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 PWM 調光測試流出

skiiks wrote:
把OLED當燈具用


大概是指把 OLED 掛在天花板當燈具用

相同的閃爍指數

一個掛在天花板當燈具用

一個放在眼前當顯示器用

何者直接影響較大


數值就是測量出來 Smoothing 開關開啟前後的差異


顯示器的規範只會比燈具規範更嚴格
「照度」與「光源位置」對閃爍影響的差異

光源用途與視角差異

燈具(Lighting):
掛在天花板上,屬於間接照明或環境照明。光線經牆壁、天花板、桌面等反射再進入眼睛,照度經過空間擴散與反射衰減。即使有閃爍,造成的影響大幅降低。

顯示器(Display):
位於視野中心、距離僅數十公分,屬於直接入眼照射光源(direct luminous flux into fovea)。
閃爍波動無反射緩衝、亮度變化直接進入視網膜中心(fovea),因此相同 modulation (%) 與頻率下,顯示器閃爍的影響遠高於燈具。



照度(Illuminance, lux)與閃爍感受關係

照度代表單位面積上接收的光通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


E = I/d^2

因此在同一 flicker index 或 modulation情況下,顯示器造成的視覺負荷更顯著。


Smoothing 開關前後差異

Smoothing 開啟前:低亮度下 PWM 波形明顯,閃爍指數高。

Smoothing 開啟後:波形被平滑化,flicker index 明顯下降。


這些數值可透過 OPPLE Light Master 或類似照度計量測


「同樣的閃爍指數」,若一個光源掛在天花板上當照明,另一個放在眼前當顯示器,後者對視覺系統的直接刺激與疲勞效應更顯著。
因為顯示器是直射光、距離近、照度集中於黃斑區,而燈具是間接光、照度分散於整個視野。
Flicker Index 適用照明光卻不適用顯示器的理論是否合理?


Flicker Index 就是 Flicker Index

只要發光源有高低亮度波動

即可計算平均亮度以上亮度曲線面積占總亮度面積的比值


DC 調光 或 非 PWM 調光

Flicker Index 是接近 0 的

代表閃爍指數極低 亮度波動非常小


而 PWM 調光在低亮度的 Flicker Index 接近 0.5

代表平均亮度以上亮度曲線面積占總亮度面積的比值將近一半


若 Flicker Index 不適用顯示器的理論是合理的

那就應詳述為何不適用顯示器的推論
真的沒救了
一開始拿來當依據的標準是錯的
該標準很清楚說了 這是燈具用 螢幕不適用

每次被打臉後 有新方向就轉向
那就把OLED當燈具看
自行腦補螢幕與燈具的關係
開始評鑑OLED當燈具的好壞
硬要凹


------------------
你乾脆把自己掛在天花板上好了
神說要有光 神就發光惹



差點忘記
還有挖出來的新詞匯「餘暉效應」還沒解釋
要不要講講什麼是餘暉效應
在顯示器上的關係
與及對人的影響是什麼?


 
skiiks wrote:
真的沒救了


完全沒錯

被消費者發現原來 PWM 調光的 Flicker Index 可以到接近 0.5

高階 DC 調光 或非 PWM 調光的 Flicker Index 可以到接近 0

那當然是不適用了


Flicker 本來就是使用者主觀可能未覺察

但卻會實際造成影響

所以各大評測才會把閃爍當成一項指標


舉例來說

在大尺寸 OLED 電視

非 PWM 基本已是主流

Flicker 評比當然是重點





但部分小尺寸終端仍是 高閃爍 PWM

顯示器的規範只會比燈具更嚴格

拿相關規範來進行閃爍風險分級評估

只會低估不會高估


不適用是因為會被消費者發現顯示器高閃爍風險所以不適用

還是因為會低估顯示器閃爍風險所以不適用



為何有 PWM 支持者主張「不適用」?

當有人說「這個閃爍指標是燈具規範,不適用於顯示器」,多半並非因技術差異,而是因規範一旦被套用,會揭露顯示器閃爍風險的嚴重程度。
Eurobike wrote:完全沒錯被消費者發現...(恕刪)

第N次建議你不要重複貼錯誤資料浪費版面

你的歷史都被人整理出來了

一直凹很難看
MustpH wrote:
錯誤資料...(恕刪)


沒錯

都是錯誤資料

對 PWM 支持者來說

任何對 PWM 的評測當然都是錯誤資料

在 PWM 支持者的世界觀中

PWM 才是最高階的顯示調光技術

怎麼可能會是高閃爍風險

怎麼可能會視覺不適

當然都是錯誤資料


支持 PWM

認為 PWM 是最先進的顯示技術

才是正確資料
Eurobike wrote:
沒錯都是錯誤資料對 PWM...(恕刪)
真的不要在凹了
拿歐盟最新的燈具標準在評斷螢幕.............

你的「餘暉效應」說明呢?




 
skiiks wrote:
真的沒救了一開始拿來...(恕刪)

餘暉效應什麼時候是新詞彙了......
那是crt時代.現代led背光前的CCFL的東西耶......
一般正常消費者在了解 PWM 議題後

自然是開始注重視覺健康效率維護

選擇低閃爍的調光方式

過去 PWM 調光顯示沒有規範

其實就是讓使用者暴露在高閃爍風險而不自知,甚至開始出現視覺不適頭痛等影響

而什麼樣的出發點,會持續使用『笑死』『打臉』『錯誤觀念』『毫無參考價值』等用詞

出發點是利己利彼

還是為反而反為支持而支持

稍微想一下就知道了

自己眼睛自己救

所謂『錯誤觀念』『錯誤資料』並非觀念或資料錯,而是信念系統無法容納的觀念或資料。

所謂『笑死』,並非真有可笑之處,而是以嘲諷作為防衛機制,取代有效理性論述。

所謂『打臉』,並非真有辯證的勝負,而是信念在崩解邊緣,用勝利的姿態掩飾內在的不安。


不要懷疑

仍然會有堅持 PWM 是最高階最先進調光者

堅持 PWM 無閃爍風險

堅持所有數據都毫無參考加值

很難想像究竟是何種信念會形成這樣的認知迴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