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icker Index (FI) 是評估光輸出波形亮度波動的指標,定義為:
波形亮度曲線中,亮度高於平均亮度部分的面積(A1),除以整個週期的總面積(A1 + A2)

IEEE 1789-2015「調變幅度×頻率」風險區(Lighting Flicker Risk Zones)
橫軸是頻率(Frequency, Hz,對數尺度)
縱軸是調變百分比/閃爍百分比(Modulation % / Percent Flicker;也常稱調變深度 Modulation Depth),同樣用對數尺度。
調變百分比(Percent Flicker)的定義:
Percent Flicker = 100 × (Lmax − Lmin) / (Lmax + Lmin)(L 為亮度/光通量)。這就是圖中縱軸的Modulation (%)。
顏色分區:
綠色=無風險/建議操作區(No Risk / Recommended Operating Zone)
黃色=低風險(Low Risk)
紅色=高風險(High Risk)
IEEE 1789-2015 以 90 Hz 為分界,定義低風險上限界線:
f < 90 Hz
公式: Mod % < 0.025 × f
例:80 Hz
低風險上限 ≈ 0.025 × 80 = 2.0 %
NOEL (無可觀察效應界線):Mod % < 0.01 × f
f ≥ 90 Hz
公式: Mod % < 0.08 × f
例:480 Hz
低風險上限 ≈ 0.08 × 480 = 38.4 %
NOEL (無可觀察效應界線):Mod % < 0.0333 × f
解讀方式:把光源/顯示器的主閃爍頻率 f與調變%標在圖上;點若落在綠色區屬無風險;在黃色區屬低風險;超過黃色上界進入紅色區則風險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