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訂報紙,以前都是大標題看一看,最近有空時會深入去看一些議題,例如前陣子的急診量能不足與健保制度的調整,
看報紙會累,但是得到的資訊與手機的不同,例如,從手機上,我不會知道行政院長做了什麼事,只知道他支持罷免國民黨立委。(備註:我看的不是自由時報)
手機看到的大部分是爭議性的話題,如果內容寫太多,我也不會想在手機上看。唯一的好處是,文章的底下會有留言與討論,比較生動,有時候,我只是想看網友在底下幹譙
滑手機會讓我比較難停下來,因為太簡單,眼睛不用轉移位置,所以累了也可以一直滑,看書與報紙就不一樣,一下子就想睡了,或是失去興趣。
現在我很難看書了,每次只翻兩頁,可能沒有即時跟世界連結的感覺,就像剛有網路時,電腦沒上網不知道拿電腦來做什麼!
因此標題要嘛用詞聳動,要嘛就是隱晦不明說重點,就是想要騙點閱率。
這種記者真是新聞從業人員集體墮落的代表。
然而,會有這樣的記者,還不是那些記者們的主管縱容?
甚麼樣的主管就有甚麼樣的下屬。
哥普拉 wrote:
看報紙會累,但是得到的資訊與手機的不同,例如,從手機上,我不會知道行政院長做了什麼事,只知道他支持罷免國民黨立委。(備註:我看的不是自由時報)
手機看到的大部分是爭議性的話題,如果內容寫太多,我也不會想在手機上看。唯一的好處是,文章的底下會有留言與討論,比較生動,有時候,我只是想看網友在底下幹譙
滑手機會讓我比較難停下來,因為太簡單,眼睛不用轉移位置,所以累了也可以一直滑,看書與報紙就不一樣,一下子就想睡了,或是失去興趣。
台灣這幾年選舉幾近到了生活化的地步,媒體無時無刻都被當作是帶風向的政治攻防工具。
就現況而言,網路資訊一旦涉及政治議題,其資訊的可信度可能就大幅下滑,對比之下,較不即時的報章雜誌可信度比例還會稍高一點,但高額政策宣傳費間接導致媒體的可收買,也使得報紙不如以前報紙業的全盛時期。
相對於前兩者,書本反而是比較純淨之地,因為書本的不即時特性,對別有目的的人來說難以達到想要的效果。
但如果想得的資訊和政治議題無關,那三者其實最大的差異主要在於資訊保存和時間性,想知道最新、最近的,網路資訊是首選,其次則是定期出刊的相關領域報章雜誌,最後才是書籍。
但不論資訊從哪取得,最關鍵的還是識讀能力的修煉。
例如:
這個資訊來源提供的內容有沒有特定立場的傾向?有沒有客觀評論好與不好?它想要我相信什麼?想要我不相信什麼?
有沒有扭曲部份事實的嫌疑?
我相信和不相信,是誰獲利最即時?提供我這項資訊的,是不是也是最大的獲利者?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