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記得這個字只是單純的第三人稱而已
男女通用
並沒有特指男性的意義在裡面
不過現在很多留言區上如果以"他"來指稱女性的話便會被指用字錯誤
請問是什麼時候改變的?
因為印象中以前並沒有這樣的問題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62556134251fad4116010e30
单就「她」这一字形来说,其实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存在。但那时的「她」字其实是「姐」或者「毑」的异体,是方言中对于母亲的称呼,并不做代词来用。
她 = 毑 = 姐 (都念 "解" 母親 的意思!)(mobile01電腦說:禁用注音符號!)
马礼逊于 1823 年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中则将英文中的he、she、it分别译作「他男」「他女」「他物」。
而在中文里最早尝试用特定汉字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则是广州人郭赞生,他在1878年翻译出版的《文法初阶》中首次用「他」「伊」「彼」分别对应he、she、it。
民國時代,才開始將 她 當作 女性的他。
Fgjhfche wrote:
??我問的是"他"字...(恕刪)
這就是:排他性漸漸取代了互易性而已!
當西方勢力強大,中文對應 he she it 出現困局後,就一直廣泛討論與演進。
為了迎合西方尤其是英文,當使用 她 專指女性, 那麼漸漸地,他 就專指男性了。

若您覺得這篇不足以解釋,"他" 目前廣泛使用於男性(但非完全,例如:「他們」,有男又有女),那就無解了,不然你自己搜搜看吧。而且文字與語言是活的,慢慢演進,沒有明確精準的時點,除非政府強力介入!
可以考慮看文末這本書:
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266497
第六章:

註:
說實在的,我欣賞你求甚解的精神,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害死華人!
或是說華人是不精確的民族!
建議教育部在讀這篇〈五柳先生傳〉的時候,批判陶淵明一下!或是取消本篇!
其實,我不知道,現在沒有國立編譯館了,是否各出版社仍必選此篇?
關閉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