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往的天災事件到小林村及花蓮光復,原民到底得罪了誰?要替臺灣其他人承擔天災的傷害?
作家指「住400年原住民早知道」:花蓮溪不是吃素的
2025-09-24 12:03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花蓮知名登山作家蔡日興在臉書發文指出,事發當天「早上11點之前就已經發布新聞」,地方政府掌握警訊,知道即將要溢流,也知道危險區,最後卻沒有及時撤離,「短期檢討的是地方沒錯,但長遠來看,得回到歷史」。
他強調,馬太鞍社是花東縱谷少數超過400年未遷動的阿美族部落,為什麼他們不住光復市區?指出光復平原長期人煙稀少,顯示祖先早已了解洪氾風險,「淹水是必然會發生的事,住了400年的原住民,一定知道哪裡才不會出事」。
蔡日興援引荷蘭時期與清代史料指出,花東縱谷在歷史上並非人口密集地區,馬太鞍社以北直到吉安的奇萊平原才較為熱鬧。他認為,花東縱谷土地貧瘠,日治時期興水利才大幅改善。但花蓮溪水道多變,堰塞湖溢流或潰堤在歷史上「一定發生過N次」。他並提醒,台鐵在花蓮設計路線時,光復隧道與溪口隧道皆選擇以地下隧道過溪,「早該知道這是必然的」。
蔡日興直言,「花蓮溪不是吃素的,你搶了它的河道,它早晚會跟你要回來」。
「大千世界,無掛無礙, 自去自來,自由自在, 要生便生,莫找替代。」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