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 PWM 調光測試流出

T12 燈管, PWM on CCFL, PWM on LED/OLED 的閃爍程度比較

T12 燈管和 PWM on CCFL 有餘暉效應,波谷仍有一定亮度,Flicker Index 約小於 0.1


PWM on LED/OLED 開關明暗調變深度可到 99%,Flicker Index 可接近 0.5



假設要比較 100/120 Hz T12 燈管與 480 Hz PWM on OLED 的閃爍程度何者較高

不是 直接拿 T12 燈管 100/120 Hz 和 480 Hz PWM 比較,還要看 調變深度/閃爍百分比 (Modulation depth/Percent flicker)

100/120 Hz T12 燈管 因為有餘暉效應,調變深度約 25-35%

480 Hz PWM on OLED 於低亮度時調變深度可到 99%

何者光輸出較穩定?

若要互相比較可使用閃爍指數 (Flicker Index)
















Eurobike wrote:
T12 燈管, PWM...(恕刪)
還在什麼0.1 0.5
這是SVM值 用在燈具標準

一直貼SVM值?
現在是在燈管鑑賞嗎?


------------------------------
OLED的PWM就沒什麼危害 是還要跳針多久?




 
skiiks wrote:
還在什麼0.1 0.5
這是SVM值


那是 Flicker Index

和 Stroboscopic visibility measure 是不同的

Flicker Index 是計算平均光輸出以上的面積占總光輸出面積的比例

範圍通常從 0(無閃爍)到接近 1(極強閃爍)








閃爍量測本來就可應用於顯示器情境

一個原生高閃爍的顯示器,不會因為說不適用閃爍量測,就變成低閃爍護眼顯示器



以 25% 開啟 smoothing 為例

應該是硬體層改變波形

讓平均光輸出以上的面積占總光輸出面積的比例下降




PWM 就是會有高閃爍

高閃爍自然有其風險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iPad Pro 2024 導入 PWM 調光,現實反饋是難以長時專注文字情境使用的

而小尺寸終端因其較小之顯示面積,相對增加之視覺負荷較小,若是短時娛樂性非專注使用,增加之視覺負荷仍在視覺主動代償區間,使用者即使自覺無感,實際視覺負荷仍是上升的,以 Flicker Index 為例,PWM 調光 在低亮度 未開 smoothing時 和 DC 調光或非 PWM 調光能差到15倍 (0.4647/0.03),而在平板尺寸很快就會超過視覺主動代償負荷,短時間就進入視覺疲勞區間。



大尺寸 OLED 電視早已棄用低階 低成本 高閃爍 PWM 調光,導入 極低閃爍 非 PWM 調光,閃爍指數和原生 PWM 低亮度差到 66倍 (0.4647/0.007)



當大尺寸已進入 非 PWM

小尺寸品牌因研發能力有限或不願投入成本研發

所以才會持續續用 高閃爍 PWM 調光

甚至還在 iPad Pro 導入高閃爍 PWM

然後商業包裝宣傳為全球最先進的顯示器

平板市場目前主流也仍是以 DC 調光為主
Eurobike wrote:
那是 Flicker...(恕刪)
笑死 沒有一個解釋的清
拿些自己根本就不懂的數據 妄自判斷低於多少就是爛
還在鬼扯使用情境 螢幕跟照明是一樣

SVM是燈具用標準 用於空間環境
螢幕使用情境不同 不適用SVM

為什麼使用情境不同 不能當作依據 晚點再講
看這位還能講什麼瞎扯什麼 越講越抽象

SMV是什麼 看這篇
-> SVM 到底能不能用在屏幕上?


這邊先說一下 什麼是「餘暉效應」
簡單講就是「變暗的時間」
常看到的餘暉效應就是 關掉燈泡電源後 燈泡不是直接變暗 而是慢慢變暗
然後影響是什麼之後再講 先看這位還能瞎扯什麼 再來打臉


--------------------
規格目的是什麼都不懂
規格的影響什麼也都不懂
全混在一起講 讓人看笑話

然後打臉一樣換一樣 硬是要凹




 
skiiks wrote:
SVM


這邊是使用 Flicker Index (FI) 閃爍指數

不要刻意說成 Stroboscopic Visibility Measure (SVM) 頻閃可視性量測

PWM 調光的 Flicker Index 接近 0.5

閃爍嚴重

DC 調光接近 0

幾乎沒有閃爍



SVM 定義與公式
SVM 是專為 80 Hz 至 2 kHz 頻率範圍內的高頻頻閃設計的測量標準。 由 CIE TN006-2016 提出,旨在量化高頻頻閃效應對動態視覺的影響,特別是在快速運動場景中的應用。




