大科學,上天堂下地獄,六道輪迴,三世果報,都是我們自主的。我們學佛,是要認識生命自主的東西,這個自主不是你現在想作主就做得到的,所以修行的重點在這裡。
一切因緣生,緣起性空。既然性空,我何必學佛呢?有一樣東西也不空也不有,“善惡之業亦不亡”。既然無我無造無受者,那你說:我不妨作惡吧?不是教條禁止你,是業力不失!你說:空了還有什麼業力?有空的業!空就是因緣,就是因果;空為因,所得的果報是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