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當盯著螢幕四處搜尋嘉義單車路線的同時,嘴邊的7-11奮起湖便當卻突然帶來靈感,既然小七便當只得其形不得其味,那何不妨就到奮起湖好好品嚐一個道地飯盒吧

不過要前往奮起湖的路線有許多選擇,由梅山經太平36彎轉往奮起湖是選項之一,不過之前曾經騎過了前段不想再來一次;若從阿里山公路爬往奮起湖,往來車多又快,倒也不想當人肉空氣清淨機,剩下的選項莫過就是瑞水公路與大華公路了。 瑞水公路來日再為文介紹,大華公路雖然騎過,但也不過就是從嘉義市區到半天岩的短程距離,半天岩之後的路程對我來說倒是非常陌生而新鮮,既然有了想法那就上路吧!
▼先送上全程軌跡圖給大夥參考
無效的路徑
▼全程高度曲線與坡度圖

▼坡度比例圖

▼全程空照圖

▼下載GPX軌跡檔與高度曲線原圖: 200903/mobile01-1fa9c12689b2ed9e5fb667de2bc4e356.zip
▼沿著國道三號下竹崎交流道往嘉義市區,車友可將四輪停放在嘉義公園旁的市立棒球場外圍,有偌大的免費停車場可供利用。每次南下嘉義騎車,屢屢都從嘉義公園出發開始騎乘,卻從未進去公園好好參觀一下,這次就不急著把單車卸下來,先進去公園內走走晃晃


▼嘉義公園原名中山公園建於明治43年,位於嘉義市東郊,市政府頒佈嘉義新八景中的「公園雨麡」,指的就是園中美景。園區內有著名的射日塔。高度六十二公尺的「射日塔」,建築造型仿效阿里山神木,以褐色鋁條營造出神木外皮的紋理,建築內部留有高四十公尺的"一線天",亦有取材自原住民「射日神話」的青銅雕刻,入口處有象徵台灣守護神的雲豹銅雕一對,塔底則為忠烈祠。射日塔頂層目前有咖啡餐廳兼瞭望台可供賞景小憩,塔頂的斜面則以嘉義市花"艷紫荊"為造型,堪稱嘉義市地標

▼創建於民國三十二年的嘉義市史蹟資料館乃日據時期嘉義神社附屬的齋館及社務所,目前已列為市定古蹟。光是欣賞結構本體就足以發現多樣化的建築要素,日式的構造格局樣式,在台閩地區十分稀有,具有極高的工藝參考價值。民國九十年史蹟資料館開館啟用,展示有關諸羅古城的人、事史料

▼出了公園就要展開今天的旅程,從公園正門口右轉啟明路! 若是還未用過早餐的車友,啟明路上有西式早餐店、公園米糕、公園雞肉飯,可以讓你填飽肚子,元氣滿滿


ps:個人則是大推曹家牛肉麵和隔壁的香菇肉羹,味道真是沒話說


▼第一段路程的高度曲線圖:嘉義公園至→民權東路→大雅路口→159甲線道→台三線路口(菜公店),整體來說為緩坡向上,夾雜上下起伏的丘陵地形,距離長度約8.6公里,剛好可以當作暖身路段

▼啟明路遇民權東路口右轉,這條路線人車較少,去程可避開交通繁忙的大雅路

▼歷史悠久的嘉義農業試驗所,創建於民國七年,前身為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嘉義支場。專司研究熱帶農園藝作物

▼農試所對面即為嘉義植物園。植物園建立於民國前四年,也是舊時諸羅八景之一的「林場風清」所在地。原本前身為日據時期的"山仔頂試驗地",民國十年日本政府把試驗地及苗圃合併成立為「嘉義林業試驗支所」,目前植物園則隸屬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管理

