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開一家KTV或餐廳,客人帶酒會被收開瓶費的原因是什麼,
是因為店家沒從你這賺到酒錢還要清理你從別處買來的酒瓶,
開一家便利商店的老闆,
想當然也不希望別人把非自家購買的產品丟進自家的垃圾桶,
我覺得也很合理,
能丟的想當然是從自家購買的產品。

這故事發生在十月底某天的下午4點左右,
小弟拿著手提袋要去全家領兩件貨物,
順手將之前在該店買的UCC咖啡和維大力空瓶丟進資收的桶子,
然而這家店新來晚班看到後,
一直鬼打牆講垃圾桶不能丟"家庭垃圾",

我就一整個大無語,店員抹黑客人都能瞬發了嗎?
我回他說我有電子消費紀錄,瓶身飲料掃過條碼也能證明是在本店購買,
他硬要扯別間店也能刷條碼的無腦迴圈,
而更奇葩還在後面,
在我不斷強調本店購買的飲料能不能在本店丟時,
該店員直接嗆我說會找全家總公司法務來調查我。

哈~本人在便利店丟兩瓶在該店消費完的飲料瓶,竟然被店員恐嚇要找法務查我,
在便利店消費那麼久,第一次因為兩瓶飲料被店員嗆聲找法務。

是否現在全家都教店員,客人來店消費全家就送法務集點活動嗎?

ps:客訴信箱根本不給反應,也難怪該店員那麼會嗆客人~
文章關鍵字
有些設置在社區或大樓的店
垃圾就隨社區或大樓以民生垃圾方式處理
現在民眾的民生垃圾分類管理比較嚴格
他們還要處理廚餘與清洗


這些隨社區大樓的民生垃圾處理的店家,沒有委由民間機構收垃圾,每月可以節省好幾千到數萬元的支出。


除非你真的有發票或在現場食用(使用)
當然不收你從外面帶來的。

像我家樓下的超商跟對面的超商,他們產出的垃圾就是隨大樓的垃圾交由環保局清潔隊的垃圾車收走,而旁邊獨立的店家則是交給民間機構的垃圾車收走,費用差很多。

如果這些超商委託民間公司回收,便當與飲料得漲價。
「世界上有兩種無窮無盡:一種是宇宙,一種是人類的愚蠢。......」/愛因斯坦
帕達鴨
我還真的有全家app的消費紀錄及電子發票,今天我並不是不消費,而是消費了還要被無中生有。
瘦虫弱精
現在很多人有強烈的自以為是的意識,遇上了,算誰倒霉很難說。我家樓下附近最近出現好幾個。
"順手將之前在該店買的"
所以是買了回家喝完
再用手提袋裝著空平帶回店裡丟嗎?
JasonStock
看他的前後敘述, 應該就是這樣, 我是不會這麼刻意還把買回家飲用完的瓶子, 再帶回賣場去丟棄; 一般店家收的是當場食用完後的瓶子~
帕達鴨
JasonStock 我去年以前的作法也跟你及一般人一樣,買完回家吃了就丟自家裏,但自從小7引進回收機後,我一直在思考企業責任及企業回收的問題。財富分配最多的企業責任到哪去了?
瓜田李下,何必呢?
帕達鴨
兄弟,你在便利店丟過垃圾嗎?在加油站上過廁所嗎?有因此被店員酸過?
alwayslee wrote:
"順手將之前在該店買...(恕刪)

其實,這個店員搞怪已經是第二次了,
上一次我在同一家店跟店老闆買了三百塊的飲料喝完後,
將空瓶裝環保購物袋打算再去店裏再次消費買一堆飲料,
這個店員也是二話不說就先抹黑我丟的不是在店內消費的家庭垃圾,
他也不管你是否是真實,給他看紀錄他不看請他查條碼,
他還是一直抹黑我丟的就是將非店內消費的垃圾丟入桶,
我就納悶了,你不檢查實際情況也不看客人提供的真實消費紀錄,
就使勁鬼打牆家庭垃圾.....

ps:感覺有種被對岸城管、大樓物業支配的感覺
buzzbee wrote:
瓜田李下,何必呢?(恕刪)

我的出發點可能不太一樣,我認為消費者在購買東西時是被動消費,
企業今天要做玻璃、塑膠、利樂包容器時,消費者無法決定產生的垃圾,
因為口味人人都不同,所以是被動接受垃圾形態,
而企業決定並產生的商品廢棄物且是實質獲利者,消費者應該送回販售平台,
讓企業了解自己應該負擔一部份的企業責任,
並非一句家庭垃圾把自身的責任都推乾淨。

當然,前提是真實在該店消費,而非將他店的垃圾都傾倒給店家,
也是會造成店家的收支不對等。

ps:當那位店員抹黑不求證還說找企業法務來調查時,我認為每一位真實購買消費者都會很受傷。
一切都是錢的問題



環保局人員同時發現,還有店家試圖偷渡,

店員丟垃圾時刻意不穿制服,被眼尖的清潔隊員當場抓包,

除拒收外並做成記錄。
所以你把前幾天喝完的飲料罐再丟回超商,當作是酒矸回收阿
難怪店員會生氣
當然你的邏輯也不難理解
只是不合這個社會的主流觀點
taij0709
也不是很多垃圾還特地帶去丟超商..其實這樣很奇怪?有必要嗎?
wieter wrote:
所以你把前幾天喝完的...(恕刪)

其實,該店員第一次起駕時,我就找過店老闆,就連老闆都認可店消費店回收的企業理念。
我舉例,像是小7為何在部分門市設立自動回收機?
歐洲很多環保理念先進的國家,都強制企必須要設定回收金,以避免企業不斷的浪費地球資源。
不是我不一樣,而是台灣的新聞太封閉了,不斷的限制人民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洗禮。
企業製造企業回收,才是環境保護的正循環。
企業的商品回收機制,是去針對政府法規做稅捐的形式或是補貼下游業者去做回收,
並不是直接針對消費者適用(除了台啤的酒瓶跟米酒瓶,這也是另一種台灣之光)

便利商店賣出的商品也沒有包含垃圾處理費用
在台灣,對終端的消費者民眾來說,環保回收處理的費用基本上等於0
各種各類的回收品都可以免費丟給清潔隊

你現在只是把自己的垃圾處理時間成本丟給店員去處理
你的想法合理,但是你並沒有做出相對的付出(你買的商品價格跟別人一樣)
講白一點,就是佔人家服務業的便宜而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