Cm:光信號在頻率傅立葉分量。

Sm:人眼對該頻率的敏感度加權值。

C1:基準頻率的傅立葉分量。


該指標通過數學模型量化人眼對高頻頻閃的感知程度,幫助工程師評估光源或顯示器的動態性能。 透過提供標準化方法,SVM 有助於優化運動清晰度至關重要的環境的照明和顯示技術。

應用:

顯示器測試:評估高刷新率顯示器(如 OLED 或 LCD 面板)的動態視覺性能。
工業照明:測試高速生產線中的照明燈具,避免頻閃對運動物體觀察的干擾。
在動態環境(如機械操作或交通場景)中,確保頻閃效應不影響安全和效率。
skiiks wrote:
OLED 的 PWM 就沒什麼危害


這大概就是 PWM 支持者的終極核心迴路信念?

有高階 非 PWM 調光 不選,卻堅持要選 低階 低成本 高閃爍 PWM 調光?


所以 PWM 支持者,若購入 OLED 電視,大概也會刻意去找高閃爍 PWM 調光?

一般正常消費者意識覺醒,在乎視覺舒適健康效率維護,當然是找低閃爍 非 PWM 調光

現代稍有經驗之消費者,能避開 低階 PWM 終端就是盡量避開
我實在不懂這個問題有什麼好吵的
能不閃當然最好啊

我自己的經驗是當初從LCD換到OLED
確實一開始看十幾分鐘眼睛就累了
不過用一陣子之後身體就適應了
這感覺就像坐漁船出海釣魚
很多人一定都會暈到吐
但你看那些老船長船員適應了完全沒事

但我不會武斷的說PWM一定好或壞
畢竟事實擺在眼前
全世界都在用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沒事
這代表PWM並不是一個普遍性危害的東西
就像老船長不暈船一樣,適應即可
banco2716 wrote:
適應即可



所謂的適應

其實是在適應閃爍

其實是視覺主動額外作工

代償增加的視覺負荷


但在平板筆電電視尺寸

隨著顯示面積變大使用時間拉長

DC 調光 或非 PWM 才是目前主流普遍首選

實在是沒有必要花錢去適應高閃爍高視覺負荷的顯示


而所謂的絕大多數的人都沒事

其實也是 Flicker 的特性

使用者主觀可能自認無感

(這裡的無感也非真的無感)

但仍是暴露在高閃爍顯示不自知

而高閃爍自然有其風險效應

自認無感不等於沒事


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大概就是類似上面的下一句




如果是長時生產力使用者、專業玩家、在乎視覺健康維護者

自然是選擇低閃爍調光顯示

而不是去適應高閃爍調光顯示

除非日常使用只有小尺寸短時間娛樂性使用

舉例來說

消費者理解 PWM的議題後

明明有高階 DC 或非 PWM 可選

消費者為何要花錢去適應低階高閃爍 PWM 調光的手機平板筆電電視
謝謝樓主關注這議題
我前面兩支手機是iPhone13和Pixel 9
覺得容易疲勞
目前是用OPPO的Find X8
疲憊感降低很多很多
Eurobike
使用者覺醒,商業包裝就開始失效了,這大概也是支持者所畏懼的,稍微想一下就知道,什麼樣的出發點會害怕使用者從 NPC 覺醒為玩家。
~豪豪好~
Eurobike 他們不覺得就沒差,但已經有YTer提出容易疲勞的議題了,而每個人眼睛承受度也不同,實在沒有必要繼續爭論了
我個人的測試方法很簡單
亮度開到晚上會使用的亮度(看人 每個人會使用的最低亮度不同)

然後去較暗的地方把手機螢幕打開在前面晃(



能看到不連續殘影代表就是你的眼睛大概會不適應,如果看不到那恭喜你的眼睛適應性比較強。

越低頻的PWM 殘影則是會很明顯一格一格的

尤其是在車上划手機這種晃動的環境,殘影一格一格的超級不舒服。

這網站有各家螢幕的測試 iphone17也有
https://www.notebookcheck.net/PWM-Ranking-Notebooks-Smartphones-and-Tablets-with-PWM.163979.0.html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