▼農試所過後到大雅路口約1.7公里平均坡度3.2%上坡,僅農試所後一小段較陡。 來到嘉華高中前坡度已漸趨緩和

▼途經蘭潭國中

▼經過蘭潭國中繼續前行

▼過蘭潭國中後往前行即來到大雅路口,直走為熱門的單車路線"蘭潭環潭公路",咱們在此左轉沿著大雅路一段往仁義潭方向前進

▼很特別的教會建築,隸屬基督教台灣信義會,狀似清水模的外觀和爬滿藤蔓的水泥牆反倒更像時下流行的建築風格

▼路面寬廣的大雅路。靠近市區端的大雅路餐廳林立,後段則多為汽車旅館住宿區

▼上下起伏的丘陵地形,遠看彷彿地殼變動造成的波浪一般


▼"後花園"是民宅自營的店家,提供的簡餐、咖啡都頗具水準,加上位處地勢高,可俯瞰嘉義市景

▼大雅路(159甲縣道)往半天岩方向多為上下起伏的丘陵地形,上坡較多。很快就來到嘉義市與嘉義縣界,進入番路鄉。番路鄉的地形自東向西傾斜,高度在海拔一百至一千五百公尺之間,鄉境東部山地為森林區屬阿里山山脈,北側海拔五百公尺以下屬竹崎丘陵地,此趟路程便會經過這兩種地形

▼前方右轉可往仙天玉虛宮與仁義潭,可與蘭潭串連成為另一條單車路線,不過咱們則是繼續前行往菜公店、半天岩方向

▼"嘉南第一景"大樓座落於仁義潭畔,乃早期嘉義地區著名建案,後排住戶享有一百八十度視野,可盡收仁義潭景。 大樓前的陡坡遠看就像一座牆



▼過了嘉南第一景後,右側有一叉路口,若在此右轉則可通往仁義潭大壩區

▼心園景觀咖啡,位於仁義潭畔高點,可盡收潭景與遠山

▼繼續沿著159甲東行,在台三線十字路口前右側的童年度假村,內有飯店、小木屋、烤肉區與戶外生態園區,前陣子甚至剛興建完工的度假飯店,企圖搶攻大陸客市場


▼前方路口即為台三線省道,有萊爾富可供補給。繼續直行往菜公店與半天岩

▼159甲線道台三線路口至民和社區(嘉124號鄉道起點),距離約5.4公里坡度僅約2.5%的緩上坡

▼往半天岩的菜公店社區,滿是林立的土雞城,"老店土窯雞"是其中最著名的店家,只要每逢過年或重要節日,常常一位難求,也廣受各大媒體採訪,除了招牌土窯雞之外,各種山產料理也頗受好評


▼番路鄉的水柿、甜柿、紅柿產量極大,經加工製成的柿餅銷往全國各地

▼經過削皮、去萼的手續,再加上數日的風乾之後(如今柿餅已多數改用熱風乾燥機變溫乾燥的科學方法),還必須以烘焙的手法增加風味,最終的半濕果乾狀便是俗稱的柿餅

▼途經民和國小,民國九年即已建校,舊為中埔公學校菜公店分校

▼進入番路鄉鬧區

▼番路鄉公所

▼直行為159甲線道,若右轉可通往台三線至大庄或接上阿里山公路五虎寮橋附近。去年阿里山公路五虎寮橋被土石沖毀,此路線便成為通往阿里山的替代道路

▼過了番路鄉公所後,原本小小的鄉下地方,道路兩旁竟然停滿大小車輛差點交通打結,仔細打量原來大家共同的目的地都是這家"半天岩鵝肉鴨肉",幾年前曾經和朋友路過此處在此用餐,那鮮甜的鴨肉滋味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口齒留香



▼過了半天岩鵝肉鴨肉後,有一小段下滑

▼159縣道左轉則可通往靈巖禪寺

▼叉路口左轉為159縣道往竹崎內埔,咱們則繼續直行

▼距離半天岩尚有四公里路程,前兩公里平緩,最後兩公里則為較陡的爬坡

▼接下來會看到往半天岩或埔尾(嘉124號鄉道)的路牌

▼在民和社區地標前分成左右兩線,左線為159甲往半天岩,右線為嘉124號鄉道往埔尾,兩條路線最終會在大湖社區地標前相接,皆可通往大湖。左線距離較短但坡度較陡,右線距離長但坡度稍緩且景色怡人

