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 PWM 調光測試流出

Flicker Index 並非玄學,而是可量化的視覺負荷指標



Flicker Index (FI) 是評估光輸出波形亮度波動的指標,定義為:

波形亮度曲線中,亮度高於平均亮度部分的面積(A1),除以整個週期的總面積(A1 + A2)





IEEE 1789-2015「調變幅度×頻率」風險區(Lighting Flicker Risk Zones)

橫軸是頻率(Frequency, Hz,對數尺度)

縱軸是調變百分比/閃爍百分比(Modulation % / Percent Flicker;也常稱調變深度 Modulation Depth),同樣用對數尺度。

調變百分比(Percent Flicker)的定義:
Percent Flicker = 100 × (Lmax − Lmin) / (Lmax + Lmin)(L 為亮度/光通量)。這就是圖中縱軸的Modulation (%)。



顏色分區:

綠色=無風險/建議操作區(No Risk / Recommended Operating Zone)

黃色=低風險(Low Risk)

紅色=高風險(High Risk)


IEEE 1789-2015 以 90 Hz 為分界,定義低風險上限界線:

f < 90 Hz

公式: Mod % < 0.025 × f

例:80 Hz

低風險上限 ≈ 0.025 × 80 = 2.0 %

NOEL (無可觀察效應界線):Mod % < 0.01 × f



f ≥ 90 Hz

公式: Mod % < 0.08 × f

例:480 Hz

低風險上限 ≈ 0.08 × 480 = 38.4 %

NOEL (無可觀察效應界線):Mod % < 0.0333 × f




解讀方式:把光源/顯示器的主閃爍頻率 f與調變%標在圖上;點若落在綠色區屬無風險;在黃色區屬低風險;超過黃色上界進入紅色區則風險升高。


IEEE 1789-2015「閃爍風險評估矩陣」(Risk Assessment Matrix, RAM)

將閃爍效應的發生機率(Probability)與嚴重程度(Severity)對照,並以顏色標示對應閃爍風險層級。




橫軸:發生機率(Probability)

從 Very Low → Very High,表示效應出現的可能性。


縱軸:嚴重程度(Severity)

從 Mild → Catastrophic,代表後果的嚴重性。



顏色區對應閃爍風險等級:
🟩 低風險 → 🟨 中等 → 🟧 嚴重 → 🟥 高風險。


在 RAM 中,IEEE 將已知與光閃爍相關的生理與行為效應放置於矩陣上,以反映其典型發生概率與嚴重性。主要包括以下五類:

效應類型與簡要描述

Performance & Asthenopic Effects / Eye Strain 視覺疲勞與表現下降
長時間暴露於閃爍環境中,會導致視覺負荷上升、注意力下降與效率降低。

Aggravation of Autistic Behaviors 自閉症相關行為惡化
閃爍可能誘發焦慮、過度喚醒或行為反應加劇

Stroboscopic Effect 頻閃效應
造成運動物體出現「停滯」「倒轉」「斷續」等錯覺,影響安全作業與認知判斷

Migraine 偏頭痛

Photosensitive Seizure 光敏性癲癇


若還是堅持認為 PWM 高閃爍指數與視覺不適頭痛影響工作效率無關

不知依據為何?

以 iPad Pro 2024 為例

更有 YTR 直接公開反饋閱讀文字不用十分鐘就出現視覺疲勞了

花一樣的錢

消費者當然是找 DC 調光的 Pro 2022 11 或 Air

Vision Pro 使用 Micro‑OLED

為何停產

現實反饋也是用沒多久就視覺不適
Eurobike wrote:IEEE 1789-2015...(恕刪)

就問你同樣的少數派理論要重複貼多少次?

講來講去結果你根本就是少數人

還拼命鬼打牆重複浪費版面
skiiks wrote:頗有喝H2O都會死 為什麼你還繼續喝的邏輯


有趣的就是亂賴

還是有黑歷史的

日光燈閃的慢當沒看到
看的正正長長的東西倒是說什麼傷眼

然後只有自我感覺也沒醫學根據
MustpH wrote:
少數派理論


對一般稍有經驗的消費者

已是主流普遍認知


舉例來說若是生產力使用

一台鏡面低階 PWM 調光 OLED 筆電

另一台是霧面高階 DC 調光 IPS LCD 筆電

花一樣的錢 要選哪一台?


對品牌的信仰並無法改變消費者覺醒
MustpH wrote:
然後只有自我感覺也沒醫學根據...(恕刪)


這種說法其實就是話術

視覺不適消費者自然覺醒

自然選擇 DC 調光 或 非 PWM 調光

護航 PWM 出發點難道是因為對品牌的信仰?

品牌信仰者為何會堅持否認 PWM 對視覺的影響?

護航 PWM 的出發點,多半不是理性,而是品牌信仰與心理防衛。當長期投入某品牌,品牌就成了自我認同的一部分;批評品牌技術缺陷(如閃爍)時,感受到的其實是「自我被否定」。為了維持內心的一致與安全感,便產生否認與護航,說「我用得好好的」、「你體質太敏感」、「 PWM 無害」。這些話看似理性,其實是情感性的防衛語言。品牌信仰者不敢面對問題,因為一旦承認,就等於承認自己多年信任的象徵有裂痕。真正的覺醒,不是反品牌,而是從信仰式消費走向現實驗證與自主選擇,讓真相揭露取代宣傳話術,讓雙眼成為真實的評判者。
Eurobike wrote:視覺不適消費者自然覺醒

那你解釋一下為什麼大多人沒像你這樣有問題而去購買這樣的產品

數量還達到了市佔前5以上都是這形式

難道大家都是抖M冒著不舒服去買?

這可不是今年才如此情況,已經行之有年

你有這類問題自己就不要買

不用特地拉著別人說這東西不好找人同意你的歪理

而且看你歷史根本是故意

這樣很.....
MustpH wrote:
那你解釋一下為什麼大多人沒像你這樣有問題而去購買這樣的產品...(恕刪)


小尺寸終端的特性

大都為短時或娛樂性使用

消費者未自覺或忽略視覺健康效率維護,暴露在高閃爍指數高視覺負荷的終端而不自知

但在平板筆電尺寸很快就被揭露了

PWM 調光在小尺寸終端被大量導入,只代表「成本更低、亮度控制簡單、品牌包裝成功」,
而非「對視覺舒適效率最佳」。

主流不是安全證明,而是商業策略的勝利
Eurobike wrote:小尺寸終端的特性大都...(恕刪)

還小尺寸特性

去看看平板的市佔率

前5是什麼

不用一直在凹了

快中秋了多出去走走或闔家團圓吧
MustpH wrote:
去看看平板的市佔率

前5是什麼


若以台灣2025上半前5,甚至是前15,目前全部都是 DC 調光 LCD

證實了在平板尺寸

消費者不會選高視覺負荷的 PWM OLED

iPad Pro 2024 和 Air 在展間開文件各看半小時就知道差異了

且目前平板市場品牌大都強調護眼

而 iPad Pro 2024 卻棄用 高階 DC 調光 IPS LCD 導入 低階 PWM 調光 OLED


所以小尺寸終端特性的說法是合理的觀察

因為定位非長時專注生產力文字情境使用

所以很自然的容易對增加的視覺負荷無感

但其實這種無感並非真的無感

在平板筆電尺寸的使用特性

其造成的視覺負荷很快就讓使用者覺察

因此才會出現在平板筆電使用者覺醒覺察 PWM 的本質

但在小尺寸終端卻能持續導入 高閃爍指數的PWM 調光
skiiks
一堆錯誤被打臉了 還重複提起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