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in0720 wrote:
一本書叫做"記憶兩千齣歌劇的人"
受教了!! 從回文中了解您也是具有深度音樂素養的,深深對您父親感到敬佩。
我想沒有人會對於音樂對於人類的魅力或重要性有所質疑,
我也喜歡音樂會、看歌劇、電影、舞台劇,對於藝術,我屬於看熱鬧等級(就是外行啦),
但我喜歡科學甚於音樂,我認為念書、讀paper,對我而言更為重要,
讀書可以讓我的人生更不一樣,尤其閱讀到許多前輩作的研究,更是讓我敬佩不已,
而藝術或音樂,對我而言,很重要,但卻是我陶冶生活的一小部分而已,
音樂有沒有讓我交到朋友,當然有,過去利用表演的機會,也交到多好朋友,
音樂有沒有讓我語感強、學習快,不好意思,可能沒有,
或是說音樂與語言發展是否有正相關,小弟才疏學淺,可能要去在看一些書找一點證據,
因為我的經驗上,語言表達能力與個別差異或成長環境似乎有比較大的關係,
畢竟受幾位學音樂卻有人際問題的人影響太大了,不夠客觀。
我想說的是,學會欣賞音樂是很好的,如您所講的,學會內行欣賞音樂,人生或許會不一樣
但不是只有學會內行欣賞音樂,人生才會不一樣,
人還是有個別差異的且音樂非人生的唯一一條路徑,
學不會音樂,並不會下十八層地獄,也不是每一個人都一定學得會欣賞音樂這件事。
我想問題仍得拉回到原Po,我在意的是
1.原po或是老師是否過早為孩子標籤化? 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團隊適時介入才是幫助孩子的正確途徑。
2.從發展及需求的觀點,一個約6-7歲的孩子需求的是甚麼?他的發展階段肢體、
認知應該如何協助發展?
也許對原po孩子而言,他所需要的社會關係的建立,至於是不是藉由音樂才藝班,
那並不是重點,也許兒童夏令營、捏土班、律動班或是公園都可以達成相應的目的。
3.成人是否注意到,當成人在送孩子到所謂才藝班的目的是甚麼?成人常常說是為了孩子,
為了孩子的未來,但實際上是因為忙碌、沒有時間陪伴或是因為想要有自己的時間...等諸多因素
孩子真的想去嗎?或真的是孩子的需求?孩子真的有能力判斷他需不需要到這個補習班嗎?
這些是否都曾被考量?從原po的文裡,如果你將孩子去才藝班的時間改為與孩子共同安排一些活動
會不會更好,你可以不用那麼累,也不用擔心被批評,也不用花那麼多錢,
你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更了解孩子是不是老師口中的"過動兒",
我想原po如果已經去上過家長團體,了解如何與"過動"孩子互動,
我相信原po會試著判斷這個才藝班要不要繼續上下去。
4.原po文中所撰的內文,表面上雖有萬般無奈都是為了孩子,但卻有更多是在抱怨,
抱怨自己付出很多,時間受到限制,很累;同時也相對也在尋求幫助(因為孩子可能是過動?),
個人認為原po應將您的困難與家人,尤其您的先生討論(您應為女性),不管是孩子的管教問題,
或是您所面臨的壓力,讓家人一起與您共同分享吧@@
就文回文,文章比較直接,但希望我們成人都能一起努力避免盲點,
個人意見,若有得罪,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