▼在此處便隱約可見半天岩紫雲寺旁的觀音大佛像

對於未曾騎過的右線,莫名的新鮮感又開始作祟


▼民和社區地標→嘉124號鄉道→大湖社區地標共計約7.08公里,前段較緩後段略陡,平均坡度將近5%

▼幽靜的鄉道往來人車甚少,倒是道路品質令人驚喜

▼柿子是番路鄉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滿山遍野的柿子林每到秋天便染紅了整座山頭,產量亦是高居全國第一,鄉民自行研發的柿餅製作技法,也讓番路成為柿子之鄉

▼嘉124號鄉道往埔尾沿路幾乎都是柿子樹,騎乘其中沒有飛馳而過的往來貨卡,心情更是大好


▼百年龍眼樹

▼柿子的故鄉--埔尾社區。番路鄉的柿子產量高達全國的八成,整個番路鄉種植面積約三百五十公頃,品種包含石柿、牛心柿、甜柿、蜜柿,以牛心柿為主要品種。不僅果粒大、甜度高,供應全國各柿品加工區,甚至連北埔地區的柿餅也多由此處運出

▼沈浸在雙腳迴轉踩踏之際,瞥見路旁的"百年茄苳樹"指標,二話不說立刻右轉進去看看

▼先解決自然的召喚


▼繼續往前行約十來公尺,便可見著往茄苳樹的指標

▼百年老茄苳由於枝繁葉茂壯碩挺拔,數冠幅寬廣涼爽,成為天然的休閒處所,亦是村民的信仰中心,每年三節,村民都不忘來此祭拜

▼別緻的"梅冷書屋",看來老闆也是一個舞文弄墨的騷人雅客,不過平日可沒營業喔!

▼三角公園。近年來埔尾社區積極推動「埔尾柿園觀光遊憩社區」營造,綠美化工作已成效卓然

▼出了埔尾社區後,沿著124鄉道直行會遇上叉路口,沿著指標在此左轉往大湖、觸口,若直行就到村長家裡泡茶了


▼左轉之後坡度也漸漸開始揚升,隨著地勢起伏,視野也越來越好

▼叉路右線可通往觸口,也是阿里山公路大爬坡的起點,咱們則取左線往大湖

▼路幅雖不寬,但林蔭夾道時而開闊時而幽暗,樂趣橫生

▼沿著嘉124鄉道爬升之際,右方即為八掌溪溪谷,俯瞰可以盡覽阿里山公路、龍隱寺、地久橋等景觀

▼詭異的山壁景觀

▼八掌溪對岸的大崩壁。全長約六十七公里的觸口斷層剛好經過觸口的東方,隔八掌溪與之相望

▼嘉124鄉道真是處處都有驚喜


▼俯瞰八掌溪谷,對面山頭即為番路鄉公田村

▼春夏交替時分,能見度實在很不理想,不過仍然隱約可見遠方山頭的道路走向

▼停停走走邊拍照,花了大約40分鐘才把七公里長的嘉124鄉道完嗑,接著便接回159甲線道囉! 力有未逮的車友可以在此左轉經半天岩下山回到嘉義市區,不然繼續右轉上山可又是半天過去了


▼左轉下山的路牌

▼右轉繼續上山即可見到大湖社區地標

▼大湖社區地標→大湖→石壁腳→茄苳仔→柑仔宅→頂笨仔→好假期民宿全長約19.5公里,先由海拔614公尺爬升至798公尺後下滑至光華村約海拔566公尺,等於前段九公里路程都是白爬了


▼159甲線道21.5K處,有一"三寶山休閒步道"。三寶之稱,係源自附近三座近千公尺相連的山巒所組成,分別為尖凍山(海拔1070M)、鳩州嶺山(海拔960M)、烏心石山(海拔860M),三寶山也是名列台灣編號065號的小百岳之一,步道全程多在竹林中行走,單程約三十~四十分鐘可登頂

▼回頭依稀可見蜿蜒的來時路

▼進入大湖村

▼橫路聚落;大湖社區包含十一個聚落,分別為「凍仔嶺」、「石腳桶」、「紅筆仔壽」、「橫路」、「下坪仔」、「崁腳」、「雙溪」、「五百恩仔」、「火燒寮」、「茶科」、「湖尾」

