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以前亞洲娛樂王國時期,都會出一堆大紅大紫的藝人歌手,
那些歌手多半是從歌唱選秀比賽中出來的,過去這種比賽很多,
像以前的五燈獎,三立21世紀,到後來的星光大道,快樂星期天...
只是後來台灣娛樂圈走下坡,此類比賽跟著一一停辦,
近年雖然有聲林之王,但不像過往的星光大道如此風光..
假如想要振興娛樂圈,讓台灣重回華語音樂領頭羊,
把歌唱選秀比賽做大會不會是一個方式? 比如年度最終決戰讓比賽者到小巨蛋比,
第一名獎金提高到500萬,第二名300萬,第三名200萬之類(過去星光大道第一名300萬)
說不定一票人參賽,小巨蛋之戰搞不好還會吸引爆滿觀眾,
前三名者本身就有基礎人氣,被音樂公司簽走出唱片走老蕭模式走紅也不無可能,
(老蕭以前在餐廳駐唱,星光大道得名後駐唱餐廳都爆滿,上節目收視率也爆高,
原本就有一票粉絲,出專輯後馬上直升S級明星)
只是,現在的音樂公司或是娛樂公司願意砸錢這麼玩嗎? 恐怕很難
現在的問題是,娛樂圈太沒出路!沒飯吃!這2-30年來...整個娛樂產業都崩毀了
你不要忘了,食衣住行育樂,樂在最後面,飽暖思淫慾,要先有飯吃飽了...後面才會開始想變花樣
50-70年代,是因為經濟在起步,所以開始有應酬,有酒家文化,歌女...西餐廳..歌廳秀
80-90年代,經濟起飛,上面下面大家都有油水,所以八大行業,酒店文化也養活了很多各階層的人
台灣以前是各種中小企業,製造業的王国,外銷讓大部分人都賺到了第一桶金, 但現在呢....
當某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開使用分化,製造族群對立..販賣恐中
用各種手段拖住其他黨的各種施政措施
結果是什麼?
明明身處新世代最大經濟體的崛起中心,卻自己把自己玩死,變成所有貿易協定..關稅互惠之外的邊緣化角色
然後自己帶頭炒作房產,坑殺全民
當所有企業主都發現,所有的努力都不如房地產好賺時.....那誰還要做實業?
是台灣人自己不把自己當一回事!
永遠只會沉迷在意識形態上,覺得嘴炮自己是台灣國的人,不是ROC,內鬥最爽最重要!
綠媒只想掌握自己的媒體當成洗腦工具。然後用力的封殺異己
最後所有频道不是新聞洗腦台就是鄉土,在地化,這種媒體環境誰能活?
前面既沒有享受到網路時代爆發新創的好處,更沒有搭上現在世界最大經濟圈的紅利
(或者,準確的說,無能政府的故意不作為,讓有享受到各種重大紅利的老板,都沒有往下分享給國人)
所以各種產業都吞下苦果(不光是演藝圈,這個現象適用國內所有產業)
重點就是~~大部分的升斗小民都越來越窮,都窮太久了!
以前一捲錄音帶130-180 ,一張CD 2-300塊
但MP3時代,你買過什麼?誰不是上網到處抓的?
這時,唱片業就幾乎全死了
歌唱可不是只有唱歌跳舞那麼簡單,如果沒有好的作詞作曲跟編曲一直創新佳作,江蕙再會唱也不會紅幾十年。
音樂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有天分跟專業的人,更不用說台前幕後
以前的演藝圈有整個完整的產業鏈,相關從業人員都有飯吃
但是當所有人都吃不飽,被迫離開後,這個斷鏈常常就很難再補齊
在崗位的人都死光了,又沒有人願意投入,就會變成惡性循環
現在的電視台還有多少綜藝節目?還有多少自製的戲劇?
答案很明顯
現在誰敢投錢?誰敢做節目?
在商言商,沒錢賺的是誰要做?
但你說沒市場嗎?我相信也不是
你看韓國近年的娱樂事業發展的多好,你看現在口碑台劇..跟網飛合作的戲劇都是熱賣的保證
但韓國跟網飛是突然吃了大力丸嗎?
人家深耕練習生..編劇..美術...各領域可不是一天兩天
網飛給的預算可不是三民自那種.....
所以,結論還是...台灣人一直都沒有抓對重點,只喜歡賺快錢,不願意認真的做好各種基礎環節
人家只要努力打好籃球,打好棒球...就可以年薪幾千萬上億------因為有NBA 大聯盟的存在
娛樂圈也是一樣,因為出道簽約有亮麗的收入,有片約有代言...吸金快
產業健康有出路,這才是生態鏈的吸引力
俊男美女或有天分有興趣的人才會願意投入
以前的年輕人,最大的興趣都是玩樂器,搞樂隊...因為拉風..吸引美女
要當搖滾鼓手!要當最帥的電吉他手.....
現在幾個人願意學吉他?學鍵盤?
都沒人喜歡搞音樂,怎麼會出現人才?
沒有愛好者,沒有興趣支撐
什麼都不會出現,當然,也要有錢有飯吃才會長久
現在的年輕人都被移動端(手機)跟社群綁架了
整天發些P到爆的自拍,或是沉迷在各個小姐姐的FB IG
最後只得到一些爆乳的女體圖,只關心誰誰去哪吃飯?又曬了什麼新貨......
卻忘記了抓住行動通訊的紅利!更生疏了製造明星的能力
影視娱樂業,是個造夢,包裝夢幻,販賣幻想的行業
問題是,在各種生活的壓力下,你還剩多少夢想?
大多數人都不敢想明天了,哪來夢想?
如果你的兒子女兒跟你說,他要去歌廳駐唱,當練習生,去進影視圈
我猜,大多數人都會昏倒.......這就是現實
結論就是,每一次時代的進化,台灣人都是後知後覺的
就這樣東折西扣,跟政府有意操作之下
成了今天的模樣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