▼大湖國小

▼「五百恩仔」前有一施工路段,路面積沙較多,行經此處請多加小心

▼大湖社區活動中心還辦了場電影首映會,片名"山中歲月"未免也太切題了


▼火燒寮聚落

▼峰藝製茶所旁的叉路,有指標可往大湖尖山。

▼大湖尖山又名尖崠仔山,標高1357公尺,位於大湖村的東北方兩公里處。由此叉路口進入後接登山步道即可上山,此處亦為大湖村地勢最高點,亦是嘉義縣三尖四凍之首,東鄰竹崎鄉光華村的茄苳仔,大湖尖山西北方有紅柴嶺,向北延伸至百八嶺,可接上水社寮的四天王山,至於西南方則有半天岩、三寶山南北縱列,八掌溪亦是蜿蜒流經其山下

▼雲嘉南的郊山丘陵幾乎全被檳榔樹佔據,雖為經濟作物而且數大便是美,不過坦白說還真是令人提不起勁


▼灰濛濛的八掌溪

▼從火燒寮聚落之後,便是一段長約四公里的下滑,海拔也由798公尺驟減230公尺至海拔568公尺,雖說下滑不亦樂乎,但短暫的痛快之後還有還債的痛苦


▼到處都是山壁崩塌地形

▼海拔711公尺高的大華第一號隧道

▼遙望大華二號隧道

▼二號隧道前的岩壁切面,俗稱"火焰山"的大峭壁,是有名的斜向褶曲地形

▼二號隧道

▼過了二號隧道後,便脫離番路鄉境,進入嘉義縣竹崎鄉

▼三號隧道。一號至三號隧道間的路面因施工緣故,坑洞、碎石頗多,車友痛快下滑之際可得格外當心

▼三號隧道距離最長,不過內部有燈光照明無須擔心

▼路幅又再次縮減

▼進入光華村前的石壁腳聚落是159甲線道的下滑終點(海拔567公尺)

▼自此之後又得面對無盡的爬坡


▼明明是跨越八掌溪,不知為何卻取名為"濁水溪橋"


▼乾涸的八掌溪上游

▼光華村茄苳仔聚落。光華村全村包含有三個主要社區,由下而上分別為『茄苳仔』、『柑仔宅』和『頂笨仔』

▼路口直行為瑞光產業道路可往水車寮(水社寮),咱們得右轉過茄苳橋後繼續沿著159甲線道往石桌前進

▼回頭看看茄苳仔聚落

▼光華國小

▼循指標左轉往石桌方向

▼光華國小過後便是一段路面不寬的幽靜小路通往頂笨仔

▼光華國小所在的柑仔宅社區已經在腳下

▼頂笨仔社區,位於159甲縣道海拔近一千公尺左右,自清朝乾隆年代即為漢人開墾的石頭聚落,石埕、三合院老宅、老樹,動輒都是百年以上的歷史。早年由於交通不便,社區得以完整保留許多傳統風土民情、歷史建築與生活器具。近幾年來在政府輔導下,讓一直嘗試農村轉型的頂笨仔脫離奮起湖附庸地位,也找到自己的特色,成為台灣生態旅遊的示範社區,此處也是159甲旅遊線上,民宿聚集最多的社區

▼綠野仙踪民宿

▼老查民宿

▼出了頂笨仔沒多遠,見著了好假期民宿時,便會遇到叉路口。此處可不容走錯,否則下場就是無盡的牽車了




▼好假期民宿旁的光華商行是唯一的補給點,自此到石桌還有五公里多的爬坡。從嘉義出發後還沒大休息,就在此先歇著吧! 叫醒看著電視打瞌睡的老闆,買了一罐水和沙沙亞椰奶補充糖份,整個社區還真是安靜到只剩下電視裡倪福德拿下熱身賽首勝的新聞

▼好久沒看到波羅蜜果實了


▼驛馬溪休閒農場:農場附近有一條小溪,溪中有一巨石,酷似帶韁的馬頭,故名驛馬溪休閒農場。當地的山居農民為提高收益及農業轉型,卻又不願破壞農村純樸及原始風貌,因此集群體之力成立驛馬溪休閒農場共同經營,使景觀與產業結合。三四月份螢火蟲大發生季時,此處也是賞螢聖地

▼驛馬溪休閒農場→159甲線道(大華公路)→石桌尚有5.7公里左右,平均坡度約7%

▼頂笨仔→驛馬溪→石桌→奮起湖空照圖

▼下方為方才經過的頂笨仔社區

▼驛馬溪休閒農場

▼由驛馬溪農場出發後,剩餘的5.7公里往石桌路程便無聚落,平均7%的連續爬升也是全程最辛苦的一段路,尤其是前段已經累積超過一千公尺的爬升之後還得面對這段累人的爬坡


▼忘憂谷休閒屋

▼由驛馬溪至石桌這段159縣道兩旁均為第165林班地,檳榔滿山的景象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蔥鬱的林木

▼雖說7%的爬坡還不算變態,但肚子早已餓的嘰哩咕嚕叫,沒想到一時興起的奮起湖吃便當行程竟是如此漫長


▼最後的爬坡靠的都是腦海裡對奮起湖便當的冥想,熱騰騰的雞腿和排骨,終於戰勝了這段竹林滿布的天堂路


▼159甲線道由嘉義市區至石桌共計全長46.28公里。前方路口即為阿里山公路(台18號省道)石桌路段

▼路口左轉上行一小段便會見到左轉進入奮起湖的169縣道

▼從169縣道遙望石桌鬧區

▼石桌(台18線路口)→169縣道→奮起湖老街約5.28公里,僅有前段八百公尺的短坡稍陡,之後就是和緩的微上坡直抵奮起湖

▼波浪般的茶園梯田

▼沿途多為針葉林區

▼左下坡可往中和國小、光華社區(也就是稍早提到,由驛馬溪農場直上奮起湖,四公里超陡坡的產業道路)

▼前方鐵道即為阿里山火車路線,沿著鐵道左轉便可前往老街與奮起湖車站,直行續騎會穿過一大片林地最終接上162甲縣道往太平、梅山。不過要這麼騎完一圈回到嘉義,大概又是恍如隔世了


▼往老街入口。右方白體紅頂建築就是老火車展覽車庫

▼沿著老街往下走,雙腳發軟就是為了奮起湖便當啊




▼一樓為用餐區與住宿櫃臺,二樓則為小七。令人很好奇的是,不知樓上的小七有沒有賣奮起湖便當


▼編號第四千家的7-11

▼先在飯店櫃臺check-in才能吃便當嗎


▼櫃臺小姐:販賣部在旁邊啦


▼不多不少剛好一百大洋,拎著鋁製圓盒便當,找個地方坐下,牆上的名人照片已經多不勝數

▼靠窗的座位剛好可以一邊吃飯一邊看管小藍。打開盒蓋,倒是不像打開辦公室的蒸便當一樣,有一股撲鼻而來的怪味,看來奮起湖便當的新鮮度無庸置疑。主、配菜頗豐盛,滷的恰到好處的雞腿咬來彈牙不過老,先炸後滷的排骨肉入味十足,肉質軟嫩不塞牙,搭配的清炒龍鬚菜去油解膩,筍乾、豆絲、蘿蔔乾都搭配的正好,最令人讚賞的就是米粒煮的剛剛好,粒粒分明香Q可口,再配上一碗免費的大骨筍湯,感動的差點沒掉下眼淚來



查了一下資料,除了老牌的奮起湖大飯店鐵路便當之外,還有兩家頗有名氣的便當店,分別是「阿良鐵支路便當」與蘭香食堂火車便當,下次上來再試試看這兩家口味如何!
▼滿足了口腹之慾,也卸下一樁心願



▼奮起湖車站是阿里山森林鐵道的中繼站,海拔1403公尺,是阿里山沿線唯一擁有雙月台的大站,同時也是客、貨運列車上、下山交會的地點。列車都會在此補充煤礦、水之後繼續上路,早年便以老街、便當和四方竹聞名。通車於民國元年,奮起湖原名本來為「畚箕湖」(目前台語發音仍是以畚箕發音),常有不知情的遊客誤以為此處就有一個湖,其實當年地名中的"湖"字,係指山谷中凹陷處,加上奮起湖地形狀似畚箕,因此而得名。後來因為畚箕不雅,才取諧音為奮起湖

▼林務局奮起湖車庫現已改為鐵道文化館,內部依然保有舊蒸汽火車頭,提供展示之用。過去阿里山鐵路還是使用蒸氣火車頭的時代,車庫必須擔負養護、補給、驗車、維修等功能,建築構造設有天窗,以便排除火車頭因燃煤所造成的煙霧,如今天窗結構已不復見

▼奮起湖火車站下方有一條五百公尺長的老街,早期並無街名,當地人隨性以「街仔」稱之,是奮起湖商家最早聚集之地,也號稱是全台海拔最高的老街! 除了便當外,知名小吃的還有糕餅、米食、愛玉冰等等,日據時代更是製造木屐的要地,鐵道旁的村落也成為貿易之地,是當時重要的交通、貨物集散中心

▼竹梅軒愛玉冰老店,歷史悠久

▼信步拾階走出老街,路旁壁上掛的滿是祈願木牌

▼沿著步道和指標來到肖楠林,肖楠是台灣針葉樹中最珍貴的樹種之一,也是少數分布在中低海拔的針葉樹,木材質地優良,是早期建築、雕刻的上好木材,日據時期,日本人為了採種,而在奮起湖栽種此片肖楠林,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設有木棧道和賞景平台

▼回到老街,先謝過暫時幫我看管小藍的店家,有他們的熱心幫忙,我才能安心的四處走走



▼回程途中特地繞往中和國小,看看最近頗為火紅的"緩慢民宿",緩慢民宿有個很美的英文名字"Adagio",指的正是交響樂中的慢版樂章,很喜歡店家網頁上的一句話:"我們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這和騎單車不正是一樣嗎? 車騎太快,美景也會跟不上


從奮起湖踏上歸程時天色已近晚,心裡盤算著得選擇一條最快的路徑下山,想當然爾便是搭便車了


▼奮起湖→169甲縣道→石桌→阿里山公路→觸口→嘉義市,全程約53.11公里,只要克服阿里山公路三個小短坡之後,便是愉快的下滑直達嘉義市區

▼從奮起湖起,沿著來時的169甲縣道回到石桌,半路會遇到左側叉路往頂石棹民宿區。位於石桌上方的頂石棹,不但擁有雲霧繚繞的茶園景致,還有廣大的林地保護區,生態相當豐富,阿里山風景區管理處亦在此設立「頂石棹旅遊服務站」提供遊客旅遊、住宿相關資訊

▼回到台18線路口右轉下山

▼石桌之名源於早年此地有一奇石,四四方方狀如方桌,石上烙印一個腳印清晰可見,傳說是仙人到此留下來的遺跡。另有傳說每當天災發生前,此石便會發出巨響警告居民。如今石桌是阿里山公路相當重要的中繼點,同時也是多條公路的交會處。在小七喝了一杯咖啡暖暖身子,也遇到兩位遠從雲林前來挑戰阿里山遊樂區的勇腳騎士,小聊一陣後便開始下滑回嘉義市區

▼由石桌下山並非一開始就是痛快下滑,得先嗑掉兩、三個短坡才是無盡的長下坡

▼第二個短爬坡終點--巃頭(海拔1294公尺),也是最辛苦的一個


▼隙頂(海拔1248公尺)

▼"阿榮的店"經營咖啡餐點與民宿,其實最著名的卻是手工製作的煙斗,支支都是藝術品

▼龍美(海拔1071公尺)是轉往達娜伊谷的重要路口,左轉進入後可沿著產業道路通往達娜伊谷、茶山與高雄縣三民鄉(現以改名為那瑪夏鄉)

▼沿著八掌溪緩降的阿里山公路

▼暫時封閉的天長橋。天長地久兩座鋼索吊橋是是日據時期官方為了恭祝昭和天皇夫婦過壽,所興建的紀念物。兩橋一上一下橫跨八掌溪,阿里山公路尚未開通之時,也必須透過吊橋才能由觸口入山

▼由下方仰望天長橋

▼看到這個明隧道便知阿里山公路終於下降至觸口村

▼觸口村

▼地久橋

▼平地與山林交接的觸口鬧區

▼出了觸口便是一條長約四公里的大直路,往來的車速甚快,加上沒有慢車道,車友得多加注意後方來車和超越中線超車的對向來車

▼欣欣水泥嘉義分廠

▼林務局為保護珍貴的老樹及特殊稀有或具有保存意義之林木,或是暫時安置因公共工程施工,而必須暫時移植待遷置的樹木,遂選定阿里山公路28公里處路旁約兩公頃的土地設置樹木銀行。園區劃定有「永久移植區」及「假植區」

▼過了樹木銀行後道路分為左線(台18號省道阿里山公路)與右線(往菜公店、半天岩),咱們還是沿著左線阿里山公路繼續前進經中埔鄉回嘉義市區

▼修復完成的五虎寮橋,如今往來阿里山公路已不必再繞道

▼右轉可往吳鳳廟與中華民俗村,轉進去看看再說


▼舊稱「阿里山忠王祠」的吳鳳廟,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主祀吳鳳,目前已列為三級古蹟,後因遭逢多次地震損壞,經過重建以及整修才完成。目前建築形體為民國四十年(1951年)擴建之貌;姑且不論近來頗受爭議有關吳鳳義行的真實性,然而吳鳳廟的建築本體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建築成就

▼至於中華民俗村嘛



▼接回台18線繼續西行,在"十字路"(地名)前右側設有大阿里山資訊服務站

▼印象中此處原是"吳鳳成仁地",後改稱吳鳳公園,荒廢了好一陣子,直到2005年又正式啟用,做為阿里山地區旅遊的前哨服務站

▼戶外展示區最特別的便是仿鄒族HUFU的茅草涼亭

▼"十字路"是中埔鄉隆興地區的別名,其名剛好取自位於台18號省道與台三線省道的交會點,也是南來北往物資的中繼點

▼一路沿著阿里山公路穿越中埔鄉的十字路、頂六等社區,過了國道三號下方之後,便可見著右側的福懋加油站,過了加油站後見大義路右轉直行

▼忠義橋

▼忠義橋過後直行爬上一個小短坡便是往市區的彌陀路

▼彌陀路底右轉啟明路直行

▼循指標往嘉義公園

▼終於在天黑前完成這趟旅程


------------------------------------------------------------------------------------------------------
以嘉義公園為起迄點,全程約103公里繞圈行程,一路沿著幽靜的大華公路穿越番路、竹崎,進入阿里山風景區,整趟路程常常會發現四周有時安靜的只剩下林間飛羽和自己的喘息聲,一些煩念雜物就好似山腳下的都市塵囂,隨著高度爬升而越拋越遠

此路程較適合有平路破百公里騎乘經驗,或曾單日累計爬升超過一千五百公尺的車友自我挑戰,若尚無挑戰信心,車友可先嘗試在驛馬溪休閒農場折返下山。整趟路程的爬坡坡度並非變態等級(無爆陡坡),前五十公里只要配速得宜,適當的分配休息點(個人建議可選擇在1.大湖社區地標、2.驛馬溪休閒農場、3.石桌、4.奮起湖四處小憩),完騎並無想像中困難。
無責任鑑定指數(滿分為 ★★★★★)
1.爬坡痛苦指數 ★★★(從嘉義市區出發,前段均為緩坡,慢慢爬升至火燒寮後完成第一段爬坡,之後下滑至光華村後再度爬升至驛馬溪休閒農場,自此之後往石桌便是難度較高的5公里多連續上坡。石桌往來奮起湖或是沿著阿里山公路下山已無難度)
2.曝曬指數 ★★(大華公路多數路段騎來頗為涼爽宜人,最令人驚豔的的則是自驛馬溪往石桌的路段,穿越林班地的針葉林、竹林景致令人心曠神怡,阿里山公路下滑回市區路段因路幅寬闊則較為曝曬且炎熱)
3.補給方便指數 ★★(出發點至番路鄉公所沿路均有店家,進入124鄉道後與大湖公路中段則很難找到雜貨店,車友需多注意備用水量,驛馬溪農場旁的光華商行是唯一的補給點,錯過之後要到石桌才有店家了)
4.路面平整度★★★(1.大華公路"五百恩仔"路段、2.一號隧道~三號隧道之間、3.驛馬溪過後一小段,以上三處因施工關係路況較差,不過僅需減速慢行,還不至於下馬牽車。另外若大雨過後,坍方落石多,車友請勿上山)
5.路線推薦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